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5)

1.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

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

〔鑑〕少陰腎經,陰盛之臟也。少陰受邪,則陽氣微,故脈微細也。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。少陰受邪,則陰盛而行陰者多,故但欲寐也。此少陰病之提綱,後凡稱少陰病者,皆指此脈證而言也。〔程〕前太陰,後厥陰,俱不出脈象,以少陰一經,可以該之也。少陰病六七日前,多與人以不覺,但起病喜厚衣近火,善瞌睡。凡後面亡陽發躁,諸劇證,便伏於此處矣,最要堤防。

案太陽中篇,三十七條云:「太陽病,十日以去,脈浮細而嗜臥者,外已解也。」此當以脈浮沉,而別陰陽也。

少陰病,欲吐不吐,心煩但欲寐,五六日,自利而渴者,屬少陰也。虛故引水自救。若小便色白者,少陰病形悉具。小便白者,以下焦虛有寒,不能制水,故令色白也。(具下,小便白,玉函作所以然三字;水,玉函作溲。)

〔程〕人身陰陽中分,下半身屬陰,上半身屬陽。陰盛於下,則陽擾於上,欲吐不吐,心煩證尚模糊,以但欲寐徵之,則知下焦寒而胸中之陽被壅。治之不急,延至五六日,下寒甚,而閉藏徹矣,故下利;上熱甚,而津液亡矣,故渴。虛故引水自救,非徒釋渴字,指出一虛字來,明其別於三陽證之實邪作渴也。然則此證也,自利為本病,溺白,正以徵其寒,故不但煩與渴以寒斷,即從煩渴,而悉及少陰之熱證,非戴陽即格陽,無不可以寒斷,而從溫治。(腎水欠溫,則不能納氣,氣不歸元,逆於膈上,故欲吐不吐;腎氣動膈,故心煩也。)〔汪〕此與熱邪之但欲寐不同,其寐必不昏濁,其呼吸必促而細也。常器之云,可四逆湯,又甘草乾薑湯。愚以五六日之前,宜四逆湯加生薑二兩;五六日後,宜茯苓四逆湯。〔魏〕引水自救,以理論之,雖渴未必能多飲水,或多飲多尿,尿色淡白,則少陰腎臟為真寒,附子湯主之。少陰腎臟為病,內素虛寒者,十之六七;外寒乘入者,十之三四。無內寒,則不能召外寒。君子平日,寧可不以命門之火為寶,而用嗇道乎?〔舒〕經絡考云:「舌下有二隱竅,名曰廉泉,運動開張,津液湧出,然必藉腎中真陽,為之熏騰,乃是以上供。若寒邪侵到少陰,則真陽受困,津液不得上潮,故口渴,與三陽經之邪熱,爍干津液者,大相反也。」

病人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者,亡陽也,此屬少陰,法當咽痛而復吐利。(亡,脈經作無。)

〔方〕陰陽俱緊,傷寒也。傷寒不當有汗,故謂汗為反出。〔周〕案脈至陰陽俱緊,陰寒極矣。寒邪入里,豈能有汗?乃反汗出者,則是真陽素虧,無陽以固其外,遂致腠理疏泄,不發熱而汗自出也。此屬少陰,正用四逆急溫之,時庶幾真陽驟回,里證不作,否則陰邪上逆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的症狀是脈象微細,只想睡覺。

少陰屬腎經,是陰盛的臟腑。少陰受邪,陽氣虛弱,所以脈象微細。衛氣運行於陽則清醒,運行於陰則睡眠。少陰受邪,陰盛而陰氣運行較多,所以只想睡覺。這是少陰病的主要特徵,之後提到少陰病,都指這個脈象和症狀而言。之前的太陰、厥陰病症,都不明顯表現於脈象,而少陰經可以概括它們。少陰病發病六七天前,

常常讓人不易察覺,只是起病時喜歡穿厚衣服靠近火堆,嗜睡。之後陽氣耗損,發躁,各種嚴重的症狀,都潛伏於此。最需預防。

《傷寒論》太陽篇三十七條說:太陽病十天好轉,脈浮細而嗜睡者,外邪已解。這應該從脈象的浮沉來區分陰陽。

少陰病想吐但吐不出來,心煩只想睡覺,五六天後,腹瀉且口渴,屬於少陰病。因虛弱而自行引水救急。如果小便顏色發白,少陰病的症狀就全部出現了。小便發白,是因為下焦虛寒,不能約束水分,所以顏色發白。(詳見下文,小便發白,《玉函》中將「所以然」三字解釋為「水」,《玉函》中將「溲」解釋為「水」。)

人體陰陽分佈,下半身屬陰,上半身屬陽。下焦陰盛,則陽氣上擾,想吐但吐不出來,心煩的症狀還不明顯,從只想睡覺這個症狀可以推斷,下焦寒冷,胸中陽氣受阻。治療不及時,延至五六天,下焦寒邪更甚,閉塞不通,所以腹瀉;上焦熱盛,津液耗損,所以口渴。因虛弱而引水自救,這不是單純的解渴,而是指出了虛弱這個關鍵字,

說明它與三陽經實邪引起的口渴不同。因此,這個症狀以腹瀉為本病,小便發白則明確證實了寒邪。所以,不只是從煩躁和口渴來判斷寒邪,而是從煩躁和口渴,就可推斷出少陰病的熱證,無論是戴陽還是格陽,都可以用寒證來判斷,而用溫熱的方法治療。(腎水不足夠溫熱,則不能納氣,氣不能歸元,逆於膈上,所以想吐但吐不出來;腎氣衝擊膈肌,所以心煩。)這與熱邪引起的只想睡覺不同,

這種嗜睡不會昏沉,呼吸必定急促而微細。古方書上說可以用四逆湯,也可用甘草乾薑湯。我認為五六天以前,應該用四逆湯加生薑二兩;五六天以後,應該用茯苓四逆湯。自行引水救急,從理論上來說,雖然口渴,未必能喝很多水;或者多喝多尿,尿色淡白,則少陰腎臟是真寒,用附子湯治療。少陰腎臟生病,本就虛寒者佔十分之六七,外寒入侵者佔十分之三四。沒有內寒,就不能招引外寒。君子平時,難道不應該珍惜命門之火,而節儉地運用它嗎?經絡考證說,舌下有兩個隱穴,叫做廉泉,運動開張,津液湧出,但必須依靠腎中真陽,使其蒸騰,才能向上輸送。如果寒邪侵犯少陰,則真陽受困,津液不能上升,所以口渴,

與三陽經邪熱灼傷津液正好相反。

病人脈象陰陽俱緊,反而出汗,這是陽氣耗損,屬於少陰病,應該伴有咽喉痛,然後腹瀉。(亡,脈經作無。)

陰陽俱緊,是傷寒。傷寒不應該出汗,所以稱汗為反而出汗。脈象陰陽俱緊,陰寒極盛,寒邪入裡,怎麼會有汗?反而出汗,這是因為真陽本來就虧虛,沒有陽氣固護體表,導致腠理疏鬆,不發熱而汗自出。這屬於少陰病,應該用四逆湯等溫熱藥急救,希望真陽迅速回歸,裡證不發生,否則陰邪上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