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桃核承氣湯(四)

桃仁(五十個,去皮尖),大黃(四兩),甘草(二兩),桂枝(二兩,去皮),芒硝(二兩),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半,去渣,納芒硝,更上火微沸,下火。先令溫服五合,日三服,當微利。微利僅通大便,不必定下血也。

太陽病,不解,熱結膀胱,太陽之邪由經入腑。其人如狂,血自下,下者愈。膀胱多氣多血,熱甚則血凝,而上干心包,故神昏而如狂;血得熱而行,故能自下,則邪從血出,與陽明之下燥屎同。其外不解者,尚未可攻,外不解而攻之,則邪反陷入矣。當先解其外,宜桂枝湯。外解已,但小腹急結者,乃可攻之,宜桃核承氣湯。小腹急結,是蓄血現症。

按:「宜桂枝湯」四字,從《金匱》增入。

白話文:

桃核承氣湯(四)

材料:
桃仁(50個,去除皮和尖端)
大黃(4兩)
甘草(2兩)
桂枝(2兩,去除外皮)
芒硝(2兩)

做法:
將以上五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煮至剩兩升半,過濾藥渣,加入芒硝,再稍微加熱至微沸後熄火。服用時先溫熱,每次喝五合,一天三次,服用後會輕微通便。這種輕微通便僅作用於腸道,不一定會產生血便。

說明:
太陽病未痊癒時,熱邪積聚於膀胱,表示太陽經的病邪已由經絡深入臟腑。患者可能出現類似發狂的症狀,若此時自行排出瘀血,則可能因此痊癒。膀胱氣血旺盛,熱邪過盛會導致血液凝滯,進而影響心包,因此出現神志昏亂、狂躁的症狀;血液受熱會流動加速,因此可能自行排出瘀血,此時邪氣會隨血液排出,與陽明病的燥屎排出原理類似。

若患者外症(表證)未解,不可直接攻下,否則病邪可能反而內陷。應先解除外症,建議使用桂枝湯。待外症解除後,若出現小腹緊急硬結的症狀,才適合使用桃核承氣湯攻下。小腹急結是體內有瘀血的明顯症狀。

註解:
「宜桂枝湯」四字是根據《金匱要略》補充。

2. 抵當湯(五)

水蛭(熬),虻蟲(去翅足熬,各三十個),大黃(三兩,酒浸),桃仁(二十個,去皮尖),上四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不下再服。

太陽病,六、七日,過經。表證仍在,脈微而沉,向里。反不結胸,向下。其人發狂者,以熱在下焦,少腹當硬滿,外症。小便自利者,內症。下血乃愈。所以然者,以太陽隨經,瘀熱在裡故也,抵當湯主之。此亦熱結膀胱之症,前桃核承氣,乃治瘀血將結之時,抵當乃治瘀血已結之後也。

太陽病,身黃,脈沉結、少腹硬,小便不利者,為無血也;以上皆似血症諦,因小便不利,安知非濕熱不行之故,不可斷為有血也。小便自利,其人如狂者,血證諦也,並無濕熱而如狂,非蓄血而何?如此審證,無遁形矣。抵當湯主之。

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蓄血。心主血,血凝則心氣結,而失其官矣。蓄不甚,故不狂,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此乃舊病,非傷寒時所得者。屎雖硬,大便反易,血性滑利。其色必黑,浮血亦有隨便而下者。宜抵當湯下之。

病人無表裡證,發熱七、八日,過經。雖脈浮數者,可下之。脈雖浮數,而無表裡症,則其發熱竟屬裡實矣,七、八日,故可下。假令已下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穀善飢。脈數不解,邪本不在大便也,消穀善飢,蓄血本不在水穀之路,故能食。至六、七日,蓄血更久。不大便者,有瘀血也,宜抵當湯。

其脈數不解而下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也。此指服湯後之變症,熱邪不因下而去。又動其血,則血與便合為一,而為便膿血之症,又當別有治法。

按:瘀血,又有但欲漱水,不欲咽之症。蓋唇口乾燥,而腹中不能容水也。

白話文:

抵當湯(五)

組成與用法:
水蛭(炒)、虻蟲(去翅足後炒,各三十個)、大黃(三兩,以酒浸泡)、桃仁(二十個,去皮尖)。以上四味藥,用五升水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溫熱時服用一升。若症狀未緩解,可再服一次。

適應症:

  1. 太陽病(外感病初期)經過六、七天,病情深入。表證仍在,脈象微弱而沈,顯示病邪向內發展,但未形成「結胸」。病人發狂,是因熱邪積在下焦,小腹硬滿,小便通暢,此為內有瘀血,需下血才能痊癒。這是因為太陽經的病邪隨經絡深入,瘀熱內結所致,以抵當湯治療。此證與「熱結膀胱」類似,但桃核承氣湯用於瘀血初結時,抵當湯則用於瘀血已結成後。

  2. 太陽病出現身體發黃、脈沈結、小腹硬,若小便不通利,表示無瘀血(可能為濕熱);若小便通利且病人發狂,則明確為瘀血證(無濕熱乾擾),適用抵當湯。

  3. 陽明病患者易忘事,必有瘀血內積。因血瘀影響心神,輕則健忘,重則發狂。此瘀血多為舊疾,非傷寒新病。大便雖硬卻易解,且色黑(瘀血隨便排出),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。

  4. 病人無明顯表裏證,但發熱七、八天,若脈浮數,仍可用下法。若下後脈數未解且食慾旺盛,持續六、七天不大便,顯示瘀血內結,宜用抵當湯。若服藥後脈數未解且腹瀉不止,可能合併熱邪便膿血,需另行治療。

補充說明:
瘀血證另可能出現「只願漱口但不想吞水」的症狀,因瘀血導致口唇乾燥,但體內無法容納水分。

3. 抵當丸(六)

水蛭(熬),虻蟲(去翅足熬,各二十個),大黃(三兩,酒洗),桃仁(二十五個,去皮尖),上四味,搗分四丸,以水一升,煮一丸,取七合,服之,晬時當下血,若不下者更服。晬:一周時也。

傷寒有熱,少腹滿,應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不可余藥,宜抵當丸。熱而少腹滿,又小便利,必兼三者,乃為血證諦。不可余藥,謂此症須緩下其血,用丸使之徐下。

白話文:

[抵當丸(六)]

水蛭(經過熬製)、虻蟲(去除翅膀和腳後熬製,各二十隻)、大黃(三兩,用酒清洗)、桃仁(二十五顆,去皮及尖端)。將以上四種藥材搗碎後分成四丸,每次取一丸,用一升水煮至剩七合藥液,服用後約一天內應當會排出瘀血,若未排出可再服用。

註解:「晬」指一整天的時間。

若傷寒患者有發熱、小腹脹滿,按理應小便不暢,但反而小便通利,則表示體內有瘀血,應以藥物攻下瘀血,不可使用其他藥方,適合服用抵當丸。此症須兼具發熱、小腹脹滿、小便通利三項特徵,才可確診為瘀血證。之所以「不可余藥」,是因為此證需緩慢攻下瘀血,以丸劑緩和藥性,使之逐漸發揮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