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2)
卷三 (2)
1. 黃連湯(六)
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。
黃連,甘草(炙),乾薑,桂枝(去皮,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夜二服。治上焦之病,服藥宜少而數。
傷寒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黃連湯主之。諸瀉心之法,皆治心胃之間,寒熱不調,全屬裡症。此方以黃芩易桂枝,去瀉心之名,而曰黃連湯,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,胃中邪氣,尚當外達,故加桂枝一味,以和表裡,則意無不到矣。
白話文:
黃連湯(六)
這個方劑是將半夏瀉心湯中的黃芩去除,加入桂枝而成。
組成:
黃連、炙甘草、乾薑、去皮桂枝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洗過的半夏(半升),掰開的大棗(十二枚)。
用法:
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,煮至剩下六升,去掉藥渣,每次溫服一升,白天三次、晚上兩次。治療上焦的疾病時,服藥量宜少,但次數可增加。
適應症:
傷寒病導致胸中熱、胃中有邪氣、腹中疼痛且想嘔吐的人,適合服用黃連湯。許多瀉心湯的治法,都是用來調理心胃之間寒熱不調的症狀,完全屬於裡症。這個方劑將黃芩替換為桂枝,去掉「瀉心」的名稱,改稱「黃連湯」,是因為表邪還有一分未完全消除,胃中的邪氣仍需向外透達,因此加入桂枝以調和表裡,使得治療意圖更為周全。
2. 黃芩湯(七)
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、日再夜一服。
白話文:
黃芩湯(七)
藥材:黃芩三兩,炙甘草二兩,芍藥二兩,大棗十二枚(掰開)。
製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一斗水,煎煮至剩餘三升藥液,過濾去渣。
服法:溫熱服用,每次一升,白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3.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八)
黃芩(三兩),甘草(炙),芍藥(各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太陽與少陽合病、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;若嘔者,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。下利即專於治利,不雜以風寒表藥,此亦急當救里之義,若嘔,亦即兼以止嘔之藥。總之,見症施治,服藥後而本症愈,復見他症,則仍見症施治,可推而知也。
白話文:
黃芩加半夏生薑湯(八)
黃芩三兩,炙甘草二兩,芍藥二兩,半夏半升(洗淨),生薑三兩(切片),大棗十二枚(剖開)。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入一斗水煮沸,煮至剩下三升後,濾去藥渣,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白天服用兩次,夜晚服用一次。
若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,並伴有腹瀉症狀,應使用黃芩湯;若另有嘔吐症狀,則以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為主方。治療腹瀉時,專注於止瀉,不混合使用治療風寒表證的藥物,此為優先救治內在病證的原則。若出現嘔吐,則同時加入止嘔藥物。總之,需依據症狀進行治療,若服藥後主要病症消除,卻又出現其他症狀,仍應依據新症狀調整用藥,此理可由類推而知。
4.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(九)
乾薑,黃連,黃芩,人參(各三兩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傷寒本自寒下,本症。醫復吐下之,誤治。寒格更逆吐下,若食入口即吐,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。此屬厥陰條,寒格自用乾薑,吐下自用芩連。因誤治而虛其正氣,則用人參,分途而治,無所不包,又各不相礙。古方之所以入化也。
白話文:
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(九)
此方包含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,每種藥材各三兩。將這四味藥加入六升水,煎煮至剩兩升,過濾藥渣後,分兩次溫熱服用。
原患有傷寒且體內本就寒涼,此為本症。若醫師誤用催吐或瀉下的治法,會使寒氣阻隔加重,導致嘔吐或腹瀉更劇烈,甚至食物一入口就吐出。此時應以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治。此方屬厥陰病條目,針對寒氣阻隔用乾薑,針對嘔吐瀉下用黃芩、黃連。因誤治導致正氣虛弱,則加入人參補益。各藥分工調理不同病機,彼此互不乾擾卻能全面兼顧,正是古方巧妙精微之處。
5. 旋覆代赭石湯(十)
旋覆花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薑(五兩),甘草(三兩,炙),半夏(半升,洗),代赭石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溫服—升,日三服。
傷寒發汗,若吐、若下,解後,病久治多,未必皆屬誤治。心下痞硬,噫氣不除者,《靈樞·口問篇》云: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俗名噯氣。皆陰陽不和於中之故。旋覆代赭湯主之。此乃病已向愈,中有留邪,在於心胃之間,與前諸瀉心法,大約相近。
《本草》云:旋覆治結氣、脅下滿。代赭治腹中邪毒氣。加此二物以治噫,余則散痞補虛之法也。
白話文:
旋覆代赭石湯(十)
此方包含以下藥材:
旋覆花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生薑(五兩)、炙甘草(三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代赭石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
以上七味藥,用一斗水煮沸後,取六升藥液,濾去藥渣,再將藥液煎煮濃縮至三升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傷寒發汗後,或經由催吐、瀉下法治療,病邪雖已緩解,但病症長期調治仍未痊癒,未必全是誤治所致。若患者感到心窩處硬脹痞悶,且不斷噯氣,無法消除,《靈樞·口問篇》記載:寒氣侵犯胃部,逆氣從下往上散開,再從胃部上逆,因而形成噯氣(俗稱打嗝)。這都是陰陽失衡、中焦氣機不調所致。此時應以旋覆代赭湯治療。
此情況通常是病情已趨向好轉,但仍有殘留病邪停滯於心胃之間,與之前各種瀉心湯的治法大致相似。
《本草》記載:旋覆花能治療氣機鬱結、脅下脹滿;代赭石可清除腹中邪毒之氣。此方加入這兩味藥主要針對噯氣問題,其餘藥材則用來消散痞滿、補益虛弱,達到整體調和的效果。
6.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十一)
厚朴(半斤,炙去皮),生薑(切),半夏(洗,各半升),甘草(二兩),人參(一兩),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發汗後,腹脹滿者,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。發汗後,則邪氣已去,而猶腹脹滿,乃虛邪入腹,故以厚朴除脹滿,余則補虛助胃也。
白話文:
[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(十一)]
此方劑所用材料及製法如下:
厚朴(半斤,炙烤後去除外皮)、生薑(切片)、半夏(洗淨,各半升)、甘草(二兩)、人參(一兩)。將這五種藥材加入一斗水中煎煮,煮至剩餘三升藥液,過濾掉藥渣,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服用三次。
適用症狀:
發汗之後,腹部出現脹滿感,此時應使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來治療。發汗後,外邪雖已去除,卻仍感到腹脹,是因虛弱之邪氣滯留腹部所致。方中以厚朴消除脹滿,其餘藥材則用以滋補虛弱、輔助脾胃功能。
7. 白虎湯類·八
8. 白虎湯(一)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,碎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六合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,米熟湯成,火候。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、此寒熱二字必倒誤。乃表有寒,里有熱也。觀下條「脈滑而厥者,里有熱也。」鑿鑿可證。《活人書》作表裡有熱,亦未穩。白虎湯主之。
傷寒脈滑而厥者,熱厥。里有熱也,白虎湯主之。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,以上皆陽明熱症之在經者,以三陽統於陽明也。但身重腹滿,則似風濕,宜用朮附:面垢譫語,則似胃實,宜用承氣。此處一惑,生死立判,如何辨別,全在參觀脈症,使有顯據,方不誤投。發汗則譫語;陽從此越。
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陰從此脫。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自汗則熱氣盛於經,非石膏不治。
按:亡陽之症有二,下焦之陽虛飛越於外,而欲上脫,則用參附等藥以回之;上焦之陽盛,逼陰於外,而欲上泄,則用石膏以收之,同一亡陽,而治法迥殊,細審之自明,否則死生立判。
白話文:
白虎湯(一)
成分:
知母(六兩)、石膏(一斤,打碎)、甘草(二兩,炙烤過)、粳米(六合)。
製法:
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水煮,等到米煮熟後,湯就完成了,需注意火候。過濾藥渣,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適應症:
-
傷寒脈象浮滑,這是表有熱、裡有寒(此處「寒熱」二字可能寫反了,應為表有寒、裡有熱)。參考下文「脈滑而四肢冰冷,是裡有熱」,明確可證。《活人書》記載為表裡皆有熱,也不夠準確。此種情況適用白虎湯。
-
傷寒脈滑而四肢冰冷,屬熱厥,是因裡有熱所致,可用白虎湯治療。
-
三陽經(太陽、陽明、少陽)同時發病,症狀包括腹部脹滿、身體沈重難以翻身、口舌麻木而面色晦暗、譫語(胡言亂語)、遺尿。這些都是陽明經熱證的表現,因三陽經統屬陽明。但身體沈重與腹部脹滿可能類似風濕症狀,宜用朮附湯;面色晦暗與譫語可能類似胃實證,宜用承氣湯。此處若診斷錯誤,生死立判,需綜合脈象與症狀,找到明確依據,才不會誤治。
- 錯誤治療後果:
- 若用發汗法,會加重譫語(陽氣因此外散)。
- 若用瀉下法,會導致額頭冒冷汗、手足冰涼(陰氣因此脫失)。
- 若有自汗症狀,則適用白虎湯(自汗表示經絡熱盛,必須用石膏治療)。
亡陽(陽氣脫失)有兩種情況:
- 下焦陽氣虛弱而浮越於外,可能導致陽氣上脫,須用人參、附子等藥回陽。
- 上焦陽氣過盛,逼迫陰氣外洩,可能導致陰氣上越,須用石膏收斂。
兩者雖同為亡陽,但治法截然不同,仔細辨別即可明瞭,否則生死關頭可能誤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