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
太陰病,脈浮者,可發汗,宜桂枝湯。

〔汪〕夫曰太陰病,當見腹滿等候;診其脈不沉細而浮,則知太陽經風邪猶未解也。故宜桂枝湯,以汗解之。 〔鑑〕即有吐利不食、腹滿時痛一二證,其脈不沉而浮,便可以桂枝發汗,先解其外;俟外解已,再調其內可也。於此又可知論中身痛、腹滿、下利,急先救里者,脈必不浮矣。 〔程〕條中有桂枝湯,而無麻黃湯。桂枝胎建中之體,無礙於溫也。

案舒氏云:此言太陽病,是必腹滿而吐、腹痛自利矣。證屬裡陰,脈雖浮亦不可發汗。即令外兼太陽表證,當以理中為主,內加桂枝,兩經合治;此一定之法也。今但言太陰病,未見太陽外證,其據脈浮,即用桂枝,專治太陽,不顧太陰,大不合法。恐亦後人有錯。此說有理。
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。當溫之,宜服四逆輩。(《玉函》、《千金翼》無「服」字;「輩」《脈經》作「湯」。)

〔鑑〕凡自利而渴者,里有熱,屬陽也;若自利不渴,則為里有寒,屬陰也。今自利不渴,知為太陰本臟有寒也,故當溫之。四逆輩者,指四逆、理中、附子等湯而言也。 〔魏〕以其人脾臟之陽,平素不足,寒濕凝滯,則斡運之令不行;所以胃腸水穀不分,而下泄益甚。「自利」二字,乃未經誤下、誤汗、吐而成者,故知其臟本有寒也。 〔舒〕口渴一證,有為實熱,亦有虛寒。若為熱邪傷津而作渴者,必小便短、大便硬;若自利而渴者,乃為火衰不能熏騰津液,故口渴。法主附子,助陽溫經;正所謂釜底加薪,津液上騰,而渴自止。若寒在太陰,於腎陽無干,故不作渴。
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太陰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。至七八日,雖暴煩,下利日十餘行,必自止,以脾家實,腐穢當去故也。(「以」一字,《玉函》作「所以然者」四字;「暴煩下利」《千金翼》作「煩暴利」。)

〔錢〕緩為脾之本脈也;手足溫者,脾主四肢也。以手足而言自溫,則知不發熱矣。邪在太陰,所以手足自溫,不至如少陰、厥陰之四肢厥冷,故曰系在太陰。然太陰濕土之邪鬱蒸,當發身黃;若小便自利者,其濕熱之氣已從下泄,故不能發黃也。如此而至七八日,雖發暴煩,乃陽氣流動、腸胃通行之徵也。下利雖一日十餘行,必下盡而自止。脾家之正氣實,故腸胃中有形之穢腐去;穢腐去,則脾家無形之濕熱亦去故也。此條當與陽明篇中「傷寒脈浮而緩」云云至八九日,大便硬者,此為轉屬陽明條互看。 〔喻〕暴煩下利,日十餘行,其證又與少陰無別;而利盡穢腐當自止,則不似少陰之煩躁有加、下利漫無止期也。 〔汪〕成注云:「下利煩躁者死。」此為先利而後煩,是正氣脫而邪氣擾也。茲則先煩後利,是脾家之正氣實,故不受邪而與之爭,因暴發煩熱也。下利日十餘行者,邪氣隨腐穢而去,利必自止,而病亦愈。

白話文:

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
太陰病,脈浮的,可以發汗,宜用桂枝湯。

有人說,太陰病應該出現腹滿等症狀。如果脈象不沉細而浮,就說明太陽經的風邪還沒消除,所以應該用桂枝湯發汗來解決。即使出現嘔吐、腹瀉、食慾不振、腹脹、疼痛等一到兩個症狀,如果脈象不沉而浮,也可以用桂枝湯發汗,先解決外在的病症,等外在的病症解決了,再調理內在的病症。由此可知,書中所說的肢體疼痛、腹滿、腹瀉,急需先救治裡症的,脈象一定不會是浮脈。書中提到桂枝湯,卻沒有提到麻黃湯,因為桂枝能溫補脾胃,不礙於溫暖身體。

舒某說,這指的是太陽病,必然會腹脹、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症狀屬於裡陰,即使脈象浮也不能發汗,即使外在兼有太陽表證,也應該以理中湯為主,再加桂枝,同時治療兩經,這是確定的方法。現在只說太陰病,沒有太陽表證,根據脈象浮就用桂枝,專治太陽,不顧太陰,是很不合法的,恐怕是後人寫錯了,這種說法有道理。

自利(腹瀉)不渴的,屬於太陰病,因為臟腑有寒邪,應該溫暖它,宜服用四逆類藥方。(玉函、千金翼沒有「服」字、「輩」字;脈經作「湯」)

凡是腹瀉且口渴的,裡有熱邪,屬於陽;如果腹瀉不渴,那就是裡有寒邪,屬於陰。現在腹瀉不渴,知道是太陰臟腑本身有寒邪,所以應該溫暖它。四逆類藥方指的是四逆湯、理中湯、附子湯等等。因為脾臟陽氣本來不足,寒濕凝滯,則運化功能失常,所以胃腸無法區分水穀,而腹瀉加重。腹瀉二字,是指沒有因為誤服瀉藥、誤用發汗藥或嘔吐而引起的,所以知道是臟腑本身有寒邪。口渴這個症狀,有的是實熱,也有的是虛寒。如果是熱邪傷津而引起的口渴,必然小便短少,大便乾燥。如果腹瀉而口渴,那是因為陽氣不足,不能蒸騰津液,所以口渴。方法是用附子來助陽溫經,正所謂釜底加薪,津液上升,口渴就會自然停止。如果寒邪在太陰,與腎陽無關,所以不會口渴。

傷寒脈象浮而緩,手腳溫暖的,是屬於太陰病。太陰病應該會發黃,如果小便自利,就不能發黃。到了七八天,即使出現煩躁不安,腹瀉一天十幾次,也會自然停止,因為脾胃實滿,腐敗的東西應該排出。

緩脈是脾臟的本脈;手腳溫暖,是因為脾主四肢。從手腳溫暖來看,就知道沒有發熱。邪氣在太陰,所以手腳溫暖,不像少陰、厥陰那樣四肢厥冷。所以說屬於太陰病。但是太陰濕土的邪氣鬱結蒸騰,應該會發黃;如果小便自利,濕熱之氣已經從下排出,所以不能發黃。像這樣的情況,到了七八天,即使出現煩躁不安,那是陽氣流動,腸胃通暢的徵兆。腹瀉即使一天十幾次,也會下盡而自然停止,因為脾胃的正氣充足,所以腸胃裡有形的腐敗物質排出。腐敗物質排出,那麼脾胃裡無形的濕熱也會隨之而去。這條與陽明篇中「傷寒脈浮而緩……到八九天,大便乾燥」的條文應該互相參照。煩躁不安、腹瀉一天十幾次,這個症狀與少陰病沒有區別,但是腹瀉排出腐敗物質後自然停止,不像少陰病那樣煩躁加重,腹瀉沒完沒了。成書中說,腹瀉煩躁的人會死,這是先腹瀉後煩躁,是正氣衰竭,邪氣擾亂;這裡是先煩躁後腹瀉,是脾胃的正氣充足,所以不受到邪氣的侵犯,與邪氣爭鬥,因此暴發煩熱。腹瀉一天十幾次,邪氣隨著腐敗物質排出,腹瀉自然會停止,病也就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