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4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汪氏云。總於後條。用麻仁丸以主之。補亡論。議用小柴胡湯。又柴胡桂枝湯。以通津液。如大便益堅。議用承氣等湯。大誤之極。

脈浮而芤。浮為陽。芤為陰。浮芤相搏。胃氣生熱。其陽則絕。(二為字下。玉函。有則字。)

〔錢〕浮為陽邪盛。芤為陰血虛。陽邪盛則胃氣生熱。陰血虛則津液內竭。故其陽則絕。絕者。非斷絕敗絕之絕。言陽邪獨治。陰氣虛竭。陰陽不相為用。故陰陽阻絕。而不相流通也。即生氣通天論所謂。陰陽離決。精氣乃絕之義也。注傢俱謂陽絕。乃無陽之互詞。恐失之矣。〔沈〕此辨陽明津竭之脈也。若見此脈。當養津液。不可便攻也。

趺陽脈浮而澀。浮則胃氣強。澀則小便數。浮澀相搏。大便則硬。其脾為約。麻子仁丸主之。(成本。無子字。仁。作人。柯本。無此條。及麻仁丸方。)

〔成〕趺陽者。脾胃之脈。診浮為陽。知胃氣強。澀為陰。知脾為約。約者。儉約之約。又約束之約。內經曰。飲入於胃。遊溢精氣。上輸於脾。脾氣散精。上歸於肺。通調水道。下輸於膀胱。水精四布。五經並行。是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。今胃強脾弱。約束津液。不得四布。

但輸膀胱。致小便數大便難。與脾約丸。通腸潤燥。〔汪〕趺傷者。胃脈也。在足趺上五寸骨間。去陷谷三寸。即足陽明經。衝陽二穴。按之其脈應手而起。按成注。以胃強脾弱。為脾約作解。推其意。以胃中之邪熱盛為陽強。故見脈浮。脾家之津液少為陰弱。故見脈澀。〔程〕脾約者。

脾陰外滲。無液以滋。脾家先自乾槁了。何能以余陰。蔭及腸胃。所以胃火盛而腸枯。大便堅而糞粒小也。麻仁丸。寬腸潤燥。以軟其堅。欲使脾陰從內轉耳。

案喻氏譏成氏脾弱之說云。脾弱。即當補矣。何為麻仁丸中。反用大黃枳實厚朴乎。汪氏則暗為成註解紛。大是。又案。胃強脾弱。究竟是中焦陽盛而陰弱之義。不必拘拘脾與胃也。

傷寒選錄曰。愚案趺陽脈。一名會元。又名衝陽。在足背上去陷谷三寸。脈動處。是也。此陽明胃脈之用由出。夫胃者。水穀之海。五臟六腑之長也。若胃氣以憊。水穀不進。穀神以去。臟腑無所稟受。其脈不動而死也。故診趺陽脈。以察胃氣之有無。仲景又謂趺陽脈。不惟傷寒。雖雜病危急。亦當診此以察其吉凶。

麻子仁丸方

麻子仁(二升),芍藥(半斤),枳實(半斤炙○千金翼。芍藥。枳實。各八兩。),大黃(一斤去皮),厚朴(一尺去皮○玉函。作一觔。),杏仁(一升去皮尖熬別作脂○玉函。作一觔。)

上六味。蜜和丸如梧桐子大。飲服十丸。日三服。漸加。以知為度。(六味下。成本。玉函。有為末煉三字。和。作為。成本。無梧字。證類本草。飲服十丸。作以漿水飲下十丸。)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汪氏認為,總的來說,根據之前的論述,用麻仁丸為主治。補亡論中,建議用小柴胡湯或柴胡桂枝湯以通利津液。如果大便更加堅硬,則考慮使用承氣湯類,這樣是大錯特錯的極端做法。

脈象浮而芤,浮屬陽,芤屬陰,浮芤並見,是胃氣生熱,陽氣將要衰竭。

錢氏認為,浮脈代表陽邪盛,芤脈代表陰血虛。陽邪盛則胃氣生熱,陰血虛則津液內竭,所以陽氣將衰竭。這裡的「絕」,並非指完全斷絕或敗壞的絕,而是指單純治療陽邪,而忽略陰氣虛竭,導致陰陽不相協調,不能互相滋養流通,如同《生氣通天論》中所說的「陰陽離決,精氣乃絕」。很多註解都將「陽絕」理解為沒有陽氣,恐怕是錯誤的理解。沈氏認為,這是辨別陽明津液枯竭的脈象。見到這種脈象,應該滋養津液,不可輕易攻邪。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盛,澀則小便頻數,浮澀並見,大便乾燥堅硬,脾氣虛弱,用麻子仁丸治療。

成氏認為,趺陽脈是脾胃的脈象。診脈浮則知胃氣強盛,澀則知脾氣虛弱。「約」是指約束、儉省的意思。《內經》說: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於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」脾臟主導著胃的津液運行。現在胃氣強盛而脾氣虛弱,約束了津液,不能四布運行,只輸送到膀胱,導致小便頻數,大便困難。脾約丸可以通暢腸道,潤澤乾燥。汪氏認為,趺陽脈是胃脈,位於足背上五寸骨間,距陷谷穴三寸,也就是足陽明經的衝陽穴附近。按此穴位,脈象會應手而起。根據成氏的註解,以胃氣強盛,脾氣虛弱來解釋脾約,推測其意為:胃中邪熱盛為陽強,故脈浮;脾家津液少為陰弱,故脈澀。程氏認為,脾約是指脾陰外洩,缺乏津液滋養,脾臟本身先乾枯,怎麼還能用剩下的陰氣滋養腸胃呢?所以胃火盛而腸道乾燥,大便堅硬而糞粒小。麻仁丸可以寬暢腸道,潤澤乾燥,使脾陰從內部恢復。

喻氏批評成氏脾弱之說,認為脾弱就應該補益,為什麼麻仁丸方中反而用大黃、枳實、厚朴呢?汪氏則暗中為成氏的解釋辯解,這是非常正確的。另外,胃氣強盛,脾氣虛弱,總體來說是中焦陽盛陰虛,不必拘泥於脾與胃。

《傷寒選錄》記載,趺陽脈又名會元、衝陽,位於足背上,距陷谷穴三寸,脈動的地方就是。這是陽明胃脈的運行所在。胃是水穀之海,五臟六腑之長。如果胃氣虛弱,水穀不進,穀神衰竭,臟腑沒有營養供應,其脈象不動就會死亡。所以診察趺陽脈,可以觀察胃氣的有無。仲景又說,趺陽脈不僅在傷寒,即使是其他危急雜病,也應該診察此脈,以觀察吉凶。

麻子仁丸方:

麻子仁二升,芍藥半斤,枳實半斤(炙),大黃一斤(去皮),厚朴一尺(去皮),杏仁一升(去皮尖,熬成油)。

以上六味藥,用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十丸,每日三次,逐漸增加服藥量,以療效為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