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半夏散及湯(十二)

半夏(洗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),上三味,等分,各別搗篩;已合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納散兩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,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治上之藥,當小其劑。

少陰病,咽中痛,足少陰之脈,循喉嚨,挾舌本。半夏散及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半夏治喉咽腫痛。桂枝治喉痹,此乃咽喉之主藥,後人以二味為禁藥,何也?

2. 豬膚湯(十三)

豬膚(一斤),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渣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當是米粉。熬香和令相得,溫分六服。

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此亦中焦氣虛,陰火上炎之症。豬膚湯主之。以甘鹹納之。

3. 甘草湯(十四)

甘草(二兩),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渣、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
4. 桔梗湯(十五)

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三升、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少陰病,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。大甘為土之正味,能制腎水越上之火。

不瘥,與桔梗湯。佐以辛苦開散之品,《別錄》云:療咽喉痛。

5. 苦酒湯(十六)

半夏(十四枚,洗,破如棗核),雞子(一枚,去黃,納上苦酒,著雞子殼中),上二味,納半夏,著苦酒中,以雞子殼置刀環中,安火上,令三沸,此等煮法,必有深意,疑即古所云禁方也。去渣,少少含咽之,不瘥,更作三劑。

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疑即陰火喉癬之類。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咽中生瘡,此必遷延病久,咽喉為火所蒸腐,此非湯劑之所能療,用此藥斂火降氣,內治而兼外治法也。

6. 烏梅丸(十七)

烏梅(三百枚),細辛(六兩),乾薑(十兩),當歸(四兩),黃連(一斤),附子(六枚,炮去皮),蜀椒(四兩,出汗),桂枝(六兩,去皮),人參(六兩),黃柏(六兩),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浸烏梅一宿。去核蒸之五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滑物臭食等。
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、八日膚冷,陽氣不衛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此症不治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此治久利之聖方也。

其能治蛔,諸藥之性,當於《神農本草》中細細審辨,諸方盡然,不復一一俱載。

7. 白頭翁湯(十八)

治痢,口渴下重者如神。
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黃柏秦皮(各三兩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不愈,更服一升。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凡下重皆屬瘀熱。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

8. 牡蠣澤瀉散(十九)

牡蠣(熬),澤瀉蜀漆(暖水,洗去腥),栝蔞根,葶藶子(熬),商陸根(熬),海藻(洗去咸),以上各等分。上七味,異搗下篩為散,更入臼中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利,止後服。

大病瘥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水流向下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此治水病之主方。

9. 蜜煎導方(二十)

食蜜七合,上一味,於銅器內微火煎凝如飴狀,攪之勿令焦著。俟可丸,並手捻作挺,令頭銳,大如指長二寸許,當熱時急作,冷則硬,以納穀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時,乃去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