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28)
卷四 (28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蘸油少許。納穀道中。其次以銳頭頂凹。而入三枚盡。以布著手指抵定。若即欲大便。勿輕去。俟先入者已化大便急甚。有旁流者出。方去手。隨大便出。豬膽導法。極大豬膽一枚。用蘆管長三寸余通之。磨光一頭。以便插入穀道。用尖鋒刀。刺開膽口。以管插入膽中。用線扎定管口。
抹油。捻入穀道。插盡蘆管。外以布襯手。用力捻之。則膽汁盡入。方去之。少頃大便即出。
傷寒準繩曰。凡多汗傷津。或屢汗不解。或尺中脈遲弱。元氣素虛人。便欲下而不能出者。並宜導法。但須分津液枯者。用蜜導。邪熱盛者。用膽導。濕熱痰飲固結。薑汁麻油。浸栝蔞根導。惟下旁流水者。導之無益。非諸承氣湯攻之不效。以實結在內。而不在下也。至於陰結便閉者。
宜於蜜煎中。加薑汁生附子末。或削陳醬姜導之。凡此皆善於推廣仲景之法者也。
外臺秘要。崔氏。胃中有燥糞。令人錯語。正熱盛。令人錯語。宜服承氣湯。亦應外用生薑兌。(讀作銳。下同。)使必去燥糞。姜兌法。削生薑。如小指長二寸。鹽塗之。納下部中立通。
三因方。蜜兌法。蜜三合。鹽少許。煎如餳。出冷水中。捏如指大。長三寸許。納下部。立通。
得效方。蜜兌法。蜜三合。入豬膽汁兩枚在內。煎如飴。以井水出冷。候凝捻如指大。長三寸許。納下部。立通。活人書。單用蜜。一法。入皂角末。在人斟酌用。一法。入薄荷末。代皂角用。尤好。又或偶無蜜。只嚼薄荷。以津液調。作挺用之。亦妙。
丹溪心法。凡諸秘。服藥不通。或兼他證。又或老弱虛極。不可用藥者。用蜜熬。入皂角末少許。作兌以導之。冷秘。生薑兌亦可。丹溪纂要。蜜導方。以紙捻為骨。便。
醫學入門。白蜜半盞。於銅杓內。微火熬。令滴水不散。入皂角末二錢攪勻。捻成小棗大。長寸。兩頭銳。蘸香油。推入穀道中。大便即急而去。如不通。再易一條。外以布掩肛門。須忍住蜜。待糞至。方放開布。
吳儀洛方論。海藏法。用蜜煎鹽相合。或草烏頭末相合。亦可。蓋鹽。能軟堅潤燥。草烏。能化寒消結。可隨證陰陽所宜而用之。
陽明病。脈遲。汗出多。微惡寒者。表未解也。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(玉函。千金翼。脈上。有其字。多下。有而字。)
〔汪〕此條言陽明病。非胃家實之證。乃太陽病。初傳陽明。經中有風邪也。脈遲者。太陽中風緩脈之所變。傳至陽明。邪將入里。故脈變遲。汗出多者。陽明熱而肌腠疏也。微惡寒者。太陽在表之風邪。未盡解也。治宜桂枝湯。以解肌發汗。以其病從太陽經來。故仍從太陽經例治之。
金鑑曰。汗出多之下。當有發熱二字。若無此二字。脈遲汗出多微惡寒。乃是表陽虛。桂枝附子湯證也。豈有用桂枝湯。發汗之理乎。必是傳寫之遺。○案揭以陽明病三字。其發熱。可不須言而知也。金鑑之說。卻非是也。
白話文: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文中描述了多種處理大便不通的方法,主要使用導法,即通過藥物或其他方式刺激直腸,促進排便。 方法包括:
-
豬膽導法: 使用豬膽汁灌入直腸,刺激排便。詳細描述了如何處理豬膽並插入直腸的方法。
-
其他導法: 文中列舉了多種導法,使用蜂蜜、薑汁、麻油、栝蔞根、鹽、皂角末、薄荷末、陳醬薑、生附子等不同藥物,製成藥栓或藥劑,插入直腸以通便。 這些方法的選擇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例如津液枯竭、邪熱盛、濕熱痰飲等。 並強調了針對不同病因選擇不同導法的重要性,例如津液枯竭者用蜜導,邪熱盛者用膽導。
-
承氣湯: 文中提及承氣湯可用於治療熱盛導致的便秘,並說明了外用生薑(薑兌法)輔助通便。
-
辨證論治: 文中指出,陽明病伴隨脈遲、汗出多、微惡寒的症狀,並非胃家實證,而是太陽病傳入陽明,體內尚存風邪。 因此,應以桂枝湯解肌發汗治療。 並針對金鑑中對此處的異議進行了辨析,認為陽明病發熱是可預知的,不必特意提及。
總而言之,本文詳細闡述了古代中醫治療便秘的不同方法,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,並對一些治療方法的爭議進行了討論。 不同的導法針對不同的病因和體質,選擇時需仔細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