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1)
卷三 (1)
1. 卷三
2. 瀉心湯類·七
3. 生薑瀉心湯(一)
生薑(四兩,切),甘草(炙),人參,黃芩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),黃連,乾薑(各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。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汗出,解之後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乾噫食臭,脅下有水氣,腹中雷鳴下利者,生薑瀉心湯主之。汗後而邪未盡,必有留飲在心下。其症甚雜,而方中諸藥,一一對症,內中又有一藥治兩症者、亦有兩藥合治一症者,錯綜變化,攻補兼施,寒熱互用。皆本《內經》立方諸法,其藥性又有與《神農本草》所載無處不合。
學者能於此等方講求其理,而推廣之,則操縱在我矣。
凡瀉心諸法,皆已汗、已下、已吐之餘疾。
白話文:
生薑瀉心湯(一)
生薑(四兩,切片),炙甘草、人參、黃芩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淨),黃連、乾薑(各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剖開)。以上八味藥材,用一斗水煮沸後,煮至剩六升藥液。濾去藥渣,再次煎煮至剩三升,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每日三次。
適用於傷寒發汗後,病邪雖解但胃氣不和,症狀包括:心窩部脹悶硬結、打嗝有食物腐臭氣味、脅肋部位有水氣停滯、腹中腸鳴如雷鳴且腹瀉不止。此時主方為生薑瀉心湯。
發汗後若病邪未完全清除,必定有殘留水飲停滯於心窩處。症狀看似複雜,但方中各味藥物皆能精準對應,其中有些藥可同時治療兩種症狀,或兩種藥共同針對一種症狀,用藥靈活多變,兼具攻邪與補益、寒性與熱性藥並用。此方依據《內經》的立方原則,且藥性完全符合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。
學醫者若能深入研究此類方劑的醫理,並舉一反三,便能靈活運用、主導治療。
所有瀉心湯類的治法,皆針對已發汗、已攻下、已催吐後殘留的病症而設。
4. 甘草瀉心湯(二)
即生薑瀉心湯去人參、生薑,加甘草一兩。
甘草(四兩,炙),黃芩,乾薑(各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中風,醫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而滿,乾嘔,心煩不得安,醫見心下痞,謂病不盡,復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結熱,但以胃中虛。兩次誤下,故用甘草以補胃,而痞自除,俗醫以甘草滿中,為痞嘔禁用之藥,蓋不知虛實之義者也。客氣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。
白話文:
甘草瀉心湯(二)
這個方子是生薑瀉心湯去掉人參和生薑,再加上一兩甘草製成。
組成藥材:炙甘草四兩,黃芩三兩,乾薑三兩,洗淨的半夏半升,黃連一兩,掰開的大棗十二枚。以上六味藥,用十升水煮至六升,過濾藥渣後再煎煮濃縮至三升藥液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用於治療:當傷寒或中風患者被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後,出現一天腹瀉數十次、食物未消化、腸鳴、心窩部位堅硬脹滿、乾嘔、心煩不安等症狀。有些醫生看到心窩脹硬,以為病未除盡,再次使用瀉下法,結果脹硬症狀更加嚴重。這不是實熱證,而是由於胃氣虛弱所致。兩次誤用瀉下法傷及胃氣,所以要用甘草來補益胃氣,這樣脹硬自然會消除。一般醫生以為甘草會導致脹滿,認為在心窩脹硬嘔吐時不可使用,這是因為不懂虛實辨證的道理。由於邪氣上逆,所以產生脹硬症狀,這種情況就應該用甘草瀉心湯治療。
5. 半夏瀉心湯(三)
翻胃以此加減治之。
半夏(半升,洗),黃芩,乾薑,甘草(炙),人參(各三兩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渣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傷寒五、六日,嘔而發熱者,柴胡湯證具,而以他藥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復與柴胡湯。此雖已下之,不為逆,必蒸蒸而振,卻發熱汗出而解。本症仍在,則即用本方治之。若心下滿,而不痛者;此為痞。又指不痛二字,痞症尤的。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。以上三瀉心之藥,大半皆本於柴胡湯,故其所治之症,多與柴胡症相同,而加治虛治痞之藥耳。
白話文:
半夏瀉心湯(三)
翻胃可以此方加減治療。
組成:
- 半夏半升(洗淨)
- 黃芩
- 乾薑
- 炙甘草
- 人參(各三兩)
- 黃連(一兩)
- 大棗十二枚(掰開)
製法與服法: 將以上七味藥,用一斗水煎煮,取六升藥液,過濾去除藥渣,再次煎煮至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症狀與應用: 若傷寒五、六日後,出現嘔吐且發熱,符合柴胡湯證,但誤用了其他瀉下藥物,而柴胡湯證仍在的,可再次給予柴胡湯。雖然已經用了瀉下藥,不算錯誤,服藥後會出現蒸熱顫抖,隨後發熱出汗而病癒。若原本的證候仍在,則可用本方治療。
若胸中感覺滿悶但不疼痛的,這就是所謂的「痞證」。特別強調「不痛」二字,這正是痞證的特點。此時不宜用柴胡湯,應該用半夏瀉心湯。
以上三種瀉心湯(可能指半夏瀉心湯、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),大多是基於柴胡湯的組方變化而來,所以治療的症狀多與柴胡湯證相似,只是增加了治療虛症和痞證的藥物而已。
6. 大黃黃連瀉心湯(四)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,上二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渣,分溫再服。此又法之最奇者,不取煎而取泡,欲其輕揚清淡,以滌上焦之邪。
脈浮而緊,而復下之,緊反入里,則作痞,緊脈為陰,此所謂病發於陰,下之作痞是也。按之自濡,但氣痞耳。並無脅下之水。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浮者,邪氣甚高。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。
傷寒大下後,復發汗,再誤。心下痞。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痞,當先解表,表解乃可攻痞。解表宜桂枝湯;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。詳見前桂枝類中。
白話文:
大黃黃連瀉心湯(四)
材料:大黃(二兩)、黃連(一兩)。
製法:將以上兩味藥材用兩升滾水浸泡,片刻後過濾去渣,藥液溫熱分兩次服用。此方法最為特殊,不用煎煮而用浸泡,目的是讓藥性輕揚清淡,以清除上焦的邪氣。
若脈象浮而緊,卻誤用下法,緊脈反入裡,則形成「痞證」。緊脈屬陰,此即「病發於陰,誤下成痞」的情況。按壓患處柔軟,僅是氣機痞塞,並無脅下水飲停聚。若心下痞滿、按壓柔軟,且關脈浮起,表示邪氣壅滯於高位,適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。
外感傷寒經誤下後,又誤用發汗,導致心下痞滿。若仍有惡寒症狀,表示表證未解,此時不可先治痞證,應優先解表,待表證解除後再治痞。解表可用桂枝湯;治痞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。相關詳細論述可參考前文桂枝湯類別條目。
7. 附子瀉心湯(五)
大黃(二兩,酒浸),黃連(炒),黃芩(炒,各一兩),附子(一兩,去皮別煮取汁),上四味,切三味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去渣,納附子汁,分溫再服。此法更精,附子用煎,三味用泡,扶陽欲其熟而性重;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。
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。此條不過二語,而妙理無窮,前條發汗之後惡寒,則用桂枝;此條汗出惡寒,則用附子,蓋發汗之後,汗已止而猶惡寒,乃表邪未盡,故先用桂枝,以去表邪,此惡寒而仍汗出,則亡陽在即,故加入附子以回陽氣,又彼先後分二方,此並一方者,何也?蓋彼有表,復有里;此則只有里病,故有分有合也。
白話文:
附子瀉心湯(五)
配方:
- 大黃(二兩,用酒浸泡)
- 炒黃連(一兩)
- 炒黃芩(一兩)
- 附子(一兩,去皮後另煮取汁)
製作方法:將前三位藥材切碎,用兩升滾水浸泡片刻,過濾掉藥渣後加入附子汁,分成兩次溫服。這種製法更為精妙:附子用煎煮,其餘三味用浸泡,是為了使扶助陽氣的附子藥性溫厚,而解散胸悶的藥物則要藥性輕靈。
主治症狀:心下痞悶,同時又怕冷出汗的患者,適用附子瀉心湯。這段論述看似簡單實則深奧。前一個條文講的是發汗後仍有怕冷就用桂枝湯;這裡說的卻是出汗同時怕冷的用附子湯。因為發汗後汗已止但仍有怕冷,表示表邪未除盡,故先用桂枝祛除表邪;這裡是仍出汗又怕冷,顯示陽氣將亡,所以用附子來回陽。而且前一個條文分用兩個方劑,這裡卻合為一方,為什麼呢?因為前者有表證又有裡證,而這裡只有裡證,所以有分有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