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太陰之為病。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自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若下之。必胸下結硬。(結硬。玉函。作痞堅。脈經。千金翼。不下下。有下之二字。無自利二字。及若下之必四字。)
〔程〕腹滿而吐。食不下。則滿為寒脹。吐與食不下。總為寒格也。陽邪亦有下利。然乍微乍甚。而痛隨利減。今下利益甚。時腹自痛。則腸虛而寒益留中也。雖曰邪之在臟。實由胃中陽乏。以致陰邪用事。升降失職。故有此下之則胸中結硬。不頂上文吐利來。直接上太陰之為病句。
如後條設當行大黃芍藥者亦是也。曰胸下。陰邪結於陰分。異於結胸之在胸。而且按痛矣。曰結硬。無陽以化氣。則為堅陰。異於痞之濡而軟矣。彼皆陽從上陷而阻留。此獨陰從下逆而不歸。寒熱大別。〔鑑〕吳人駒曰。自利益甚四字。當在必胸下結硬句之下。其說甚是。若在吐食不下句之下。
則是已吐食不下。而自利益甚矣。仲景復曰若下之。無所謂也。
黃仲理曰。宜理中湯。陰經少有用桂枝者。如此證。若脈浮。即用桂枝湯微汗之。若惡寒甚不已者。非理中四逆不可。
黃自利益甚四字。不允當。故姑從吳人駒之說。且脈經千金翼。文有異同。可知此條固有差錯也。
傷寒蘊要曰。凡自利者。不因攻下而自瀉利。俗言漏底傷寒者也。大抵瀉利。小便清白不澀。完穀不化。其色不變。有如鶩溏。或吐利腥穢。小便澄澈清冷。口無燥渴。其脈多沉。或細。或遲。或微。而無力。或身雖發熱。手足逆冷。或惡寒蜷臥。此皆屬寒也。凡熱症。則口中燥渴。
小便或赤。或黃。或澀。而不利。且所下之物。皆如垢膩之狀。或黃。或赤。所去皆熱臭氣。其脈多數。或浮或滑。或弦或大。或洪也。亦有邪熱不殺穀。其物不消化者。但脈數而熱。口燥渴。小便赤黃。以此別之矣。
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疼。陽微陰澀而長者。為欲愈。
〔錫〕太陰中風者。風邪直中於太陰也。〔魏〕太陰病。而類於太陽之中風。四肢煩疼。陽脈微而熱發。陰脈澀而汗出。純乎太陽中風矣。然腹自滿。有時痛。下利益甚。吐而不能食。是非太陽之中風。宜表散也。〔錢〕四肢煩疼者。言四肢痠疼。而煩擾無措也。蓋脾為太陰之臟。
而主四肢故也。(脾病四肢不得稟水穀氣。見素問陽明脈解。)陽微陰澀者。言輕取之而微。重取之而澀也。脈者。氣血伏流之動處也。因邪入太陰。脾氣不能散精。肺氣不得流經。營陰不利於流行。故陰脈澀也。陽微陰澀。正四肢煩疼之病脈也。長脈者。陽脈也。以微澀兩陰脈之中。
而其脈來云皆長。為陰中見陽長。則陽將回。故為陰病欲愈也。
太陰病。欲解時。從亥至醜上。
〔成〕脾為陰主。王於醜亥子。向王。故為解時。〔柯〕經曰。夜半後而陰隆為重陰。又曰。合夜至雞鳴。天之陰。陰中之陰也。脾為陰中之至陰。故主亥子丑時。
白話文:
辨太陰病脈證並治
太陰病的症狀是:腹部脹滿而嘔吐,吃不下東西,腹瀉很厲害,有時腹部自己會痛。如果服用瀉藥,胸下就會結硬塊。(關於「結硬」這個詞,玉函經作「痞堅」,脈經和千金翼則有不同的記載,有些版本沒有「自利」二字,也沒有「若下之必」四個字。)
程氏認為:腹部脹滿而嘔吐,吃不下東西,則脹滿是寒邪導致的,嘔吐和吃不下東西,都是寒邪阻滯的表現。陽邪也會導致腹瀉,但腹瀉的程度會時輕時重,而疼痛會隨著腹瀉減輕。但本病腹瀉很厲害,而且腹部有時會自己痛,這是因為腸胃虛弱,寒邪更加停留在體內。雖然說是邪氣侵犯臟腑,但實際上是胃中陽氣不足,導致陰邪盛行,升降失調,所以才會出現服用瀉藥後胸下結硬塊的現象。原文中「下之則胸中結硬」一句,直接承接「太陰之為病」一句,與後文「吐利」無關。
如同後文中提到的大黃芍藥的治療方法也是如此。所謂「胸下」,是指陰邪結聚在陰分,與結胸病的病灶在胸部不同,而且按壓會疼痛。「結硬」是指沒有陽氣來化解氣機,所以形成堅硬的陰邪,與痞症的濕潤柔軟不同。其他的病症都是陽氣從上往下陷而阻滯,而這個病症是陰邪從下往上逆而不歸,寒熱的性質大不相同。吳人駒認為,「自利益甚」四字應該放在「必胸下結硬」一句之下,這個說法很正確。如果放在「吐食不下」句之下,就變成已經嘔吐、吃不下東西,而且腹瀉很厲害了,仲景的「若下之」就沒有意義了。
黃仲理認為,應該服用理中湯。陰經少用桂枝,但這種症狀,如果脈象浮,就用桂枝湯微微發汗;如果惡寒嚴重不止,非理中湯、四逆湯不可。
黃氏認為「自利益甚」四字不妥當,所以暫時採用吳人駒的說法。而且脈經、千金翼等書的記載有所不同,可見這條記載本身就有錯誤。
傷寒蘊要說:凡是自利(腹瀉)的,不是因為攻下藥而引起的腹瀉,俗稱漏底傷寒。一般來說,腹瀉時小便清澈不澀,食物消化不良,大便顏色不變,像稀粥一樣,或者嘔吐腹瀉排出腥臭物,小便清澈寒冷,沒有口渴,脈象多沉細遲微而無力,或者雖然發熱,但手腳冰冷,或者惡寒蜷臥,這些都屬於寒證。凡是熱證,則口乾舌燥,小便顏色深或黃,或小便澀滯而不利,而且排洩物像污垢一樣,顏色發黃或發紅,排出物有熱臭味,脈象多數、浮滑、弦大或洪大。也有邪熱不傷及食物,食物未消化的情況,但脈象數而發熱,口乾舌燥,小便赤黃,以此區分。
太陰中風,四肢煩疼,陽脈微弱,陰脈澀滯而脈象長的,是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錫氏認為:太陰中風是指風邪直接侵犯太陰經。魏氏認為:太陰病類似太陽中風,四肢煩疼,陽脈微弱而發熱,陰脈澀滯而汗出,完全像太陽中風。但是腹部脹滿,有時疼痛,腹瀉厲害,嘔吐不能進食,這就不是太陽中風,不宜表散。錢氏認為:四肢煩疼是指四肢酸痛,煩躁不安。因為脾臟是太陰之臟,主四肢,所以脾病會導致四肢不能吸收水穀之氣。(見素問陽明脈解)陽微陰澀是指輕輕按脈則微弱,重按則澀滯。脈象是氣血運行之處,因為邪氣入侵太陰,脾氣不能散佈精氣,肺氣不能通行經絡,營陰不能順利運行,所以陰脈澀滯。陽微陰澀是四肢煩疼的病脈。長脈是陽脈,在微弱澀滯的兩條陰脈之中,脈象卻很長,這是陰中見陽長,表示陽氣將要回升,所以是陰病將要痊癒的徵兆。
太陰病將要痊癒的時候,從亥時到丑時。
成氏認為:脾為陰主,在丑、亥、子時當令,所以是痊癒的時候。柯氏認為:經書說,夜半之後陰氣最盛,又說,從半夜到雞鳴是天的陰氣,陰中之陰,脾臟是陰中之至陰,所以主亥子丑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