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3)
卷三 (3)
1. 白虎加人參湯(二)
白虎湯原方加人參三兩,煮服同前法。
服桂枝湯,大汗出後,大煩渴不解,脈洪大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煩渴不解,因汗多而胃液乾枯,邪雖去而陽明之火獨熾、故用此以生津止汗,息火解煩。汗後諸變不同,總宜隨症用藥。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前汗後,此吐下後。七、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此四字為白虎對症。時時惡風,表邪未盡,大渴,舌上乾燥,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胃液已盡,不在經、不在腑,亦非若承氣症之有實邪。因胃口津液枯竭;內火如焚,欲引水自救,故其象如此,與熱邪在腑者迥別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傷寒無大熱,熱在內。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此亦虛燥之症。微惡寒,謂雖惡寒且甚微。又:周身不寒,寒獨在背,知外邪已解,若大惡寒,則不得用此湯矣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傷寒脈浮,發熱無汗,無汗二字,最為白虎所忌。其表不解者,惡寒。不可與白虎湯。渴欲飲水,無表症者,不惡寒。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白虎加參湯,大段治汗、吐、下之後、邪已去而有留熱在於陽明。又因胃液乾枯,故用之以生津解熱,若更虛羸,則為竹葉石膏湯症矣。
壯火食氣。此方瀉火,即所以生氣也。
白話文:
[白虎加人參湯(二)]
原方白虎湯再加入人參三兩,煎煮與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。
服用桂枝湯後,若出現大量出汗,且極度煩躁口渴無法緩解,脈象洪大者,應使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煩渴不解的原因,是由於汗出過多導致胃中津液耗竭,雖外邪已去,但陽明經的火邪依然旺盛,故用此方以生津止汗、清火除煩。出汗後可能出現各種不同變化,總需根據症狀用藥。
傷寒病經催吐或瀉下治療後(前為發汗後,此為吐下後),持續七八日未解,熱邪鬱結於體內,表現為內外俱熱(此四字為適用白虎湯的關鍵症狀)。時而怕風(表邪未盡)、極度口渴、舌上乾燥、心煩,且欲大量飲水者(胃津已耗盡,不在經絡或腑臟,亦非承氣湯證的實邪),是因胃中津液枯竭,內火熾盛,欲藉飲水自救,故呈現此類症狀,與熱邪積聚於腑者截然不同。此時應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
傷寒病無明顯高熱(因熱在體內),口乾渴、心煩、背部微覺怕冷者(此為虛熱燥證。微惡寒指怕寒程度極輕;若周身不寒,僅背部怕冷,可知外邪已解,若嚴重惡寒則不可用此方),亦適用白虎加人參湯。
傷寒脈浮、發熱但無汗(無汗為白虎湯禁忌關鍵),若表症未解(惡寒),不可使用白虎湯。但若口渴欲飲水且無表症(不惡寒),則以白虎加人參湯治療。此方主要用於汗、吐、下之後,邪氣已去而餘熱留存於陽明經,且胃津耗損者,用以生津清熱。若患者更加虛弱,則屬竹葉石膏湯適應症。
「壯火食氣」,此方通過瀉火來間接恢復元氣。
2. 竹葉石膏湯(三)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),半夏(半斤,洗),人參(二兩),麥門冬(一升,去心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半升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納粳米,煮米熟,湯成,又一煮法。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解後,虛羸少氣,人參、麥冬。氣逆欲吐者,半夏、竹葉。竹葉石膏湯主之。此仲景先生治傷寒愈後調養之方也,其法專於滋養肺胃之陰氣,以復津液。蓋傷寒雖六經傳遍,而汗、吐、下三者,皆肺胃當之。又《內經》云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。故滋養肺胃,岐黃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。
後之庸醫,則用溫熱之藥,峻補脾腎,而千聖相傳之精義,消亡盡矣。
白話文:
竹葉石膏湯(三)
組成與製法:
竹葉兩把,石膏一斤,半夏半斤(洗淨),人參二兩,麥門冬一升(去除中心),甘草二兩(炙用),粳米半升。以上七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煮沸,煎煮至剩六升水,過濾藥渣後,放入粳米繼續煮至米熟,湯即完成。另有一種煮法:去除粳米後,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適用症狀:
傷寒病情緩解後,身體虛弱、氣力不足者,可加入人參、麥冬;出現氣逆、想嘔吐的症狀,則用半夏、竹葉。竹葉石膏湯主要用於此類情況。此方為張仲景先生治療傷寒痊癒後調養的藥方,其原理著重於滋養肺胃陰氣,以恢復體內津液。
醫理闡述:
傷寒病邪雖傳遍六經,但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治法均會影響肺胃機能。此外,《內經》提到:「人受寒邪侵襲,會轉化為熱症。」因此,滋養肺胃是自黃帝、岐伯以來,直至張仲景都不曾改變的治療原則。
後世庸醫卻使用溫熱性質的藥物,強行補益脾腎,導致古代聖賢傳承的醫理精髓逐漸消失殆盡。
3. 五苓散類·九
4. 五苓散(一)
豬苓(十八銖,去皮),澤瀉(一兩六銖),白朮(十八銖),茯苓(十八銖),桂枝(半兩,去皮),上五味,搗為散,以白飲和服,方寸匕,日三服,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如法將息。服散取其停留胸中,多飲暖水,取其氣散營衛。
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干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以五苓散主之。胃中干而欲飲,此無水也,與水則愈,小便不利而欲飲,此蓄水也,利水則愈。同一渴,而治法不同,蓋由同一渴,而渴之象不同,及渴之餘症,亦各不同也。
發汗已,脈浮數,煩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汗不盡,則有留飲。
中風發熱,六、七日不解、而煩,有表裡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名曰水逆,胸中有水,則不能容水矣。五苓散主之。桂枝治表,餘四味治里。多飲暖水汗出愈,表裡俱到。
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,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治痞而痞不解,反渴,則為水停心下之故,非痞也。
太陽病,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皆為虛象。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、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,誤治。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也。此屬實邪。小便數者,大便必硬,不更衣十日,無所苦也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,隨症施治,不執一端。渴者與五苓散。如其渴不止,五苓散亦一法也。
霍亂頭痛,發熱,身疼痛,熱多,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。此亦表裡同治之法。
白話文:
五苓散(一)
藥物組成:
豬苓(18銖,去皮)、澤瀉(1兩6銖)、白朮(18銖)、茯苓(18銖)、桂枝(半兩,去皮)。
製法與服法:
將以上五味藥搗成散劑,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服用一方寸匕,一天三次。服藥後多喝熱水,讓身體出汗即可痊癒。需按照方法調養。服用散劑是為了讓藥效停留在胸中,多喝熱水則是幫助藥氣散布至全身營衛。
適應症:
- 太陽病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燥,煩躁無法入睡,想喝水的人,應少量給予飲水,讓胃氣調和即可痊癒。
- 若脈浮、小便不利、輕微發熱且口渴的,用五苓散治療。胃中乾燥想喝水,這是體內缺水,給予適量水即可痊癒;若小便不利且想喝水,則是體內積水,需利水才會痊癒。同樣是口渴,但治療方法不同,因為口渴的表現和伴隨症狀各不相同。
- 發汗後,脈浮數且煩渴的,用五苓散治療。若汗出不徹底,體內會有水飲停滯。
- 中風發熱,持續六七天仍未緩解,煩躁,有表裡兼備的症狀,口渴想喝水,但喝水後即吐的,稱為「水逆」,是胸中有水飲,無法再容納水所致,用五苓散治療。桂枝治療表證,其他四味藥治療裡證。多喝熱水讓身體出汗而痊癒,表裡兼顧。
- 因誤下而導致心下痞滿,服用瀉心湯後痞滿未解,反而出現口渴、口乾煩躁、小便不利的,用五苓散治療。此為水飲停滯心下所致,非單純痞滿。
- 太陽病出現寸緩、關浮、尺弱等虛象,病人發熱汗出又惡寒,未嘔吐但心下痞滿的,是因醫生誤用下法所致。若未誤下,病人不惡寒而口渴的,則轉屬陽明病,屬於實邪。若小便頻數,大便必然硬結,即使十天不排便也無明顯不適;口渴想喝水的,應少量給予,並根據病情調整治療。口渴的可用五苓散;若口渴持續不止,仍可使用五苓散。
- 霍亂伴隨頭痛、發熱、身痛、熱症明顯且想喝水的,用五苓散治療。這也是表裡同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