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9)
卷二 (9)
1. 大陷胸丸(九)
大黃(半斤),葶藶子(熬),芒硝,杏仁(去皮尖熬黑,各半升),上四味,搗篩二味,納杏仁、芒硝,合研如脂,和散,取如彈丸一枚,別搗甘遂末一錢匕,白蜜二合,水二升,煮取一升,溫頓服之,一宿乃下,如不下,更服,取下為效。
病發於陽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,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痞。此明所以致結胸與痞之故。發熱惡寒之症,則熱入於陽位而作結胸,無熱惡寒之症,則熱入於陰位而作痞,故治結胸用寒劑,治痞用溫劑也。所以成結胸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二病未嘗不可下,但各有其時,不可過早耳。
結胸者,項亦強,如柔痙狀,此陷胸之外症。下之則和,宜大陷胸丸。
白話文:
大陷胸丸(九)
藥材組成與製法:
大黃(半斤),葶藶子(炒製),芒硝,杏仁(去皮尖後炒黑,各半升)。以上四味藥,先將大黃和葶藶子搗碎過篩,再加入杏仁與芒硝,一起研磨成油脂狀,混合為散劑。取一丸如彈珠大小,另將甘遂末一錢匕、白蜜二合與水二升同煮,煮至剩一升,趁溫熱時一次服用。服後約一晚會瀉下,若未瀉下,可再服用,以瀉下為治療有效的標誌。
病理與辨證:
疾病起始於陽分(表證),卻誤用攻下法,邪熱內陷便形成結胸;疾病起始於陰分(裏證),誤用攻下法,邪熱內陷則形成痞證。這說明瞭結胸與痞證的形成原因。若表現為發熱惡寒之證,表示熱邪侵入陽位而致結胸;若無發熱僅惡寒,則熱邪侵入陰位而致痞證。因此,治療結胸需用寒涼藥劑,而治療痞證則用溫熱藥劑。結胸的形成,多因過早使用攻下法所致。其實兩種病症並非不可攻下,但須掌握適當時機,不可太早。
結胸症狀與治法:
結胸患者,頸項會強直,如同柔痙(痙病的一種)的表現,這是陷胸證的外在症狀。攻下後症狀便會和緩,此時宜用大陷胸丸治療。
2. 小陷胸湯(十)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洗),栝蔞實(大者一枚),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栝蔞,取三升,去渣,納諸藥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,一服未和,再服微解,下黃涎,便安也。按:大承氣所下者,燥屎;大陷胸所下者,蓄水;此所下者,為黃涎。涎者,輕於蓄水,而未成水者也。審病之精,用藥之切如此。
小結胸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上不至心,下不及少腹,必按之方痛,非不可近乎,與大陷胸症迥別。脈浮滑者,不若大陷胸症之沉緊,其邪未入深也。小陷胸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小陷胸湯(十)
黃連(一兩),半夏(半升,洗淨),栝蔞實(大顆的一枚)。以上三味藥,用六升水,先煮栝蔞實,煮到剩三升,去除藥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兩升,去除藥渣,分成三份溫服。若服第一次後病狀未緩和,可再服一次,稍微緩解後,會排出黃色黏液,身體隨即安穩。註解:大承氣湯所排下的是乾硬糞塊;大陷胸湯所排下的是積聚的水液;而此方排下的則是黃色黏液。黏液比積水輕微,是尚未完全形成水液的狀態。辨證如此精準,用藥如此貼切。
小結胸病的症狀位於劍突下方(心下),按壓才會疼痛,上方未達心窩,下方未及小腹,必須按壓才痛,與大陷胸症完全不同。脈象浮滑,不像大陷胸症的沈緊,說明病邪尚未深入。此時應以小陷胸湯為主治。
3. 白散(十一)
桔梗,貝母(各三分,古法二錢五分為一分。),巴豆(一分,去皮心熬黑研如脂),上三味,為散,納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白飲和服,強人服半錢匕,今秤約重三分;羸者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。不利,進熱粥一盃;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盃。巴豆得熱則行,得冷則止。
身熱皮粟不解,畏冷起寒粟。欲引衣自覆者,若以水潠之、洗之,益令熱劫不得出,當汗而不汗則煩。假令汗出已,腹中痛,與芍藥三兩如上法。
寒實結胸,結胸皆系熱陷之症,此云:寒實。乃水氣寒冷所結之痰飲也。無熱證者,與三物小陷胸湯,白散亦可用。按:《活人書》云:與三物白散,無「小陷胸湯亦可用」七字,蓋小陷胸寒劑,非無熱之所宜也。
白話文:
白散(十一)
桔梗與貝母各三分(古法以二錢五分為一分),巴豆一分(去皮、去心,炒黑後研磨成脂狀)。將這三味藥材搗成散劑,加入巴豆,再於臼中搗勻,以溫水調服。體壯者可服半錢匕(約合現今秤量三分);體弱者減量服用。
若病位在橫膈以上,服後會嘔吐;在橫膈以下則會腹瀉。若未腹瀉,可飲一杯熱粥助藥力;若腹瀉過度不止,則飲一杯冷粥緩解。巴豆遇熱則藥性發散,遇冷則藥效停止。
若出現身體發熱、皮膚起粟粒而畏寒、欲蓋衣被的症狀,此時若用水噴灑或沖洗,反而會使熱邪鬱閉無法透散,應發汗卻未發汗,會導致煩躁。假使發汗後腹中疼痛,可依前述方法服用芍藥三兩。
「寒實結胸」通常為熱邪內陷所致,此處所言「寒實」,是因水氣寒冷凝結而成的痰飲。若無熱症表現,可投予三物小陷胸湯,白散亦可使用。按《活人書》記載,此處僅提到「與三物白散」,未提及「小陷胸湯亦可用」,因小陷胸湯性寒,不適用於無熱症的情況。
4. 麻仁丸(十二)
即小承氣加芍藥、二仁也。
麻子仁(二升),芍藥,枳實(各半斤,炙),大黃(一斤,去皮),厚朴(一尺,炙去皮),杏仁(一升,去皮尖熬別研作脂),上六味,為末,煉蜜和丸如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,漸加以知為度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陽盛。澀則小便數,陰不足。浮澀相搏,大便則硬,其脾為約。此即論中所云:太陽,陽明者,脾約是也。麻仁丸主之。太陽正傳陽明,不復再傳,故可以緩法治之。
白話文:
麻仁丸(十二)
這是由小承氣湯加入芍藥、麻子仁和杏仁組成的方劑。
藥材組成: 麻子仁(二升) 芍藥 枳實(各半斤,炙過) 大黃(一斤,去皮) 厚朴(一尺,炙過並去皮) 杏仁(一升,去皮尖,炒過後另外研磨成油脂狀)
製法: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加入煉製過的蜂蜜混合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直到見效為止。
脈象與病理: 當趺陽脈呈現浮而澀的脈象時:浮脈表示胃氣過盛,屬於陽氣亢進;澀脈則表示小便頻繁,屬於陰液不足。這兩種脈象結合,會導致大便乾硬,這是因為脾的功能受到制約所致。正如醫書中所說:太陽病轉為陽明病時,就會出現這種「脾約」的症狀。此時應以麻仁丸治療。
說明: 當太陽病直接轉變為陽明病時,病情就不會再繼續發展傳變,因此可以用緩和的方法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