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
本太陽病。醫反下之。因爾腹滿時痛者。屬太陰也。桂枝加芍藥湯主之。大實痛者。桂枝加大黃湯主之。(玉函。無本字。爾。全書。程本。作而。脈經。千金翼。無爾字。千金翼。作加大黃湯主之。無桂枝二字。大實痛以下。成氏及諸本。為別條。非也。)

〔錢〕本太陽中風。醫不汗解。而反下之。致裡虛邪陷。遂入太陰。因爾腹滿時痛。故曰屬太陰也。然終是太陽之邪未解。故仍以桂枝湯解之。加芍藥者。因誤下傷脾。故多用之。以收斂陰氣也。〔汪〕如腹滿痛甚者。其人胃家本實。雖因太陽病誤下。熱邪傳入太陰。然太陰之邪。

已歸陽明。而入於腑。此非裡虛痛。乃里實痛也。成注云。大實大滿。自可下除之。故加大黃。以下里實。其仍用桂枝湯者。以太陽之邪。猶未盡故也。〔程〕因而二字。宜玩。太陰為太陽累及耳。非傳邪也。

內臺方議曰。表邪未罷。若便下之。則虛其中。邪氣反入里。若脈虛弱。因而腹滿時痛者。乃脾虛也。不可再下。與桂枝加芍藥湯。以止其痛。若脈沉實。大實滿痛。以手按之不止者。乃胃實也。宜再下。與桂枝湯。以和表。加芍藥大黃。以攻其里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(○玉函。加上。有倍字)

桂枝(三兩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生薑(二兩切)

上五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分三服。本云桂枝湯。今加芍藥。(溫分。千金翼。作分溫。)

桂枝加大黃湯方

桂枝(三兩去皮),大黃(二兩○玉函。作三兩。成本。作一兩。),芍藥(六兩),生薑(三兩切),甘草(二兩炙),大棗(十二枚擘)

上六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
〔柯〕腹滿。為太陰陽明俱有之證。然位同而職異。太陰主出。太陰病。則腐穢氣凝不利。故滿而時痛。陽明主內。陽明病。則腐穢燥結不行。故大實而痛。是知大實痛。是陽明病。而非太陰病矣。仲景因表證未解。陽邪已陷入太陰。故倍芍藥。以益脾調中。而除腹滿之時痛。

此用陰和陽法也。若表邪未解。而陽邪陷入陽明。則加大黃。以潤胃通結。而除其大實之痛。此雙解表裡也。凡妄下。必傷胃之氣液。胃氣虛。則陽邪襲陰。故轉屬太陰。胃液涸則兩陽相搏。故轉屬陽明。屬太陰。則腹滿時痛。而不實。陰道虛也。屬陽明。則腹滿大實。而痛。

陽道實也。滿而時痛。是下利之兆。大實而痛。是燥屎之徵。故倍加芍藥。小變建中之劑。少加大黃。微示調胃之方也。〔汪〕案桂枝加大黃湯。仲景雖入太陰例。實則治太陽陽明之藥也。與大柴胡湯。治少陽陽明證義同。〔錢〕考漢之一兩。即宋之二錢七分也。以水七升。

白話文:

辨析太陰病的脈象、症狀與治療方法

這原本是太陽病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下瀉的方法治療。因此出現腹脹、時而疼痛的症狀,這屬於太陰病的範疇,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治療。如果疼痛劇烈,脹滿嚴重,則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治療。

(關於原文中某些字詞的差異,不同醫家版本有所出入,在此不贅述。)

錢氏認為,這是太陽中風,醫生沒有讓病人發汗解表,反而使用了瀉下法,導致體內虛弱,邪氣內陷,最終進入太陰經絡,因此出現腹脹時痛的症狀,所以說是屬於太陰病。但根本原因是太陽病的邪氣未解,所以仍然要用桂枝湯來解表,加入芍藥是因為誤下傷了脾胃,因此大量使用來收斂陰氣。

汪氏認為,如果腹脹疼痛非常劇烈,患者胃部本就實熱,雖然是因為太陽病誤下,熱邪傳入太陰,但是太陰的邪氣已經轉移到陽明經,進入腑臟,這不是裡虛疼痛,而是裡實疼痛。成氏註解說,脹滿嚴重,可以用瀉下法去除,所以加入大黃瀉下裡實,仍然使用桂枝湯,是因為太陽病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。關於「因而」二字,值得推敲,太陰病是太陽病累及的,而非邪氣傳變。

內台方議指出,表邪未退,如果立即瀉下,會使身體虛弱,邪氣反而會入侵內臟。如果脈象虛弱,伴隨腹脹時痛,這是脾虛,不能再瀉下,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止痛。如果脈象沉實,脹滿疼痛劇烈,用手按壓也止不住,這是胃實,應該再次瀉下,使用桂枝湯調和表證,再加入芍藥和大黃攻下裡實。

桂枝加芍藥湯的藥方:
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芍藥(六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、生薑(二兩,切片)
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,分三次服用。原本是桂枝湯,現在加了芍藥。

桂枝加大黃湯的藥方:

桂枝(三兩,去皮)、大黃(二兩)、芍藥(六兩)、生薑(三兩,切片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柯氏認為,腹脹是太陰和陽明經都可能出現的症狀,但二者位置相同而作用不同。太陰主升發,太陰病則氣機不暢,導致脹滿時痛;陽明主內,陽明病則燥結不通,導致脹滿疼痛劇烈。所以劇烈脹痛是陽明病,而非太陰病。張仲景之所以在表證未解的情況下,陽邪已侵入太陰,就加倍芍藥,以益脾調中,解除腹脹時痛,這是陰陽調和的治法。如果表邪未解,陽邪陷入陽明,則加大黃,潤腸通結,解除劇烈脹痛,這是雙解表裡的治療方法。凡是錯誤瀉下,必然會傷及胃氣,胃氣虛弱,則陽邪會入侵陰經,轉而屬於太陰病;胃液枯竭,則陰陽互搏,轉而屬於陽明病。屬於太陰,則腹脹時痛,而不實,是陰虛;屬於陽明,則腹脹且實,疼痛劇烈,是陽實。腹脹時痛是將要腹瀉的徵兆,脹滿疼痛劇烈是燥屎的徵象,所以加倍芍藥,略微仿效建中湯;少量加大黃,稍微帶有調和胃氣的意味。

汪氏認為,桂枝加大黃湯雖然仲景列在太陰病的治療方法中,但實際上是治療太陽陽明病的藥方,與大柴胡湯治療少陽陽明證的道理相同。

錢氏考證,漢代的一兩相當於宋代的二錢七分,以水七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