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10)
卷五 (10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〔錢〕惡寒身蜷。而利。手足逆冷者。固為不治。此條但不利耳。上文吐利煩躁四逆者死。此雖不吐利。而已不見陽煩。但見陰躁。則有陰無陽矣。其為死證無疑。況又脈不至乎。前已有脈不至者。因反發熱。故云不死。又有脈不出者。雖裡寒。而猶有外熱。身反不惡寒。而面赤。
其陽氣未絕。故有通脈四逆湯之治。此則皆現陰極無陽之證。且不煩而躁。並虛陽上逆之煩。亦不可得矣。寧有不死者乎。
少陰病。六七日。息高者死。
〔程〕夫肺主氣。而腎為生氣之源。蓋呼吸之門也。關係人之生死者最巨。息高者。生氣已絕於下。而不復納。故遊息僅呼於上。而無所吸也。死雖成於六七日之後。而機自兆於六七日之前。既值少陰受病。何不預為固護。預為堤防。迨今真陽渙散。走而莫追。誰任殺人之咎。
少陰病。脈微細沉。但欲臥。汗出不煩。自欲吐。至五六日自利。復煩躁。不得臥寐者死。
〔程〕今時論治者。不至於惡寒蜷臥。四肢逆冷等證疊見。則不敢溫。不知證已到此。溫之何及。況諸證有至死不一見者。則盍於本論中之要旨。一一申詳之。少陰病。脈必沉而微細。論中首揭此。蓋已示人以可溫之脈矣。少陰病但欲臥。論中又已示人。以可溫之證矣。汗出。
在陽經不可溫。在少陰宜急溫。論中又切示人以亡陽之故矣。況復有不煩自欲吐。陰邪上逆之證乎。則真武四逆。誠不啻三年之艾矣。乃不知預綢繆。延緩至五六日。前欲吐。今且利矣。前不煩。今煩且躁矣。前欲臥。今不得臥矣。陽虛擾亂。陰盛轉加。焉有不死者乎。(原文煩冗。
今採金鑑所改。)〔柯〕六經中。獨少陰曆言死證。他經無死證。甚者但曰難治耳。知少陰病是生死關。
案他經。亦有死證。但不如此經之多端也。
少陰病。始得之。反發熱。脈沉者。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。(千金翼。脈下。更有反字。成本。玉函。作麻黃附子細辛湯。)
〔錢〕此言少陰之表證也。曰始得之者。言少陰初感之邪也。始得之。而即稱少陰病。則知非陽經傳邪。亦非直入中臟。乃本經之自感也。始得之而發熱。在陽經則常事耳。然脈沉。則已屬陰寒。篇首云。無熱而惡寒者。發於陰也。發於陰。而又發熱。是不當發之熱。故云反也。
察其發熱。則寒邪在表。診其脈沉。則陰寒在裡。表者。足太陽膀胱也。里者。足少陰腎也。腎與膀胱。一表一里。而為一合。表裡兼治。〔程〕脈沉者。由其人腎經素寒。雖表中陽邪。而里陽不能協應。故沉而不能浮也。〔周〕少陰與太陽。相為表裡。故言少陰表證。即太陽也。
麻黃細辛附子湯方
麻黃(二兩去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炮去皮破八片)
白話文:
[錢] 如果病人出現畏寒、身體蜷縮,並且腹瀉,手腳冰冷,這通常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。但這裡的情況只是腹瀉而已。之前提到過,嘔吐、腹瀉、煩躁、四肢冰冷的人會死亡。現在雖然沒有嘔吐和腹瀉,但也沒有陽氣的表現,只有陰氣過盛的躁動,這表示體內陰盛陽衰,是死證無疑。更何況脈搏微弱難以觸摸呢?之前有脈搏微弱但因發熱而轉好的例子,所以說不會死。另外,也有脈搏微弱,但體內寒冷而體表有熱,反而不畏寒反而面色發紅的,說明陽氣還沒有完全消散,所以有使用通脈四逆湯治療的方法。而這裡所描述的都是陰氣極盛、陽氣完全耗盡的徵象,而且沒有虛陽上逆造成的煩躁,這種情況怎麼可能不死呢?
少陰病,如果病到六七天,呼吸急促的人會死亡。
[程] 肺主管呼吸,腎是產生生命之氣的根源,呼吸是關係到人生死的重要環節。呼吸急促,代表腎的精氣已經耗盡,無法下納,只能在上面呼氣,無法吸氣,這說明生命之氣已經衰竭。雖然死亡可能發生在六七天之後,但徵兆早在六七天之前就已經出現了。既然已經知道患了少陰病,為什麼不事先進行固護,提前預防呢?等到真陽消散,難以挽回時,誰能承擔這殺人的責任呢?
少陰病,脈象微弱而沉,只想躺著,出汗但不煩躁,想吐,到五六天開始腹瀉,然後又出現煩躁,無法安睡的,會死亡。
[程] 現在的醫生,如果沒有看到病人出現畏寒蜷臥、四肢冰冷等症狀,就不敢使用溫補的藥物。他們不知道病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,即使溫補也來不及了。況且有些症狀甚至可能到死都不會出現,所以應該仔細研究本論中的要旨。少陰病,脈象一定是沉而微細,這是本論首先強調的,暗示可以使用溫補的藥物。少陰病只想躺著,也是本論中暗示可以使用溫補的症狀。出汗,在陽經不宜溫補,在少陰經則應該立即溫補。本論明確指出了亡陽的原因。況且還伴有不煩躁卻想吐,這是陰邪上逆的徵象,此時使用真武湯或四逆湯,效果就像三年陳艾一樣。然而,有些人不知道提前預防,拖延到五六天,之前想吐現在腹瀉,之前不煩躁現在煩躁,之前想睡現在睡不著,這是陽虛導致的陰盛,這種情況怎麼可能不死呢?(原文冗長,現在採用《金鑑》的修改) [柯] 六經中,只有少陰病反覆強調死亡的症狀,其他經脈的疾病沒有這麼多,頂多只說難治而已。可見少陰病是關係到生死的關鍵。
**案例:**其他經脈也有死症,只是沒有少陰病這麼多。
少陰病,剛開始得病的時候,反而發熱,脈象沉的,用麻黃細辛附子湯來治療。 (《千金翼》認為脈象應該有反字,其他版本則作麻黃附子細辛湯)
[錢] 這裡講的是少陰病的表證。所謂「始得之」,是指少陰經剛開始感受邪氣。剛開始得病就稱作少陰病,說明這不是陽經傳來的邪氣,也不是直接侵入臟腑,而是少陰經自身感受的邪氣。剛開始得病就發熱,在陽經是很常見的現象,但脈象卻是沉的,這就屬於陰寒證。篇首說「沒有熱而畏寒的,是發於陰經」,既然是發於陰經,又發熱,這是不正常的發熱,所以說是「反」。觀察發熱的情況,說明寒邪在表;診斷脈象沉,說明陰寒在裡。表是指足太陽膀胱經,里是指足少陰腎經。腎和膀胱,一個在表一個在裡,構成表裡關係,應該表裡兼治。 [程] 脈象沉,是因為病人腎經平時就寒冷,即使體表有陽邪,但體內的陽氣也不能協調,所以脈象才會沉而不浮。 [周] 少陰經和太陽經,互為表裡,所以說少陰經的表證,也就是太陽經的表證。
麻黃細辛附子湯的配方:
麻黃(二兩,去掉莖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製後去皮,切成八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