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茵陳蒿湯(五)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擘),大黃(二兩,去皮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、茵陳為主藥。納二味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病從小便去也。先煮茵陳,則大黃從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
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者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引水漿飲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茵陳主熱結黃疸。
傷寒七、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陽明瘀熱。茵陳湯主之。
白話文:
茵陳蒿湯(五)
茵陳蒿(六兩)、梔子(十四枚,搗碎)、大黃(二兩,去皮),以上三味藥,用一斗水先煮茵陳蒿,煮至水量減少六升(因茵陳蒿是主藥),再加入梔子和大黃,繼續煮至剩三升,去掉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服藥後小便會通利,尿液呈現類似皂角汁的深紅色,一夜後腹部脹滿感會減輕,病因會隨小便排出。先煮茵陳蒿能使大黃的藥效從小便排出,這是關鍵的煎藥技巧。
陽明病若發熱且全身出汗,表示熱邪能向外發散,不會導致黃疸。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無汗,出汗範圍僅到頸部,同時小便不暢、口渴飲水,這代表熱邪鬱積體內,必然引發黃疸,此時可用茵陳蒿湯治療。《本草》記載:茵陳蒿主治熱結引起的黃疸。
傷寒病七、八天後,皮膚呈現鮮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部輕微脹滿,屬於陽明經鬱熱的症狀,可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