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5)
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案舒氏云:熱病得衄則解。能食者,胃氣強,邪當自解。故曰能食者則衄。俗謂紅衣傷寒,不治之證,何其陋也!太陽發衄者,曰衄乃解,曰自衄者愈。以火劫致變者,亦云邪從衄解。即以陰邪,激動營血者,尚有四逆湯可救。安見衄證,皆為不可治乎?大抵俗醫見衄,概以寒涼,冰凝生變,釀成不治。故創此名色,以欺世而逃其責耳。

陽明病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者,梔子豉湯主之。(脈經、千金翼,飢上,有若字。)

〔汪〕此亦陽明病誤下之變證。陽明誤下,邪熱雖應內陷,不比太陽病誤下之深。故其身外猶有餘熱,手足溫,不結胸。手足溫者,徵其表和而無大邪;不結胸者,徵其里和而無大邪。表裡已無大邪,其邪但在胸膈之間。以故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者,言懊憹之甚,則似飢非飢。

嘈雜不能食也。但頭汗出者,成注云:熱自胸中,熏蒸於上,故但頭汗出,而身無汗也。〔志〕梔豉湯,解心中之虛熱,以下交,則上下調和,而在外之熱,亦清矣。

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胸脅滿不去者,與小柴胡湯。(成本,無與字;湯下,有主之二字,玉函同;胸上,有而字,千金翼同。)

〔王〕陽明為病,胃實是也。今便溏,而言陽明病者,謂陽明外證:身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之病也。〔成〕陽明病潮熱,為胃實,大便硬而小便數。今大便溏,小便自可,則胃熱未實,而水穀不別也。大便溏者,應氣降而胸脅滿去,今反不去者,邪氣猶在半表半裡之間。

與小柴胡湯,以去表裡之邪。〔錢〕蓋陽明雖屬主病,而仲景已云傷寒中風,有柴胡證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。故凡見少陽一證,便不可汗下,惟宜以小柴胡湯,和解之也。

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(成本,解下,有也字。)

〔成〕陽明病腹滿不大便,舌上苔黃者,為邪熱入腑,可下。若脅下硬滿,雖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苔者,為邪未入腑,在表裡之間。與小柴胡湯,以和解之。上焦得通,則嘔止;津液得下,則胃氣因和,汗出而解。〔錢〕不大便,為陽明裡熱。然嘔則又少陽證也。若熱邪實於胃,則舌苔非黃即黑,或乾硬,或芒刺矣。舌上白苔,為舌苔之初現。若夫邪初在表,舌尚無苔。既有白苔,邪雖未必全在於表,然猶未盡入於裡。故仍為半表半裡之證。〔方〕津液下,大便行也。〔程〕脅下硬痛,不大便而嘔,自是大柴胡湯證。其用小柴胡湯者,以舌上白苔,猶帶表寒故也。若苔不滑而澀,則所謂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之謂。熱已耗及津液。此湯不可主矣。〔錫〕不大便者,下焦不通,津液不得下也。嘔者,中焦不治,胃氣不和也。舌上白苔者,上焦不通,火鬱於上也。可與小柴胡湯,調和三焦之氣。上焦得通,而白苔去。

白話文:

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
舒氏認為,熱病若流鼻血則病情會好轉。能吃東西的人,胃氣強盛,邪氣自然會消解,所以說能吃東西的人就會流鼻血。民間俗稱「紅衣傷寒」是不治之症,這種說法實在太過淺陋了。太陽病發作時流鼻血,表示鼻血是病情好轉的徵兆,自行流鼻血則會痊癒,即使是因火氣過盛導致病情變化,也認為邪氣會隨著鼻血排出。即使是陰邪刺激營血導致的流鼻血,尚且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,怎麼能說所有流鼻血的病症都不可治呢?大多數庸醫見到病人流鼻血,就一概使用寒涼的藥物,反而使病情加重,造成不治之症,因此才編造出這種說法來欺騙世人,逃避責任罷了。

陽明病誤下之後,體表仍有熱感,手足溫暖,沒有胸部脹滿,心中煩悶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只有頭部出汗,可用梔子豉湯治療。(根據《脈經》、《千金翼》記載)

汪氏注:這也是陽明病誤下後的變證。陽明病誤下,雖然邪熱應該內陷,但不像太陽病誤下那麼嚴重,所以體表仍然有餘熱,手足溫暖,沒有胸部脹滿。手足溫暖表示體表平和,沒有嚴重的邪氣;沒有胸部脹滿表示裡證平和,沒有嚴重的邪氣。表裡都沒有嚴重的邪氣,邪氣只停留在胸膈之間,因此心中煩悶,雖然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這表示煩悶得很厲害,感覺像是餓又不是餓,是因飲食不適而吃不下。只有頭部出汗,是因為熱氣從胸中上升,熏蒸到頭部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,而身體沒有出汗。(志注:梔子豉湯能解心中虛熱,使上下氣機調和,體表之熱也能消除。)

陽明病發作時出現潮熱,大便溏瀉,小便正常,胸脅部滿悶不適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。(根據《成本》記載)

王氏注:陽明病是胃實證。現在大便溏瀉,卻說是陽明病,是指陽明病的外證,表現為身體發熱出汗,不惡寒,反而惡熱的病症。成氏注:陽明病的潮熱是胃實證,大便乾燥,小便頻數。現在大便溏瀉,小便正常,說明胃熱並不實,水穀不分。大便溏瀉應該氣機下降,胸脅部滿悶之感應該消失,但現在卻沒有消失,說明邪氣仍然停留在半表半裡之間。用小柴胡湯治療,以去除表裡邪氣。錢氏注:雖然陽明病是主要病症,但仲景已經說過,傷寒中風有柴胡證,只要見到一種症狀就可以判斷,不必全部符合。因此,凡是見到少陽病的一種症狀,就不能用汗法或下法治療,只宜用小柴胡湯和解。

陽明病,脅下硬滿,不大便還嘔吐,舌苔發白,可用小柴胡湯治療,上焦通暢,津液下降,胃氣和調,身體會出汗而痊癒。(根據《成本》記載)

成氏注:陽明病,腹部脹滿不大便,舌苔黃厚,是邪熱入腑,需要下法治療。如果脅下硬滿,雖然不大便還嘔吐,舌苔發白,則是邪氣未入腑,停留在表裡之間,用小柴胡湯和解。上焦通暢,則嘔吐停止;津液下降,則胃氣和調,出汗而痊癒。錢氏注:不大便是陽明裡熱,但嘔吐又是少陽證。如果熱邪實於胃,則舌苔不是黃厚就是黑色,或者乾燥堅硬,或者有芒刺。舌苔發白,是舌苔初現。邪氣最初在表,舌頭上還沒有苔。既有白苔,邪氣雖然未必完全在表,但還沒有完全進入裡證,所以仍然是半表半裡之證。方氏注:津液下降,大便是暢通的。程氏注:脅下硬痛,不大便還嘔吐,這是大柴胡湯證。之所以用小柴胡湯,是因為舌苔發白,還帶有表寒。如果苔不滑而澀,就是所謂舌苔乾燥煩躁,想喝很多水,熱邪已經耗傷津液,這個方子就不適合了。錫氏注:不大便是下焦不通,津液不能下降;嘔吐是中焦不治,胃氣不和;舌苔發白是上焦不通,火邪鬱結在上焦。可用小柴胡湯調和三焦之氣,上焦通暢,白苔就會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