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茵陳蒿湯(五)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擘),大黃(二兩,去皮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、茵陳為主藥。納二味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病從小便去也。先煮茵陳,則大黃從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

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者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引水漿飲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茵陳主熱結黃疸。

傷寒七、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陽明瘀熱。茵陳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茵陳蒿湯(五)

茵陳蒿六兩,梔子十四枚(掰開),大黃二兩(去皮),用一斗水,先煮茵陳,熬到剩下六升,以茵陳為主藥。然後加入梔子和大黃,煮到剩下三升,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如果小便通暢,尿液像皂角水一樣,顏色鮮紅,一夜之間腹部減輕,表示疾病隨著小便排出。先煮茵陳,大黃就能從小便排出,這是個秘訣。

陽明病,發熱又出汗的,這是熱邪外泄,不會發黃。但是只有頭上出汗,身體不出汗,汗液從頸部流回,小便不利,還想喝水解渴的,這是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用茵陳蒿湯治療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茵陳能治療熱結引起的黃疸。

傷寒七、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顏色,小便不利,腹部略微脹滿的,這是陽明經瘀熱證。茵陳湯可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