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5)
卷四 (5)
1. 半夏散及湯(十二)
半夏(洗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),上三味,等分,各別搗篩;已合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納散兩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,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治上之藥,當小其劑。
少陰病,咽中痛,足少陰之脈,循喉嚨,挾舌本。半夏散及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半夏治喉咽腫痛。桂枝治喉痹,此乃咽喉之主藥,後人以二味為禁藥,何也?
白話文:
【半夏散及湯】
將洗淨的半夏、去除外皮的桂枝、炙烤過的甘草,以上三味藥材取等量,分別研磨過篩後混合均勻。服用時以米湯送服一平匙(方寸匕),每日三次。若不便服用散劑,可改用水煎:取一升水煮沸後,加入兩平匙藥粉,再煮至沸騰三次,離火稍放涼,緩緩少量含咽。用於上焦病症時,應減輕用藥劑量。
適用於少陰病症狀中的咽喉疼痛——足少陰腎經沿喉嚨上行環繞舌根。此方劑以半夏與桂枝為君藥,《本草》記載半夏能消喉嚨腫脹,桂枝專治咽喉阻塞,歷來被視為咽喉要藥,後世醫家卻禁用這兩味藥,原因何在?
2. 豬膚湯(十三)
豬膚(一斤),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渣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當是米粉。熬香和令相得,溫分六服。
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此亦中焦氣虛,陰火上炎之症。豬膚湯主之。以甘鹹納之。
白話文:
豬膚湯(十三)
用一斤豬皮,加入一斗水,煮到剩下五升,去掉渣滓,加入一升白蜜和五合白粉(應該是米粉)。將這些材料熬煮至香氣四溢並混合均勻,溫熱時分成六次服用。
如果是少陰病,出現腹瀉、喉嚨痛、胸悶、心煩的症狀,這是中焦氣虛、陰虛火旺的表現。適合用豬膚湯來治療,利用甘鹹的性質來調理。
3. 甘草湯(十四)
甘草(二兩),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渣、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白話文:
甘草湯(十四)
材料:
甘草 二兩
做法:
將以上一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,煎煮至剩一升半的藥液,過濾掉藥渣,溫熱時服用七合(約140毫升),每日服用兩次。
4. 桔梗湯(十五)
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三升、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少陰病,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。大甘為土之正味,能制腎水越上之火。
不瘥,與桔梗湯。佐以辛苦開散之品,《別錄》云:療咽喉痛。
白話文:
桔梗湯(十五)
材料:桔梗一兩,甘草二兩。
做法: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一升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適應症:
- 少陰病發病二、三日後,出現咽喉疼痛者,可先服用甘草湯。因甘草味甘,屬土性,能抑制腎水過度上炎所致的咽喉火熱。
- 若症狀未緩解,則改用桔梗湯。桔梗性味辛、苦,具宣散之效,《別錄》記載其能治療咽喉痛。
5. 苦酒湯(十六)
半夏(十四枚,洗,破如棗核),雞子(一枚,去黃,納上苦酒,著雞子殼中),上二味,納半夏,著苦酒中,以雞子殼置刀環中,安火上,令三沸,此等煮法,必有深意,疑即古所云禁方也。去渣,少少含咽之,不瘥,更作三劑。
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疑即陰火喉癬之類。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咽中生瘡,此必遷延病久,咽喉為火所蒸腐,此非湯劑之所能療,用此藥斂火降氣,內治而兼外治法也。
白話文:
苦酒湯(十六)
材料:
半夏(十四粒,洗淨,剖成紅棗核大小)
雞蛋(一顆,去掉蛋黃,將醋倒入蛋殼中)
做法:
將半夏放入裝有醋的蛋殼內,再將蛋殼架在刀環上,用火加熱至沸騰三次。這種特殊的煎煮方式應有其用意,可能是古代所稱的秘方。過濾藥渣後,少量含在口中緩緩吞下。若未痊癒,可再製作三劑服用。
適用症狀:
少陰病導致咽喉受損、生瘡(類似陰虛火旺引起的喉部潰瘍),無法說話或發聲。此症多因久病不癒,咽喉受虛火燻灼腐蝕,單純內服湯藥難以見效,故用此方收斂火氣、調降逆氣,同時結合內服與外療之法。
6. 烏梅丸(十七)
烏梅(三百枚),細辛(六兩),乾薑(十兩),當歸(四兩),黃連(一斤),附子(六枚,炮去皮),蜀椒(四兩,出汗),桂枝(六兩,去皮),人參(六兩),黃柏(六兩),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浸烏梅一宿。去核蒸之五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滑物臭食等。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、八日膚冷,陽氣不衛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此症不治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此治久利之聖方也。
其能治蛔,諸藥之性,當於《神農本草》中細細審辨,諸方盡然,不復一一俱載。
白話文:
烏梅丸(十七)
成分與製法:
烏梅(三百顆)、細辛(六兩)、乾薑(十兩)、當歸(四兩)、黃連(一斤)、附子(六枚,炮製後去皮)、蜀椒(四兩,炒至出油)、桂枝(六兩,去皮)、人參(六兩)、黃柏(六兩)。
以上十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均勻。將烏梅用醋浸泡一夜,去除果核後,放在五斗米的蒸鍋中蒸煮,待米飯熟透後,將烏梅搗成泥狀,與其他藥粉混合拌勻。放入研缽中,加入蜂蜜搗杵兩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服用時,飯前以溫水送服十丸,每日三次,可逐漸增加至二十丸。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腐臭等食物。
適應症:
傷寒病患者脈搏微弱、四肢冰冷,持續七、八天後皮膚冰冷,陽氣無法護衛身體,且煩躁不安、無法安靜,此為「臟厥」,屬於不治之症,並非「蛔厥」。
蛔厥患者會吐出蛔蟲,平時安靜但偶爾煩躁,因臟腑虛寒導致蛔蟲上竄至橫膈膜,因而引發煩躁,片刻後又停止。若進食後嘔吐並再次煩躁,是因蛔蟲聞到食物氣味後竄動,患者常自行吐出蛔蟲。此類蛔厥症狀,可用烏梅丸治療。此外,烏梅丸亦適用於長期腹瀉,是治療久瀉的經典方劑。
補充說明:
烏梅丸能驅蟲的原理,需參考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對各藥材特性的詳細記載。此類藥方皆同理,不再逐一贅述。
7. 白頭翁湯(十八)
治痢,口渴下重者如神。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三兩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不愈,更服一升。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凡下重皆屬瘀熱。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白頭翁湯(十八)
治療痢疾,對於口渴、肛門有下墜感(下重)的患者效果極佳。
藥方組成:白頭翁(二兩)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三兩)。
煎煮方法:以上四味藥,加入七升水,煮至剩兩升藥液,濾去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。若症狀未緩解,可再服用一升。
適用症狀:
- 因熱毒引起的下痢伴隨肛門下墜感,使用白頭翁湯治療。
- 凡是下重(肛門墜脹)的症狀,多與體內瘀熱有關。
- 腹瀉同時想喝水,表示體內有熱,此時也適用白頭翁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