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輯義》~ 卷四 (24)
卷四 (24)
1.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
養陰而滋燥。滑石性滑。去熱而利水。佐以二苓之滲瀉。既疏濁熱。而不留其壅瘀。亦潤真陰。而不苦其枯燥。是利水而不傷陰之善劑也。故利水之法。於太陽用五苓。加桂者。溫之以行水也。於陽明少陰。用豬苓。加阿膠滑石者。潤之以滋養無形。以行有形也。利水雖同。
寒溫迥別。惟明者知之。
醫方考曰。四物皆滲利。則又有下多亡陰之懼。故用阿膠佐之。以存津液於決瀆爾。
陽明病。汗出多而渴者。不可與豬苓湯。以汗多胃中燥。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
〔成〕針經曰。水穀入於口。輸於腸胃。其液別為五。天寒衣薄則為溺。天熱衣厚則為汗。是汗溺一液也。汗多為津液外泄。胃中乾燥。故不可與豬苓湯利小便也。(案針經文。出五癃津液別論。)〔柯〕汗多而渴。當白虎湯。胃中燥。當承氣湯。具在言外。
案魏氏云。若見虛。則炙甘草之證。實則調胃承氣之證。炙甘草。蓋為不對矣。
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者。四逆湯主之。
〔錢〕此與少陰厥陰。裡寒外熱。同義。若風脈浮而表熱。則浮脈必數。今表雖熱而脈遲。則知陰寒在裡。陰盛格陽於外。而表熱也。虛陽在外。故脈浮。陰寒在裡。故脈遲。所以下利清穀。此為真寒假熱。故以四逆湯。祛除寒氣。恢復真陽也。若以為表邪。而汗之則殆矣。
〔魏〕此雖有表證。且不治表而治里。則雖有陽明假熱之證。寧容不治真寒。而治假熱乎。是皆學者所宜明辨。而慎出之者也。
案此其實少陰病。而假現汗出惡熱等。陽明外證者。故特揭出斯篇。方氏云。此疑三陰篇錯簡。恐不然也。
若胃中虛冷。不能食者。飲水則噦。(玉函。冷下。有其人二字。千金翼。無若字。脈經。若上。有陽明病三字。冷下。有其人二字。是。)
〔錫〕此論陽明中焦虛冷也。若者。承上文而言也。言不特下焦生陽不啟。而為虛寒。即中焦火土衰微。而亦虛冷也。夫胃氣壯。則谷消而水化。若胃中虛冷。則谷不消。而不能食。夫既不能食。則水必不化。兩寒相得。是以發噦。〔汪〕武陵陳氏云。法當大溫。上節已用四逆。
故不更言治法。愚案常器之云。宜溫中湯。然不若用茯苓四逆湯。即四逆湯中。加人參以補虛。茯苓以利水也。〔鑑〕宜理中湯。加丁香吳茱萸。溫而降之可也。
脈浮發熱。口乾鼻燥。能食者。則衄。(王肯堂校千金翼。鼻。作舌。)
〔魏〕脈浮發熱。太陽病尚有存者。而口乾鼻燥能食。雖陽明裡證未全成。陽明內熱已太盛。熱盛則上逆。上逆則引血。血上則衄。此又氣足陽亢之故。熱邪亦隨之而泄。〔錫〕能食者則衄。言病不在胃。非因能食而致衄也。
〔汪〕常器之云。可與黃芩湯。愚云。宜犀角地黃湯。
白話文:
辨別陽明病的脈象、症狀和治療方法
滋養陰液來緩解乾燥。滑石性滑,能清熱利水,輔以二苓(豬苓、茯苓)的滲透瀉下作用,既能疏通濁熱,又不致留下壅塞瘀滯;又能滋潤真陰,又不至於過於乾燥。這是一個既能利水又不傷陰的良方。所以利水的方法,在太陽病時用五苓散加桂枝,是用溫熱的方法來利水;在陽明、少陰病時,用豬苓湯加阿膠、滑石,是用滋潤的方法來滋養無形之水,以利導有形之水。利水雖然方法相同,但寒熱卻迥然不同,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區分。
醫方考證說:四物湯等都能滲利,但也有可能導致下利過度而損傷陰液的風險,所以用阿膠來輔助,以保存津液於排泄通道。
陽明病,汗出很多且口渴的,不可使用豬苓湯,因為汗多導致胃中乾燥,豬苓湯又會促進小便,更加耗損津液。
《針灸甲乙經》說:水穀進入口中,輸送到腸胃,其水液分為五種,天冷穿衣少則排出為尿,天熱穿衣多則排出為汗,汗與尿本為同源之液。汗出過多是津液外洩,胃中乾燥,所以不能用豬苓湯利小便。(按:《針灸甲乙經》此文出自《五癃津液別論》)。(註解:汗多而渴,應當使用白虎湯;胃中乾燥,應當使用大承氣湯,這些都隱含在文中。)
魏氏(魏晉時期醫家)說:如果見到虛證,則是炙甘草湯的證候;如果是實證,則是調胃承氣湯的證候。炙甘草湯用於此處,恐怕是不對的。
脈浮而遲,外熱內寒,下利清穀者,用四逆湯主治。
(錢氏註解):這與少陰、厥陰的裡寒外熱症狀相似。如果風邪導致脈浮而外熱,則脈象必定快速。現在雖然外熱,但脈象卻遲緩,則知道裡邊有陰寒。陰盛之氣影響陽氣於外,所以外表熱;虛陽在外,所以脈浮;陰寒在裡,所以脈遲,所以下利清穀。這是真寒假熱,所以用四逆湯去除寒氣,恢復真陽。如果誤認為是表邪而發汗,那就危險了。
(魏氏註解):雖然有表證,但不去治表而治裡,即使有陽明假熱的症狀,難道能不治療真寒而只治療假熱嗎?這些都是學習者應該明辨,並謹慎施治的。
(註解):這其實是少陰病,但假裝出現了汗出惡熱等陽明外證的症狀,所以特意寫出這一篇。方氏(方劑學家)說,這可能是三陰篇的錯簡,恐怕不然。
如果胃中虛冷,不能進食,飲水則嘔逆。(《玉函方》和《千金翼方》中“冷下”條目下,都有“其人”二字,《千金翼方》無“若”字;《脈經》中“若”字之上,有“陽明病”三字,“冷下”條目下,也有“其人”二字。)
(錫氏註解):這論述的是陽明中焦虛冷。 “若”字承接上文而言,意思是說,不只是下焦陽氣不升發而虛寒,即中焦脾胃之氣衰弱,也虛寒。胃氣旺盛,則食物消化,水液代謝正常。如果胃中虛冷,則食物不能消化,而不能進食。既然不能進食,則水液必然不能代謝,兩寒相合,所以會出現嘔逆。(汪氏註解)武陵陳氏說,方法應該是大溫。上文已經用了四逆湯,所以不再說治療方法。愚見認為,常器之(醫家)說,應該用溫中湯,但不如用茯苓四逆湯,即在四逆湯中,加入人參以補虛,茯苓以利水。(鑑氏註解)宜用理中湯,再加入丁香、吳茱萸,溫和地調治即可。
脈浮發熱,口乾鼻燥,能進食者,則鼻出血。(王肯堂校勘《千金翼方》,將“鼻”字作“舌”字。)
(魏氏註解)脈浮發熱,太陽病尚有殘留,而口乾鼻燥又能進食,雖然陽明裡證尚未完全形成,但陽明內熱已經太盛。熱盛則上逆,上逆則引發出血,血上逆則鼻出血。這是氣足陽亢的緣故,熱邪也隨之而外泄。(錫氏註解)能進食者則鼻出血,說明疾病不在胃,不是因為能進食而導致鼻出血。(汪氏註解)常器之說,可以用黃芩湯;愚見認為,應該用犀角地黃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