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3)
卷四 (3)
1.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六)
麻黃(二兩,去節),連軺(二兩,連翹根是),赤小豆(一升),生梓白皮(一升,切),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二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無根之水。先煮麻黃,再沸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連軺即連翹根,氣味相近,今人不採,即以連翹代可也。
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,前方欲黃從下解,此方欲黃從汗解,乃有表無表之分也。
白話文: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六)
成分與製法:
麻黃(二兩,去除節段)、連軺(二兩,即連翹根)、赤小豆(一升)、生梓白皮(一升,切片)、杏仁(四十枚,去皮及尖端)、甘草(二兩,炙烤)、生薑(二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以上八種藥材,用雨水(無根水)一斗煎煮。
步驟:
- 先單獨煮沸麻黃,待水滾後撇去浮沫。
- 放入其他藥材,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。
- 過濾藥渣,將藥液分三次溫服,半日內喝完。
註解:
連軺即連翹的根,因氣味與連翹相似,現今多不另採集,可直接以連翹代替。
適用症狀:
外感傷寒後濕熱瘀滯體內,導致身體發黃(黃疸),此方主治此證。相較於其他以利下排黃的方劑,此方旨在透過發汗解表散黃,關鍵在於辨別患者是否伴有表證(外感症狀)。
2. 麻黃升麻湯(七)
麻黃(二兩半,去節),升麻(一兩一分),當歸(一兩一分),知母,黃芩,葳蕤(各十八銖),白朮,石膏(碎、綿裹),乾薑,芍藥,天冬(去心),桂枝(去皮),茯苓,甘草(各六銖,炙),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相去如炊三斗米頃,令盡,汗出愈。
傷寒六、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皆上熱下寒之症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此乃傷寒壞症,寒熱互見,上下兩傷,故藥亦照症施治。病症之雜,藥味之多,古方所僅見,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。
白話文:
麻黃升麻湯(七)
麻黃(二兩半,去除節段)、升麻(一兩一分)、當歸(一兩一分)、知母、黃芩、葳蕤(各十八銖)、白朮、石膏(搗碎、以綿布包裹)、乾薑、芍藥、天冬(去除中心)、桂枝(去除外皮)、茯苓、甘草(各六銖,炙烤過),以上共十四味藥材。用一斗水,先煮沸麻黃一兩次,除去浮沫,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剩三升藥液,濾去渣滓,分成三次溫服。每次服藥間隔約為煮三斗米的時間,服用完畢後,出汗即痊癒。
傷寒病程第六、七天,經過劇烈瀉下後,寸口脈象沈而遲緩,手足冰冷,下部的脈搏幾乎摸不到,咽喉不適,吐出膿血,腹瀉不止,這些都是上熱下寒的症狀,屬於難治之症。此時應以麻黃升麻湯治療。這是傷寒病程惡化後的複雜症狀,同時出現寒熱交雜、上下皆受損的情況,因此用藥也需針對症狀調配。此方病症複雜、藥味繁多,在古代方劑中相當罕見,由此可體會古人用藥的精妙之道。
3. 瓜蒂散(八)
瓜蒂(熬黃),赤小豆(各一分),上二味,各別搗篩為散,已合治之,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渣,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,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瓜蒂散。此即《論》中所云吐法也。梔子豉湯治虛煩,非專引吐,此方則專於引吐而已。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胸中有寒也,寒必兼飲。當吐之,在上者越之。宜瓜蒂散。《本草》瓜蒂: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所以陽氣不能四達。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
白話文:
瓜蒂散(八)
將瓜蒂(炒至黃色)與赤小豆各取等量,分別研磨過篩成細粉,混合後取一錢匙。另用香豉一合,加入七合熱湯煮成稀粥狀,濾去藥渣,將藥粉與藥汁混勻,趁溫熱時一次性服下。若未催吐,可略微增加劑量,直到順利嘔吐即停止。凡體質虛弱或失血過多者,禁用此方。此即醫書所述之吐法。梔子豉湯雖能緩解虛煩,但非專用於催吐,而此方則專為引吐而設。
若患者症狀類似桂枝湯證(如頭不痛、頸項不僵),但寸脈輕微浮起,胸中脹悶發硬,氣息上衝咽喉致呼吸困難,此為胸中寒邪與痰飲停滯所致,應以吐法治療——因邪氣偏上,宜順勢催越。適合使用瓜蒂散。《本草》記載:瓜蒂主治胸腹中的病邪,皆可透過吐下排出。
若患者手足冰冷、脈象忽然緊縮,是因邪氣鬱結胸中,阻礙陽氣通達全身。若同時感到胸脘脹滿煩悶,雖飢餓卻無法進食,表示病位在胸中,亦須使用瓜蒂散催吐治療。
4. 吳茱萸湯(九)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食谷欲嘔者,必食谷而嘔,受病在納穀之處,與乾嘔迥別。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上焦指胸中,陽明乃中焦也。
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此胃氣虛寒之症。
乾嘔吐涎沫,吐涎沫,非少陽之乾嘔。然亦云乾嘔者,謂不必食谷而亦嘔也,頭痛者,陽明之脈上於頭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此胃中有寒飲之症。
白話文:
吳茱萸湯(九)
組成:
吳茱萸(一升,洗淨)、人參(三兩)、生薑(六兩,切片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。
製法:
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煮至剩兩升,濾去藥渣。溫熱服用七合(約140毫升),每日三次。
主治症狀與病機分析:
- 陽明胃寒嘔吐:
- 若進食後想嘔吐,且必定在吃東西時嘔出,病位在胃部(納穀之處),與單純乾嘔不同。此屬陽明胃寒證,宜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- 若服藥後嘔吐反而加劇,則病位在上焦(胸中),因陽明屬中焦,上焦病證非本方所主。
- 少陰病胃氣虛寒:
- 患者吐瀉、手腳冰冷、極度煩躁甚至瀕死感,屬胃氣虛寒之證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
- 胃寒飲停兼頭痛:
- 乾嘔伴隨吐出清稀涎沫(非少陽病之乾嘔),即使未進食也會嘔吐,且頭痛明顯。因足陽明胃經上行頭部,此為胃中寒飲停聚之證,宜用吳茱萸湯。
5. 黃連阿膠湯(十)
黃連(四兩),黃芩(二兩),芍藥(二兩),阿膠(三兩),雞子黃(二枚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煮取二升,去渣,納膠烊盡,小冷,納雞子黃,小冷而納雞子黃,則不至凝結而相和。攪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此少陰傳經之熱邪,擾動少陰之氣,故以降火養陰為治,而以雞子黃引藥下達。
白話文:
黃連阿膠湯(十)
藥材組成:
黃連四兩,黃芩二兩,芍藥二兩,阿膠三兩,雞蛋黃兩枚。
煎煮方法: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,先煮沸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,煮至剩兩升藥液,濾去藥渣。接著加入阿膠,攪拌至完全融化。待藥液稍微冷卻後,再加入雞蛋黃(此時溫度適中,避免蛋黃遇熱凝結),持續攪拌均勻。每次溫熱服用七合,一日服用三次。
適用症狀:
少陰病症狀持續二至三日後,出現心煩躁動、無法安眠的情況,宜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此症因少陰經受熱邪影響,導致陰氣受擾,故以清熱降火、滋養陰液為主要治法,並透過雞蛋黃引導藥性深入下焦以發揮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