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文蛤散(三)
文蛤(五兩),上一味,為散,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,湯用五合。
病在陽,應以汗解之,反以冷水噀之,若灌之,其熱被劫,不得去,彌更益煩,肉上粟起,寒在肉中。意欲飲水,反不渴者,服文蛤散。此熱結在皮膚肌肉之中,不在胃口,故欲飲而不渴,文蛤取其軟堅逐水。若不瘥者,與五苓散。不應則表裡同治。
白話文:
文蛤散(三)
將五兩文蛤研磨成粉末,取一平方寸的藥粉用量,用五合的沸水調和後服用。
當病邪在體表時,本應透過發汗來解除,卻誤用冷水噴灑或澆灌身體,導致熱邪被強行抑制無法散去,反而加重煩躁,皮膚上出現如粟粒般的突起,這是因為寒邪滯留在肌肉之中。此時患者雖想喝水,卻不感到口渴,可服用文蛤散。此證是因熱邪鬱結在皮膚肌肉之間,而非胃部,所以想喝水卻不覺渴,文蛤的作用在於軟化堅結、驅除水濕。
倘若服用後未見好轉,可改服五苓散。若仍無效,則需同時調理表裡(解表與清裡並行)。
2. 茯苓甘草湯(四)
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,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傷寒汗出而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桂枝止汗,餘四味止渴。不渴者,茯苓甘草湯主之。此方之義,從未有能詮釋者,蓋汗出之後,而渴不止,與五苓,人所易知也。乃汗出之後,並無渴症,又未指明別有何症。忽無端而與茯苓甘草湯,此意何居?要知此處「汗出」二字,乃發汗後,汗出不止也。
汗出不止,則亡陽在即,當與以真武湯;其稍輕者,當與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;更輕者,則與以此湯。何以知之?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,蓋汗大泄,必引腎水上泛,非茯苓不能鉦之,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;此二方,則以桂枝甘草斂汗,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。此方之義,不了然乎?觀下條心悸,治法益明。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宜先治水,水犯心則悸。當服茯苓甘草湯。《本草》:茯苓治心下結痛,恐、悸。卻治其厥,不爾,水漬入胃,必作利也。
白話文:
茯苓甘草湯(四)
配方:茯苓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。
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四升水,煮至剩兩升,過濾藥渣,分成三次溫熱服下。
解釋:
若傷寒患者出汗後感到口渴,適用「五苓散」;桂枝能止汗,其餘四味藥則止渴。若出汗後不渴,則適用「茯苓甘草湯」。此方的用意向來少有人清楚解說。
通常出汗後口渴不止而用五苓散,容易理解;但出汗後若不渴,且無其他明顯症狀,卻突然使用茯苓甘草湯,原因為何?關鍵在於此處的「汗出」指的是「發汗後汗出不止」。
汗出不止恐導致陽氣耗損,嚴重者應用「真武湯」;較輕者用「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」;更輕者則用此方(茯苓甘草湯)。如何判斷?因三方皆含茯苓——大汗易引發腎水氾濫,唯茯苓能鎮水。真武湯另加附子回陽,另二方則以桂枝、甘草收斂汗水,均以茯苓為主藥。如此解釋,此方意義是否明晰?後文提及「心悸」的治療,更能佐證此理。
若傷寒患者四肢冰冷且心下悸動,應先治水氣(水氣犯心則悸),宜服茯苓甘草湯。《本草》記載:茯苓主治心下結痛、恐懼、心悸。若不先治水而只治四肢冰冷,水氣滲入腸胃恐引發腹瀉。
3. 四逆湯類·十
4. 四逆湯(一)
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一兩半),附子(一枚,生用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再服。強人可大附子一枚,常人則取中者,小者可知。乾薑三兩。按:方名四逆,必以之治厥逆。《論》云:厥者,陰陽氣不順接,手足逆冷是也。凡《論》中言「脈沉、微、遲、弱」者,則厥冷不待言而可知,此方溫中散寒,故附子用生者。
四逆、理中,皆溫熱之劑,而四逆一類,總不離乾薑,以通陽也,治宜下焦;理中一類,總不離白朮,以守中也,治宜中焦。余藥皆相同,而功用迥別。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,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便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,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以上義詳雜方條內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陰陽兩虛之後,又復竭其陽,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。
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湯;救表宜桂枝湯。說詳前桂枝條內。
病發熱頭疼,此乃表邪。脈反沉,見里脈。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救其里,宜四逆湯。身體疼痛,陰陽二症皆有之。今脈沉而疼痛,雖發熱,亦是裡寒外熱之症,故用四逆。
脈浮而遲,表熱浮。裡寒,遲。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
自利不渴者,屬太陰,以其臟有寒故也。明所以不渴之故,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有寒則不渴。則知渴者,皆當作熱治。不曰四逆湯,而曰四逆輩,凡溫熱之劑,皆可選用。
少陰病,脈沉者,急溫之,病與脈相合,則溫不可遲。宜四逆湯。
少陰病,飲食入口則吐,心中溫溫欲吐,復不能吐,此二句指不食之時言。此與少陽之嘔,當有分別,宜以他症驗之。始得之,手足寒,脈弦遲者,此胸中實,「始得」言病方起;「脈弦」則有力,故知為實。不可下也,欲吐則病在上焦,下之為逆。當吐之。在上者因而越之,此少陰宜吐之法。
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,乾嘔無物,則知其為飲矣。不可吐也,當溫之。寒飲無實物,溫之則寒散,而飲亦去矣,凡治飲皆用溫法。宜四逆湯。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,以上皆外症,其疼亦屬陰疼。又下利清穀,厥逆而惡寒者,三者皆虛寒內症。四逆湯主之。按:此條諸症,皆屬陰寒,因為易辨,惟「熱不去」三字,則安知非表邪未盡。
即惡寒,亦安知非太陽未罷之惡寒。惟下利厥逆,則所謂急當救里,不論其有表無表,而扶陽不可緩矣。
大汗,若大下利,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汗下後而厥冷,則虛寒極矣。
白話文:
四逆湯(一)
組成:
炙甘草(二兩),乾薑(一兩半),生附子(一枚,去皮後破成八片)。
用法:
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,煮至剩一升二合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體質壯實的人可用較大的附子一枚,一般人則選用中等大小的,虛弱者可再減量。乾薑的用量可增至三兩。
功效與主治:
本方名為「四逆」,主要用於治療四肢厥冷(陰陽之氣不相順接,導致手腳冰涼)。若患者脈象沈、微、遲、弱,即便未明言手腳冰冷,也可推斷為此症候。四逆湯能溫中散寒,因此使用生附子加強回陽之力。
四逆湯與理中湯同屬溫熱劑,但四逆湯類方必含乾薑,以通陽氣,主治下焦虛寒;而理中湯類方必含白朮,以健脾守中,主治中焦虛寒。兩者藥物相似,但功效大不相同。
臨床應用舉例:
-
傷寒患者若誤用桂枝湯發汗,導致陰陽兩虛、四肢厥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嘔吐,應先用甘草乾薑湯恢復陽氣;若四肢回溫但仍腳部痙攣,改用芍藥甘草湯;若兼有胃熱譫語,可少量投予調胃承氣湯。若因過度發汗或燒針治療後陽氣大虛,則須用四逆湯急救。
-
傷寒誤用瀉下法,導致持續腹瀉完穀不化且全身疼痛時,應優先救裏(用四逆湯);若腹瀉止而表證未解,再救表(用桂枝湯)。
-
發熱頭痛卻脈沈,或身體疼痛伴隨脈沈,即便有表熱現象,實屬裏寒外熱證,須以四逆湯溫裏。
-
脈浮而遲,表熱裏寒且腹瀉完穀不化者,宜用四逆湯。
-
虛寒性腹瀉且口不渴(太陰病,臟腑有寒),應溫補,可選用四逆湯或其類方。若口渴則屬熱證,需另斟酌治法。
-
少陰病脈沈者,須立即溫補(四逆湯);若飲食即吐、胸中實邪(如脈弦遲)、手足冰冷,當用吐法;若因寒飲乾嘔,則不宜吐,應溫化寒飲(四逆湯)。
-
大汗後熱不退、四肢拘急疼痛、腹瀉厥冷且惡寒者,雖有表證疑似,但因裏寒危急,仍以四逆湯回陽為要。
-
大量出汗或嚴重腹瀉後四肢厥冷,屬陽氣極度虧虛,需用四逆湯救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