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9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〔錢〕此言陽明發黃之色狀。與陰黃如煙燻之不同也。傷寒至七八日。邪氣入里已深。身黃如橘子色者。濕熱之邪在胃。獨傷陽分。故發陽黃也。小便不利。則水濕內蓄。邪食壅滯。而腹微滿也。以濕熱實於胃。故以茵陳蒿湯主之。

傷寒身黃髮熱。梔子柏皮湯主之。(熱下。成本。有者字。)

〔成〕傷寒身黃。胃有瘀熱。須當下去之。此以發熱。為熱未實。與梔子柏皮湯解之。〔汪〕武林陳氏曰。發熱身黃者。乃黃證中之發熱。而非麻黃桂枝證之發熱也。熱既鬱而為黃。雖表而非純乎表證。但當清其鬱以退其黃。則發熱自愈。〔鑑〕傷寒身黃髮熱者。設有無汗之表。

宜用麻黃連軺赤小豆。汗之可也。若有成實之裡。宜用茵陳蒿湯下之亦可也。今外無可汗之表證。內無可下之裡證。故惟宜以梔子柏皮湯清之也。

梔子柏皮湯方

肥梔子(十五個擘○成本。無肥字。玉函同。作十四枚),甘草(一兩炙),黃柏(二兩)

上三味。以水四升。煮取一升半。去滓。分溫再服。(一升半。千金翼。作二升。)

〔錢〕梔子苦寒。瀉三焦火。除胃熱時疾黃病。通小便。治心煩懊憹。鬱熱結氣。柏皮苦寒。治五臟腸胃中結熱黃疸。故用之以瀉熱邪。又恐苦寒傷胃。故以甘草。和胃保脾。而為調劑之妙也。

案金鑑云。此方之甘草。當是茵陳蒿。必傳寫之誤也。此說太謬。不可從焉。

傷寒瘀熱在裡。身必黃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(必下。成本。有發字。千金。並翼。軺。作翹。)

〔錢〕瘀。留蓄壅滯也。言傷寒鬱熱。與胃中之濕氣。互結濕蒸。如淖澤中之淤泥。水土黏濘而不分也。經云。濕熱相交。民多病癉。蓋以濕熱膠固。壅積於胃。故曰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也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。治表利小便。解鬱熱。故以此主之。〔瀾〕此證雖曰在裡。必因邪氣在表之時。有失解散。今雖發黃。猶宜兼汗解以治之。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

麻黃(二兩去節),連軺(二兩連翹根是○千金。並翼。軺。作翹。程柯同。),杏仁(四十個去皮尖),赤小豆(一升),大棗(十二枚擘),生薑(二兩切),甘草(二兩炙○成本。作一兩。),生梓白皮(一升切)

上八味。以潦水一斗。先煮麻黃再沸。去上沫。納諸藥。煮取三升。去滓。分溫三服。半日服盡。(上字。成本。作已上二字。再沸。玉函。作一二沸。成本。脫去滓二字。潦。千金。作勞。蓋此澇字之訛。)

〔錢〕麻黃湯。麻黃桂枝杏仁甘草也。皆開鬼門而泄汗。汗泄則肌肉腠理之鬱熱濕邪皆去。減桂枝而不用者。恐助瘀熱也。赤小豆除濕散熱。下水腫而利小便。梓白皮。性苦寒。能散溫熱之邪。其治黃。無所考據。連翹根。陶弘景雲。方藥不用。人無識者。王好古云。能下熱氣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錢氏認為,陽明病發黃的顏色與陰黃(如煙燻之色)不同。傷寒病程至七八日,邪氣深入臟腑,身體發黃如橘子顏色者,是濕熱之邪侵犯胃部,單獨損傷陽氣,所以出現陽黃。小便不利,說明水濕內停,邪氣阻塞,導致腹部微脹。由於濕熱積聚於胃,所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傷寒身黃發熱,用梔子柏皮湯治療。

成氏認為,傷寒身黃,胃中有瘀熱,必須去除。因為發熱說明熱邪尚未充實,用梔子柏皮湯來疏解。汪氏引述武林陳氏的觀點:發熱身黃,是黃疸病中的一種發熱,而非麻黃桂枝湯證的發熱。熱邪鬱積而導致黃疸,雖然有表證,但並非純粹的表證,應該清解鬱熱以退黃,發熱自然會痊癒。

鑑氏認為,傷寒身黃發熱,如果兼有表證(無汗),可以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發汗。如果裡證已成實證,可以用茵陳蒿湯攻下。但如果沒有表證可以發汗,也沒有裡證可以攻下,則只宜用梔子柏皮湯清熱。

梔子柏皮湯方:

肥梔子(十四枚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黃柏(二兩)

上三味,用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溫服兩次。

錢氏解釋:梔子苦寒,瀉三焦之火,去除胃熱、時疾、黃疸,通利小便,治療心煩懊惱、鬱熱結氣;柏皮苦寒,治療五臟腸胃中的結熱黃疸,所以用來瀉熱邪。又擔心苦寒傷胃,所以用甘草和胃健脾,這是方劑調配的妙處。 關於金鑑中提到此方甘草應為茵陳蒿的說法,是錯誤的。

傷寒瘀熱在裡,身體必然發黃,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療。

錢氏解釋:「瘀」指留滯阻塞。意思是傷寒鬱熱與胃中濕氣互相交結,濕熱蒸騰,如同泥沼中的淤泥,水土黏膩難分。經書記載:「濕熱相交,民多病癉」,就是因為濕熱膠固,壅積於胃,所以說瘀熱在裡,身體必然發黃。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以治療表證,利小便,解鬱熱,所以用它來治療。瀾氏認為,雖然此證在裡,但必然是邪氣在表時失於疏散所致。現在雖然發黃,但仍應兼用汗解法治療。

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:

麻黃(二兩,去節)、連翹(二兩,連翹根)、杏仁(四十個,去皮尖)、赤小豆(一升)、大棗(十二枚,擘)、生薑(二兩,切)、甘草(一兩,炙)、生梓白皮(一升,切)

上八味,用清水一斗,先煮麻黃至再沸,去上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服三次,半日服完。

錢氏解釋:麻黃湯(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甘草)皆能開泄汗孔,發汗則肌肉腠理的鬱熱濕邪皆可去除。此方減去桂枝不用,是擔心桂枝會助長瘀熱。赤小豆除濕散熱,利水消腫;梓白皮性苦寒,能散溫熱之邪,其治療黃疸的依據尚無考證;連翹根,陶弘景認為方劑中不用,但王好古認為它能下熱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