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35)
卷四 (35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〔徐〕即小承氣,加芍藥、二仁也。〔方〕麻子、杏仁能潤乾燥之堅;枳實、厚朴能導固結之滯;芍藥斂液以輔潤;大黃推陳以致新。脾雖為約,此之疏矣。
吳儀洛方論曰:此治素慣脾約之人,復感外邪,預防燥結之法。方中用麻、杏二仁以潤腸燥;芍藥以養陰血;枳實、大黃以泄實熱;厚朴以破滯氣也。然必因客邪加熱者,用之為合轍。後世以此,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閉結,但取一時之通利,不顧愈傷其真氣,得不速其咎耶?
案《明理論》,即名脾約丸。
張氏纘論曰:云丸者,如理中、陷胸、抵當,皆大彈丸,煮化而和滓服之也;云丸者,和麻仁、烏梅,皆用小丸,取達下焦也。蓋丸、圓後世互用,今據張說考論中,其言不誣。然論中「丸」字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多作「圓」,不知其義如何,拈而存疑。
案《本草序例》,「厚朴一尺」無考。《醫心方》引《小品方》云:「厚朴一尺,及數寸者,厚三分,廣一寸半為準。」
太陽病,三日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《外臺》作「發其汗病不解」;《玉函》作「蒸蒸然」;《脈經》無「調胃」二字。)
〔程〕何以發汗不解便屬胃?蓋以胃燥素盛,故他表證雖罷,而汗與熱不解也。第徵其熱,如炊籠蒸蒸而盛,則知其汗必連綿濈濈而來,此即大便已硬之徵,故曰屬胃也。熱雖聚於胃,而未見潮熱、譫語等證,主以調胃承氣湯者,於下法內,從乎中治,以其為日未深故也。表熱未除,而裡熱已待,病勢久蘊於前矣,只從發汗後一交替耳。凡本篇中云「太陽病」、云「傷寒」,而無「陽明病」字者,皆同此病機也。要之,脈已不浮而大,可必。〔錢〕「蒸蒸發熱」,猶釜甑之蒸物,熱氣蒸騰,從內達外,氣蒸濕潤之狀,非若「翕翕發熱」之在皮膚也。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
〔程〕吐法為膈邪而設。吐後無虛煩等證,必吐其所當吐者。只因胃家素實,吐亡津液,燥氣不能下達,遂成土鬱,是以腹脹,其實無大穢濁之在腸也。調胃承氣湯,一奪其鬱可耳。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微煩、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與小承氣湯和之愈。(《成本》、《玉函》無「後」字。)
〔鑑〕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不解,入里微煩者,乃梔子豉湯證也。今小便數、大便因硬,是津液下奪也。當與小承氣湯和之,以其結熱未甚,入里未深也。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心下硬;至四五日,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令小安;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,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受食(【原注】一云「不大便」)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。宜大承氣湯。(「受」,《成本》、《玉函》作「能」;《千金翼》「不受食」作「不大便」;無「大承氣湯」之「大」字。)
白話文:
辨析陽明病的脈象、證狀及其治療
小承氣湯,加芍藥、二仁。麻子仁、杏仁能潤滑乾燥堅硬的腸道;枳實、厚朴能導瀉積聚的滯塞;芍藥斂收津液以輔助潤澤;大黃瀉下陳舊宿便以促進新陳代謝。脾胃虛弱者雖有禁忌,但此方已有所考慮,故能疏通腸道。
吳儀洛在《方論》中說,此方用於素體脾胃虛弱的人,再次感受外邪,用以預防燥熱便秘。方中用麻杏二仁潤腸燥,芍藥養陰血,枳實、大黃瀉實熱,厚朴破除氣滯。但必須是因外邪導致熱證者才能使用,否則不合適。後世以此方治療老人津液枯竭、血燥便秘,只求一時通利,卻不顧慮損傷元氣,豈不是得不償失?
按:明代醫家將此方稱為「脾約丸」。
張氏在《纘論》中說:「丸」的種類不同,如理中丸、陷胸丸等都是大丸,需煮化後和勻服用;而像麻仁烏梅丸等,則是小丸,目的是使其到達下焦。各家所說的「丸」字,在後世用法不一,但根據張氏的說法考證,其論述並無錯誤。不過,「丸」字在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中多作「圓」,其義為何,暫且存疑。
按:本草書中關於厚朴一尺的記載不可靠,《醫心方》引《小品方》所述,厚朴一尺或數寸者,厚三分,寬一寸半為標準。
太陽病,三日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,屬於胃病,用調胃承氣湯主治。(《外臺秘要》作「發汗病不解」,《玉函方》作「蒸蒸然」,《脈經》無「調胃」二字。)
程氏說:為何發汗不解就歸屬於胃?因為胃本來就燥熱盛,所以其它表證雖然已消失,但汗出和發熱卻仍不解。觀察其熱象,如同蒸籠般蒸蒸向上,就知道汗出必定綿綿不斷,這是大便已硬的徵兆,所以說屬於胃病。熱雖積聚在胃,但還沒有出現潮熱、譫語等證狀,因此用調胃承氣湯,屬於從中間入手治療,因為病程尚淺,表熱未除,裡熱已現,病勢已在體內積累,只是因為發汗後,裡熱與表熱交替出現。本篇中提到太陽病、傷寒,而沒有陽明病的字眼,其病機都與此相同。總而言之,脈象已不浮而有力,可以肯定診斷。錢氏說:蒸蒸發熱,如同釜甑蒸煮東西一樣,熱氣蒸騰,從內達外,是氣蒸濕潤的狀態,不同於翕翕發熱停留在皮膚表面。
傷寒嘔吐後,腹部脹滿,可用調胃承氣湯。
程氏說:嘔吐法是用於治療膈證的,嘔吐後沒有虛煩等證狀,必定是吐出了應該吐出的東西。只是因為胃家本來就實,嘔吐後丟失了津液,燥熱之氣不能向下運行,導致氣機阻滯,所以腹部脹滿,其實並非腸道中有大量的穢濁之物。調胃承氣湯,只需消除其阻滯即可。
太陽病,無論是嘔吐、下瀉或發汗後,微煩,小便頻數,大便秘結,用小承氣湯調治效果更好。(《成本備要》、《玉函方》無「後」字。)
鑑氏說:太陽病,無論是嘔吐、下瀉、發汗後不解,入裡微煩,是梔子豉湯的證候。現在小便頻數,大便秘結,是津液下泄的表現。應該用小承氣湯調和,因為結熱不甚嚴重,入裡也不深。
得病二三日,脈象虛弱,沒有太陽病或少陽病(柴胡證)的證狀,煩躁,心下堅硬,到四五天,雖能進食,用小承氣湯少少服用,稍稍緩和病情,到六天,服用承氣湯一升。如果不大便,到六七天,小便少,即使不能進食。(【原注】一說:不大便。)但一開始大便堅硬,之後必定會軟,尚未完全堅硬,攻之則必定軟便,必須小便通暢,大便確定堅硬後,才能攻之。
應該使用大承氣湯。(《受證》及《成本備要》、《玉函方》作「能」,《千金翼方》「不受食」作「不大便」,無「大承氣湯」中的「大」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