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8)
卷五 (8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〔成〕陽生於子。子為一陽。醜為二陽。寅為三陽。少陰解於此者。陰得陽則解也。〔喻〕各經。皆解於所王之時。而少陰獨解於陽生之時。陽進則陰退。陽長則陰消。正所謂陰得陽則解也。即是推之。而少陰所重在真陽。不可識乎。
少陰病。吐利。手足不逆冷。反發熱者。不死。脈不至者。(【原注】至。一作足。)灸少陰七壯。(脈經。千金翼。吐上。有其人二字。千金翼。至。作足。)
〔程〕少陰病。吐而且利。里陰勝矣。以胃陽不衰。故手足不逆冷夫手足逆冷之發熱。為腎陽外脫。手足不逆冷之發熱。為衛陽外持。前不發熱。今反發熱。自非死候。人多以其脈之不至。而委棄之。失仁人之心與術矣。不知脈之不至由吐利。而陰陽不相接續。非脈絕之比。
灸少陰七壯。治從急也。嗣是而用藥。自當從事於溫。〔魏〕灸其少陰本穴七壯者。就其經行之道路。扶其陽氣使宣通。則吐利不止。自止。脈不至。亦必至矣。七壯必非一穴。凡少陰之經。起止循行之處。皆可灸也。仍須溫中扶陽。又不待言。
汪云。常器之云。是少陰太谿二穴。在內踝後。跟骨動脈陷中。龐安常云。發熱。謂其身發熱也。經曰。腎之原。出於太谿。藥力尚緩。惟急灸其原。以溫其臟。猶可挽其危也。○案活人書。亦云太谿穴。
少陰病。八九日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也。
〔錢〕大凡寒邪入少陰。必惡寒逆冷。故以反發熱者。為陽回陰解。而不死。此因邪氣入少陰。至八九日之久。一身手足盡熱者。蓋以足少陰腎邪。傳歸足太陽膀胱也。腎與膀胱。一表一里。乃臟邪傳腑。為自陰還陽。以太陽主表。故一身手足盡熱也。熱邪在膀胱。迫血妄行。
故必便血也。必便血三字。前注家。俱為必出一陰之竅。(方。喻。並同。)恐熱邪雖在膀胱。而血未必從小便出也。
案汪引常器之云。可桃仁承氣湯。芍藥地黃湯。愚以還宜芍藥地黃湯。柯氏云。輕則豬苓湯。重則黃連阿膠湯。蓋柯說為的對矣。
少陰病。但厥無汗。而強發之。必動其血。未知從何道出。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者。是名下厥上竭。為難治。(成本。無者字。)
〔錫〕此論少陰生陽衰於下。而真陰竭於上也。少陰病。但厥無汗者。陽氣微也。夫汗雖血液。皆由陽氣之熏蒸宣發。而出也。今少陰生陽衰微。不能蒸發。故無汗。強發之。不能作汗。反動其經隧之血。從空竅而出也。然未知從何道之竅而出。少陰之脈。循喉嚨。挾舌本。
系目系。故或從口鼻。或從目出。陽氣厥於下。而陰血竭於上。少陰陰陽氣血俱傷矣。故為難治。〔程〕難治者。下厥非溫不可。而上竭則不能用溫。故為逆中之逆耳。
白話文: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少陰病的痊癒,發生在陽氣初生的時候。子時是一陽,丑時是二陽,寅時是三陽。少陰之病在此時好轉,是因為陰氣得到了陽氣的滋養而得以化解。其他經脈的疾病,都在其所屬的旺盛時節好轉,唯獨少陰病在陽氣初生時好轉,因為陽氣的生長會導致陰氣的衰退,陽氣的旺盛會導致陰氣的消散。這就是所謂的「陰得陽則解」。由此可推知,少陰病的關鍵在於真陽之氣的恢復,這點至關重要。
少陰病患者,如果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沒有逆冷,反而發熱,則不會危及生命。如果脈象微弱,可以灸少陰經穴七壯。
少陰病患者,如果同時嘔吐和腹瀉,說明裡陰之氣過盛。但由於胃陽未衰,所以手腳沒有逆冷。手腳逆冷伴隨發熱,是腎陽外洩;手腳不逆冷而發熱,則是衛陽外守。先前沒有發熱,現在反而發熱,不是死亡的徵兆。很多人因為脈象微弱而放棄治療,這是缺乏仁心和醫術的表现。他們不知道脈象微弱是因嘔吐腹瀉造成陰陽不能互相接續,並非脈絕之象。
灸少陰經穴七壯,是應急之法。之後再用藥物治療,就應該著重於溫補。灸少陰經穴七壯,是針對經絡循行的路線,扶助陽氣使其通暢,這樣嘔吐腹瀉就會自然停止,脈象微弱也會恢復正常。七壯灸不一定只灸一個穴位,凡是少陰經循行的部位,都可以灸。同時也要溫補中焦,扶助陽氣,這是不言而喻的。
汪氏說,常器所說的少陰太溪穴,位於內踝後,跟腱與內踝之間的凹陷處。龐安常說,發熱指的是全身發熱。經書上說:「腎之原氣,出于太溪」。如果藥效緩慢,就應該立即灸太溪穴,溫補腎臟,這樣才能挽救危急。活人書也記載了太溪穴的灸法。
少陰病持續八九天,全身手腳都發熱,是因為熱邪侵入膀胱,必然會出現便血。
一般來說,寒邪入侵少陰,必然會出現惡寒逆冷。所以反而發熱,是因為陽氣回升,陰邪得到化解,所以不會危及生命。如果邪氣入侵少陰,持續八九天,全身手腳都發熱,這是因為足少陰腎經的邪氣,傳到了足太陽膀胱經。腎與膀胱,一內一外,是臟腑之間的邪氣傳變,這是陰邪向陽氣轉化的過程。因為太陽經主司肌表,所以全身手腳都發熱。熱邪在膀胱,迫使血液妄行,因此必然會便血。古書中「必便血」三字,多解釋為必定從下焦排出。但熱邪即使在膀胱,血液也不一定從小便排出。
汪氏引用常器之言,可用桃仁承氣湯或芍藥地黃湯。我認為更適合用芍藥地黃湯。柯氏說,輕者用豬苓湯,重者用黃連阿膠湯,柯氏的說法是很恰當的。
少陰病患者,如果只有下肢厥冷,沒有汗出,而強行發汗,必然會損傷血液,不知道會從哪裡排出,可能從口鼻,也可能從眼睛排出,這叫做下厥上竭,是很難治療的。
這段論述說明,少陰病的病機是陽氣衰敗於下焦,而真陰耗竭於上焦。少陰病患者,如果只有厥冷沒有汗出,說明陽氣虛弱。汗液雖然是血液的一部分,但也是由陽氣的溫煦和宣發而排出的。現在少陰病患者的陽氣衰弱,不能蒸發汗液,所以沒有汗出。如果強行發汗,反而會損傷經絡中的血液,從身體的空竅排出。但不知道會從哪個部位排出。少陰經循行於喉嚨,經過舌根,連繫於目系,所以可能從口鼻,也可能從眼睛排出。陽氣衰竭於下,陰血耗竭於上,少陰經的陰陽氣血都受損了,所以很難治療。難治的原因是,下肢厥冷必須溫補,而上焦虛損則不能使用溫補,這是矛盾的治療難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