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則為咽痛;為吐;陰寒下泄,而復為利;種種危候,不一而足也。〔魏〕利者,少陰本證。吐而咽痛,則孤陽飛越,欲自上脫也。可不急回其陽,鎮奠其腎臟陰寒,以救欲亡之陽乎?真武、四逆、附子等湯,斟酌用之可也。
案「亡陽」之「亡」,程氏、魏氏為「出亡之亡」,以譏「無陽」之解。然太陽上篇,桂枝二越婢一湯條,有無陽字;此條「亡」字,脈經作「無」字,則必不出「亡」之義也。
柯氏云:「上焦從火化,而咽痛嘔吐;下焦從陰虛,而下利不止也。宜八味腎氣丸主之。」○案柯氏所論,於雜病往往有如此者;此條證,決非腎氣丸所主也。
少陰病,咳而下利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。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汗也。(以,《玉函》作「為」。)
〔錫〕此三節,俱論少陰不可發汗。《平脈篇》云:「腎氣微,少精血,奔氣促迫,上入胸膈。」是咳者,少陰精血少,奔氣上逆也;下利者,少陰腎氣微,津液下注也。復以火劫其汗,則少陰精氣妄泄,神氣浮越,水不勝火,則發譫語。故曰:「譫語者,被火氣劫故也。」然不特譫語,小便必難,以強責少陰腎臟之精,而為汗,竭其津液之源故也。蔣賓侯曰:「少陰下利極多,何曾皆是被火?且被火,未必下利;惟譫語,乃是被火。經云:『被火者必譫語。』」故咳而下利譫語者,當分看為是。〔程〕少陰病咳而下利,真武中有此證。〔方〕強責,謂過求也。
案汪引《補亡論》云:「常器之,用救逆湯、豬苓湯、五苓散,以通小便。」《金鑑》曰:「白虎、豬苓二湯,擇而用之,可耳。」並誤也。蓋因喻氏熱邪挾火力之解,而襲其弊耳。當是茯苓四逆證矣。
少陰病,脈細沉數,病為在裡,不可發汗。
〔程〕何謂之裡?少陰病脈沉是也。毋論沉細、沉數,俱是臟陰受邪,與表陽是無相干。法當固密腎根為主。其不可發汗,從脈上斷,非從證上斷。麻黃附子細辛湯,不可恃為常法也。薛慎庵曰:「人知數為熱,不知沉細中見數為寒甚。真陰寒證,脈常有一息七八至者,盡概此一數字中,但按之無力而散耳。宜深察也。」
案此條,方、喻諸家,以熱邪入里為解,乃與經旨乖矣。
少陰病,脈微,不可發汗,亡陽故也。陽已虛,尺脈弱澀者,復不可下之。(「亡」,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》作「無」;錢云:「亡」音「無」。)
〔錢〕「微」者,細小軟弱,似有若無之稱也。脈微則陽氣大虛,衛陽衰弱,故不可發汗以更竭其陽。以汗雖陰液,為陽氣所蒸而為汗;汗泄而陽氣亦泄矣。今陽氣已虛,故曰「亡陽故也」。若陽已虛,而其尺脈又弱澀者,如命門之真火衰微,腎家之津液不足;不惟不可發汗,復不可下之又竭其陰精陽氣也。
此條本為少陰禁汗禁下而設,故不言治。然溫經補陽之附子湯之類,即其治也。〔程〕拈出「尺脈弱澀」字,則少陰之有大承氣湯證,其尺脈必強而滑,已伏見於此處矣。
白話文:
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咽喉疼痛、嘔吐、陰寒下泄、腹瀉等危重症狀,種類繁多,不勝枚舉。腹瀉是少陰病的本症,嘔吐伴隨咽喉疼痛,則代表陽氣浮越,想要從上焦脫離。此時豈可不迅速回補陽氣,安定腎臟的陰寒,以挽救將亡的陽氣呢?真武湯、四逆湯、附子湯等,可根據病情斟酌使用。
關於「亡陽」,程氏、魏氏認為是指陽氣耗竭而亡,以此來反駁沒有陽氣的說法。然而,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中,桂枝二越婢一湯條文裡確實有「無陽」二字,而本條文中「亡」字,《脈經》作「無」字,所以必然不是指陽氣耗竭而亡的意思。
柯氏認為,上焦由於火熱化燥而導致咽喉痛、嘔吐;下焦由於陰虛而導致腹瀉不止,因此適合服用八味腎氣丸。但是,此條所述的症狀,絕對不是腎氣丸的主治範圍。
少陰病患者咳嗽、腹瀉、神志不清,是陽氣被火熱之氣所傷的緣故,小便必然困難,這是因為強行發汗損傷了少陰經的陽氣。(此句根據《玉函》的說法改寫。)
以上三段論述,都說明少陰病不可發汗。《脈經》中說:「腎氣虛弱,精血不足,氣息急促,上衝胸膈」,這就是咳嗽的原因;少陰經精血不足,氣息逆上;腹瀉是因為少陰經腎氣虛弱,津液下泄;如果再強行發汗,就會使少陰經的精氣妄泄,神氣浮越,水不制火,就會神志不清,所以說神志不清是陽氣被火熱之氣所傷的緣故。然而,不僅僅是神志不清,小便困難也是因為強行發汗損傷了少陰經腎臟的精氣,耗竭了津液的來源。蔣賓侯說,少陰病腹瀉很多,並非都是被火熱之氣所傷;而且被火熱之氣所傷,也不一定腹瀉,只有神志不清才是被火熱之氣所傷。《傷寒論》說:「被火熱之氣所傷者,必然神志不清。」因此,咳嗽、腹瀉、神志不清,應該分別看待。程氏認為,少陰病咳嗽、腹瀉,真武湯中就有這種證候。所謂「強責」,是指過度求取的意思。
汪氏引用補亡論,認為常用救逆湯、豬苓湯、五苓散等方劑來通利小便;《金鑑》則說,白虎湯、豬苓湯,擇一使用即可。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,因為他們沿用了喻氏熱邪挾火力之說,而沿襲了其弊端,實際上應當是茯苓四逆湯證。
少陰病,脈象細微沉弱而數,病情在裡,不可發汗。
什麼叫做「裡」?少陰病脈象沉便是。不論是沉細、沉弱還是沉數,都是臟腑陰氣受邪,與表陽無關,治療應當以溫補腎陽為主。不可發汗,是從脈象上判斷,而不是從證候上判斷。麻黃附子細辛湯,不可作為常法。薛慎庵說,人們知道脈象數為熱,卻不知道沉細中見數為寒甚,真陰寒證,脈象往往是一息七八次,都概括在此一個數字中,只是按之無力而散漫而已,應該仔細觀察。
此條方喻諸家,以熱邪入裡為解,與經旨相違背。
少陰病,脈象微弱,不可發汗,這是因為陽氣衰竭的緣故。陽氣已虛,尺脈弱澀,更不可服用瀉下藥。(脈經、《千金翼》作「無」,錢氏認為「亡」與「無」同音。)
所謂「微」,是指細小軟弱,像是有又像無的樣子。脈象微弱,則陽氣大虛,衛陽衰弱,因此不可發汗,以免更耗傷陽氣。雖然汗液屬陰液,是由陽氣蒸騰而形成的,汗出則陽氣亦泄,如今陽氣已虛,所以說是因為陽氣衰竭的緣故。如果陽氣已虛,而尺脈又弱澀,如同命門真火衰微,腎臟津液不足,不僅不可發汗,更不可服用瀉下藥,以免更加耗竭陰精陽氣。
本條主要說明少陰病禁發汗禁瀉下,所以不說治療方法。然而,溫經補陽的附子湯之類,就是治療方法。程氏指出尺脈弱澀,則少陰病有大承氣湯證,其尺脈必然強而滑利,已經暗伏於此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