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32)
卷四 (32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喘冒不寧。故不得臥。經所謂胃不和。則臥不安也。若驗其舌苔黃黑。按之痛。而脈實大者。有燥屎在內故也。宜大承氣湯。〔程〕易者。新屎得潤而流利。難者。燥屎不動而阻留。
〔王〕此證不宜妄動。必以手按之。大便有硬塊。喘冒不能臥。方可下之。何也。乍難乍易故也。
食谷欲嘔。屬陽明也。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。屬上焦也。(玉函。成本。嘔。下。有者字。)
〔程〕食谷欲嘔者。納不能納之象。屬胃氣虛寒。不能消穀使下行也。曰屬陽明者。別其少陽喜嘔之兼半表。太陽乾嘔不嘔食之屬表者不同。溫中降逆為主。〔汪〕得湯反劇者。成注云。以治上焦法治之。而無其方。準繩云。葛根半夏湯。誤矣。尚論篇云。仍屬太陽熱邪。而非胃寒。
條辨云。上焦以膈言。戒下之意。此又泥於傷寒嘔多。雖有陽明證。不可攻之。皆大謬之極。窮思先賢用藥。豈如今醫之魯莽。誤以胃家虛寒。為實熱證。但虛寒在膈以上。不與胃腑之中溷同一治。上條證。治以吳茱萸湯。寒熱虛實。原無誤也。其有得湯反劇者。補亡論。常器之云。
宜橘皮湯。注云。類要方。用橘皮二兩。甘草一兩。生薑四兩。人參三兩。水煎服。斯言庶得之矣。
魏氏云。何以得湯反劇耶。不知者。以為胃熱而非胃寒矣。仲師示之曰。此固有熱也。而熱不在胃脘之中焦。乃在胸膈之上焦。惟其中焦有寒。所以上焦有熱。吳茱萸人參之辛溫。本宜於中焦之寒者。先乖於上焦之熱。此吳茱萸之所以宜用而未全宜耳。主治者。見茲上熱下寒之證。
則固有黃連炒吳茱萸。生薑易乾薑一法。似為溫中而不僭上。一得之愚。不知當否。喻謂得湯轉劇。屬太陽。謬矣。程謂仍與吳茱萸。亦膠柱之見也。熱因寒用。以豬膽為引。如用於理中湯之法。或亦有當乎。○案柯氏云。服湯反劇者。以痰飲在上焦為患。嘔儘自愈。非謂不宜服也。
錢氏云。得湯反劇者。邪猶在胸。當以梔子豉湯湧之。庶幾近似。二氏並失經旨矣。
吳茱萸湯方
人參(三兩○肘後方。作一兩。),生薑(六兩切),吳茱萸(一升洗○肘後。作半斤。外臺。洗。作炒。),大棗(十二枚擘)
上四味。以水七升。煮取二升。去滓。溫服七合。日三服。(金匱。七升。作五升。二升。作三升。外臺。亦作五升。)
〔汪〕嘔為氣逆。氣逆者必散之。吳茱萸辛苦。味重下泄。治嘔為最。兼以生薑。又治嘔聖藥。非若四逆中之乾薑。守而不走也。武陵陳氏云。其所以致嘔之故。因胃中虛生寒。使溫而不補。嘔終不愈。故用人參補中。合大棗。以為和脾之劑焉。
錢氏云。吳茱萸一升。當是一合。即今之二勺半。人參三兩。當是一兩。即宋之二錢七分。生薑六兩。當是二兩。即宋之五錢余。大棗當是四五枚。水七升。亦當是三升。觀小承氣湯。止用水四升。調胃承氣。只用水三升。此方以辛熱補劑。而用之於表裡疑似之間。豈反過之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喘不過氣,坐卧不安,這是胃氣不和導致的。如果舌苔黃黑,按壓疼痛,脈象有力又快,說明體內有乾燥的宿便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容易通便的,新便很快就能排出;不容易通便的,乾燥的宿便會停留在腸道中,不易排出。
這個症狀不宜輕舉妄動,必須用手按壓腹部,確認有大便硬塊,並且喘不過氣、無法平躺,才能服用瀉下藥物。這是因為病情時好時壞,需要謹慎判斷。
吃東西就想吐,屬於陽明病,可以用吳茱萸湯治療。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則屬於上焦病症。
吃東西就想吐,是食物無法消化吸收的表現,屬於胃氣虛寒,無法將食物消化並向下輸送。說它屬於陽明病,是為了區別於少陽病的嘔吐(兼有表證)以及太陽病的乾嘔(不伴隨想吐食物的症狀)的不同。治療要以溫中降逆為主。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古書記載應該用上焦的治療方法,但沒有具體的方劑。有些書上說用葛根半夏湯,這是錯誤的。也有人說這是太陽經的熱邪,而非胃寒,這也是錯誤的。
古籍記載,上焦指膈肌以上,治療時要避免瀉下。這些說法都拘泥於傷寒嘔吐的症狀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能攻下,都是非常大的錯誤。細細研究前輩的用藥方法,絕不像現在醫生那樣魯莽,誤把胃寒當作實熱證來治療。但虛寒在膈肌以上,與胃腑中的寒邪並不相同,不能用同一個方法治療。上面提到的症狀,用吳茱萸湯治療,寒熱虛實的判斷並沒有錯誤。但如果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則應該使用橘皮湯。橘皮湯的組成是:橘皮二兩、甘草一兩、生薑四兩、人參三兩,水煎服。這樣說法才比較合理。
為什麼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會加重呢?不懂的人會認為是胃熱,而非胃寒。但其實是有熱,但熱不在胃脘(中焦),而是在胸膈(上焦),只有中焦有寒,所以上焦才會出現熱症。吳茱萸、人參辛溫,本應治療中焦寒邪,但卻先與上焦的熱邪相衝,所以吳茱萸雖然適合使用,但並非完全適合。治療者看到上熱下寒的症狀,可以用黃連炒吳茱萸,生薑改用乾薑的方法,這樣可以溫中而不犯上。這是一個不錯的想法,不知道是否正確。認為症狀加重屬於太陽病,是錯誤的;認為還是應該用吳茱萸湯,也是死板的看法。熱是因寒而生的,可以用豬膽汁引導藥力,如同理中湯的用法,或許也是可行的。有人認為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是因為痰飲停留在上焦,嘔吐後症狀自行痊癒,並不表示不適合服用吳茱萸湯。
也有人認為服用吳茱萸湯後症狀加重,是因為邪氣仍在胸中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疏通,這與經書的本意相差甚遠,以上兩種說法都偏離了經書的本意。
吳茱萸湯配方:
人參三兩、生薑六兩(切片)、吳茱萸一升(洗淨)、大棗十二枚(掰開)
以上四味藥材,加水七升,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七合,一日三次服用。
嘔吐是氣逆的表現,氣逆就必須疏通它。吳茱萸苦辛,藥性較重,善於下泄,最適合治療嘔吐。再加上生薑,也是治療嘔吐的良藥,與四逆湯中的乾薑不同,它不是守而不走。有人認為嘔吐的原因是胃中虛寒,溫而不補,嘔吐就無法痊癒,所以用人參補益中氣,再加入大棗,以調和脾胃。
有人認為吳茱萸一升,應是一合(約等於現代的二勺半);人參三兩,應是一兩(約等於宋代的二錢七分);生薑六兩,應是二兩(約等於宋代的五錢余);大棗應是四五枚;水七升,應是三升。觀察小承氣湯只用水四升,調胃承氣湯只用水三升,這個方子是用辛熱補藥,用於表裡難以區分的病症,難道用量過多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