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波元簡

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6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津液得下。而大便利。胃氣因和。而嘔止。三焦通暢。氣機旋轉。身濈然汗出而解也。

陽明中風。脈弦浮大。而短氣。腹都滿。脅下及心痛。久按之氣不通。鼻乾不得汗。嗜臥。一身及目悉黃。小便難。有潮熱。時時噦。耳前後腫。刺之小瘥。外不解。病過十日。脈續浮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。無餘證者。與麻黃湯。若不尿。腹滿加噦者。不治。(成本。玉函。目上。有面字。脈經注云。按之氣不通。一作按之不痛。正脈。腹都。作腹部。)

〔方〕弦。少陽。浮。太陽。大。陽明。脅下痛。少陽也。小便難。太陽之膀胱不利也。腹滿。鼻乾。嗜臥。一身及面目悉黃。潮熱。陽明也。時時噦。三陽具見。而氣逆甚也。耳前後腫。陽明之脈。出大迎。循頰車。上耳前。太陽之脈。其支者。從巔至耳。少陽之脈。下耳後。

其支者。從耳後。入耳中。出走耳前也。然則三陽俱見證。而曰陽明者。以陽明居多。而任重也。〔錢〕久按之。氣不通者。言不按已自短氣。若久按之。則氣愈不通。蓋言其邪氣充斥也。嗜臥。陽明裡邪也。小便難者。邪熱閉塞。三焦氣化不行也。若小便利。則不能發黃矣。

〔程〕此條證。以不得汗三字為主。蓋風熱兩壅。陽氣重矣。怫鬱不得越。欲出不得出。欲入不得入。經纏被擾。無所不至。究竟無宣泄處。故見證如此。刺法。從經脈中。泄其熱耳。其風邪被纏者固未去也。故紆而緩之。乃酌量於柴胡麻黃二湯間。以通其久閉。總是要得汗耳。

不尿腹滿加噦。胃氣已竭。而三焦不復流通。邪永無出路矣。〔柯〕本條不言發熱。看中風二字。便藏表熱在內。外不解。即指表熱而言。即暗伏內已解句。病過十日。是內已解之互文也。當作外不解句上。無餘證句。接外不解句來。刺之。是刺足陽明。隨其實而瀉之。少瘥句。

言內能俱減。但外證未解耳。非刺耳前後。其腫少瘥之謂也。脈弦浮者。向之浮大減小。而弦尚存。是陽明之證已罷。惟少陽之表邪尚存。故可用小柴胡以解外。若脈但浮。而不弦大。則非陽明少陽脈。無餘證。則上文諸證悉罷。是無陽明少陽證。惟太陽之表邪未散。故可與麻黃湯以解外。

若不尿腹滿加噦。是接耳前後腫來。此是內不解。故小便難者竟不尿。腹部滿者竟不減。時時噦者。更加噦矣。非刺後所致。亦非用柴胡麻黃後變證也。〔志〕耳前後腫。即傷寒中風之發頤證。但發頤之證。有死有生。陰陽並逆者死。氣機旋轉者生。朱氏曰。此與太陽篇中。

十日以去。胸滿胸痛者。與小柴胡湯。脈但浮者。與麻黃湯。同一義也。(案出第三十七條中篇。)

金鑑云。此等陰陽錯雜。表裡混淆之證。但教人俟其病勢所向。乘機而施治也。故用刺法。待其小瘥。案金鑑云。續浮之浮字。當是弦字。始與文義相屬。則可與小柴胡湯。若俱是浮字。則上之浮。既宜用小柴胡湯。下之浮。又如何用麻黃湯耶。此說近是。

白話文:

津液排出,大便通暢,胃氣調和,嘔吐停止,三焦通暢,氣機運轉,全身微微出汗而痊癒。

陽明中風,脈象弦而浮大,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脅肋下及心部疼痛,久按脈搏氣機不通暢,鼻乾燥,不出汗,嗜睡,全身及眼睛都發黃,小便困難,有潮熱,時時呃逆,耳前後腫脹,針刺後略微好轉,但外症未解。病程超過十天,脈象持續浮大者,用小柴胡湯;脈象僅僅浮大,無其他症狀者,用麻黃湯。如果小便不通,腹部脹滿,並加重呃逆,則不予治療。

方解:弦脈屬少陽,浮脈屬太陽,大脈屬陽明;脅下痛屬少陽;小便困難屬太陽膀胱氣化不利;腹部脹滿、鼻乾燥、嗜睡、全身及面目皆黃、潮熱屬陽明;時時呃逆,三陽症狀皆見,但氣逆較為嚴重;耳前後腫脹,是陽明經脈(經脈循行路線經過此處)的表現。

久按脈搏氣機不通暢,是指不按時已呼吸短促,久按則氣機更不通暢,說明邪氣充斥。嗜睡是陽明經內邪的表現。小便困難是邪熱阻塞,三焦氣化功能失常。如果小便通暢,則不會發黃。

此症以不出汗為主要症狀,因風熱之邪壅塞,陽氣受阻,鬱結不得宣洩,故出現這些症狀。針刺療法,應從經脈中瀉熱,但風邪纏繞尚未去除,故應緩慢治療,根據情況選擇小柴胡湯或麻黃湯,以通利久閉,總之,要使患者出汗。

小便不通、腹部脹滿並加重呃逆,說明胃氣已虛,三焦氣機不通,邪氣無處可排。

本條文中未提及發熱,但從“中風”二字可知,表證的熱邪在裡。 “外不解”是指表證的熱邪尚未解除,“病過十日”與“外不解”是互文,應理解為“外證未解”。“無餘證”與“外不解”相連,指其他症狀消失。“刺之”指針刺足陽明經脈,隨病情瀉熱。“少瘥”是指內症減輕,但外症未解,不是指針刺耳前後腫脹後略微好轉的意思。脈象弦而浮,浮大之症減輕,而弦脈尚存,說明陽明證已減輕,僅少陽表邪尚存,故可用小柴胡湯解表。如果脈象僅僅浮大,而無弦大之症,則不是陽明少陽之脈,無其他症狀,說明陽明少陽之證已消失,只有太陽表邪未散,故可用麻黃湯解表。

小便不通、腹部脹滿加重呃逆,是承接耳前後腫脹而言的,說明裡證未解,所以小便困難最終不通,腹部脹滿最終未減,時時呃逆更加嚴重,這不是針刺後導致的,也不是使用小柴胡湯、麻黃湯後出現的變證。

耳前後腫脹,即傷寒中風的發頤證,但發頤證有死有生,陰陽都逆則死,氣機運轉則生。此與太陽篇中,病程十天,胸部脹滿疼痛者用小柴胡湯,脈象僅僅浮大者用麻黃湯,意思相同。

此症陰陽錯雜,表裡混淆,需根據病情變化,抓住時機治療,故用針刺療法,待病情略微好轉。續浮之“浮”字應為“弦”字,才能與文義相符,則可用小柴胡湯。若都是“浮”字,則上面提到的浮脈用小柴胡湯,下面提到的浮脈又如何用麻黃湯呢?這個說法比較接近事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