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小承氣湯(二)
大承氣去芒硝。厚朴,枳實亦減。
大黃(四兩,酒洗),枳實(三枚大者,炙),厚朴(二兩,炙去皮),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二服。初服湯,當更衣,不爾者,盡飲之。若更衣者,勿服之。
陽明病,脈遲,雖汗出,不惡寒者,凡汗出者皆惡寒。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者,以上皆內實之症。此外欲解,不惡寒。可攻裡也。手足濈然汗出者,此大便已硬也,四肢為諸陽之本,濈然汗出,陽氣已盛於土中矣。以此驗大便之硬。又一法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多,微發熱、惡寒者,外未解也,其熱未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
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胃氣,勿令大泄下。腹滿不通,雖外未解,亦可用小承氣,此方乃和胃之品,非大下之峻劑故也。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硬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硬者,不可與之。潮熱而便不硬,亦禁下。若不大便,六、七日,恐有燥屎,欲知之法,少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失氣者,此有燥屎也,此以藥探之。又一法。乃可攻之。若不轉失氣者,以但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,不能食也;邪氣因正虛而陷入。欲飲水者,與水則噦;寒熱相爭則噦。
其後發熱者,必大便復硬而少也,重傷津液。以小承氣湯和之,仍用小承氣,以大便硬故也。不轉失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又再申前戒,聖人之慎下如此。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硬,硬則譫語。譫語由便硬;便硬由胃燥;胃燥由汗出、津液少,層層相因。病情顯著。大承氣湯主之。若一服譫語止,更莫復服。
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滑疾則易下,故止用小承氣。因與小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失氣者,更服一升,若不轉失氣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攻之不應,是為難治。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
太陽病,若吐、若下、若發汗後,過治。微煩,小便數,大便因硬者,因字當著眼,大便之硬,由小便數之所致。蓋吐、下、汗已傷津液,而又小便太多,故爾微硬,非實邪也。與小承氣湯,和之愈。
下利譫語者,有燥屎也。利而仍譫語,邪火不因利而息,則必有燥屎,蓋燥屎不因下利而去也。後醫見利則不復下,豈知燥屎之不能自出乎?!宜小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小承氣湯(二)
此方為大承氣湯去掉芒硝,並減少厚朴和枳實的用量。
組成:
- 大黃(四兩,以酒洗過)
- 枳實(三枚較大的,炙烤過)
- 厚朴(二兩,炙烤後去皮)
做法:
將以上三味藥,加入四升水,煮至剩一升二合,過濾藥渣,分為兩次溫服。第一次服用後,通常會排便;若未排便,則將剩餘藥液全部喝完。若已排便,則不再服用。
適應症與辨證
- 陽明病,脈搏遲緩,雖有出汗但不怕冷(一般出汗時會怕冷)。患者身體沈重、呼吸短促、腹脹且氣喘,並有潮熱症狀,以上皆為體內實熱的表現。此時表症已解(不怕冷),可考慮攻下治療。若手腳持續出汗,代表大便已硬結(四肢出汗反映體內陽氣旺盛),可用大承氣湯。
- 若出汗多、輕微發熱且怕冷,表示表症未解,潮熱未出現時,不可用承氣湯。
- 若腹脹嚴重且大便不通,可用小承氣湯緩和胃氣,避免過度瀉下(此方非強效瀉劑,適合用於表症未解但需調理胃氣的情況)。
大便硬結的判斷與用藥
- 潮熱且大便微硬:適用大承氣湯;若大便不硬,則禁用。
- 便秘數日,懷疑有燥屎時,可先少量服用小承氣湯測試:
- 若服藥後排氣(失氣),說明有燥屎,可繼續攻下。
- 若無排氣,可能僅為大便前端硬結後段溏軟,不可攻下(否則會導致腹脹、食慾不振);若強行攻下,甚至可能因寒熱相爭而引發呃逆(噦)。
- 若後續發熱,可能因津液受損而大便再次變硬且量少,此時仍可用小承氣湯調和。
注意禁忌
- 無排氣者嚴禁攻下。
- 陽明病患者多汗,津液外洩導致胃燥、大便硬結,甚至引發譫語(胡言亂語),適用大承氣湯;若服藥後譫語停止,切勿再服。
- 若譫語伴隨潮熱、脈滑疾(反映易瀉下體質),可用小承氣湯。服藥後排氣可再服,無排氣則停用;若次日仍不便且脈微澀(裡虛),表示病情難治,不可再用承氣湯。
其他情況
- 太陽病過度治療(誤用吐、下、發汗)後,輕微煩躁、小便頻繁導致大便硬結者(非實熱證),可用小承氣湯調和。
- 下利(腹瀉)伴隨譫語:說明體內仍有燥屎(未隨腹瀉排出),應用小承氣湯(不可因腹瀉而放棄攻下)。
2. 調胃承氣湯(三)
大黃(四兩,去皮清酒洗),甘草(二兩,炙),芒硝(半升),上三味,以水三升,先煮大黃、甘草,取一升,去渣,納芒硝,更上火微煮,令沸,少少溫服之。按:芒硝善解結熱之邪。大承氣用之,解已結之熱邪。此方用之,以解將結之熱邪。其能調胃,則全賴甘草也。
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。若厥愈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。陰陽錯雜之症,多方以救之,必有餘邪在胃,故少與以和之。全詳雜方條。
發汗後惡寒者,虛故也,不惡寒,但熱者,實也。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。此必發汗後無他症,但現微寒、微熱,故止作虛實觀,否則安知非更有餘邪,將復變他症耶?
太陽病未解,脈陰陽俱停,脈法無停字,疑似沉滯不起,即下微字之義。寸為陽,尺為陰。先振慄汗出而解。陰陽爭而復和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而解;當發其陽。但陰脈微者,下之而解,當和其陰。若欲下之,宜調胃承氣湯。按:此微字,即上停字之意,與微弱不同,微弱則不當復汗下也。
傷寒十三日不解,二候。過經譫語者,以有熱也,當以湯下之。如大、小承氣之類。若小便利者,大便當硬,而反下利,脈調和者,此言下後之症。知醫以丸藥下之,非其治也。下非誤,下之法誤。若自下利者,脈當微厥,今反和者,知為內實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當下而下非其法,餘邪未盡,仍宜更下。
太陽病,過經十餘日,心下溫溫欲吐,而胸中痛,大便反溏,腹微滿,鬱郁微煩,以上皆類少陽症。先其時自極吐下者,邪氣乘虛陷入。與調胃承氣湯。以滌胃邪。若不爾者,不可與。未經吐下,則邪在半表半裡,不得用下法。但欲嘔,胸中痛,微溏者,此非柴胡證,以嘔,故知極吐下也。此段疑有誤字。調胃承氣湯。
陽明病,不吐不下、心煩者,未經吐下,而心煩中氣實也。可與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病三日,發汗不解,蒸蒸發熱者,屬胃也,外邪已解,內熱未清。調胃承氣湯主之。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已吐而胃中仍滿,則非上越所能愈,復當下行矣。與調胃承氣湯。
白話文:
調胃承氣湯(三)
大黃(四兩,去皮後用清酒洗淨),甘草(二兩,炙烤過),芒硝(半升)。以上三味藥,加入三升水,先煮大黃、甘草,煮至剩一升,濾去藥渣,再加入芒硝,重新加熱稍微煮沸,趁溫熱時少量分次服用。
按語:芒硝擅長化解體內郁結的熱邪。大承氣湯用它來化解已結的熱邪,而本方用它來化解即將結聚的熱邪。至於調和胃氣的功效,則完全依賴甘草的作用。
傷寒病出現脈浮、自發出汗、小便頻繁、心煩、微微怕冷、腳部拘攣緊繃的情況,如果錯誤地用桂枝湯解表發汗,會導致四肢發冷、咽喉乾燥、煩躁嘔吐。此時應該給予甘草乾姜湯,以恢復陽氣。如果症狀緩解、四肢轉暖,再改用芍藥甘草湯,腳部便能伸展自如;若出現胃氣不和、胡言亂語的情況,可以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。陰陽錯雜的病症,需多方調理救治。若有殘餘邪熱滯留胃部,可少量用藥調和。詳細內容參見雜方相關條目。
發汗後如果仍怕冷,屬於虛證;若不怕冷,只有發熱,則是實證,此時應調和胃氣,給予調胃承氣湯。此情況必定是發汗後沒有其他症狀,僅表現為微寒或微熱,因此只需辨別虛實,否則難以判斷是否仍有殘餘邪熱,可能引發其他變症。
太陽病未愈,寸脈(陽脈)與尺脈(陰脈)皆停滯不暢(脈法中無“停”字,可能是形容脈象沈滯不起,即“微”字之意)。如果先出現顫抖、冒汗而病癒,是陰陽相爭後恢復平衡的表現。若僅是陽脈微弱,可先發汗解表;若是陰脈微弱,則需瀉下調理陰分。如需瀉下,宜用調胃承氣湯。按:此處的“微”字,即前面“停”字的意思,不同於“微弱”,若脈象微弱則不宜再發汗或瀉下。
傷寒病程超過十三天(兩候)仍未痊癒,出現胡言亂語,是因體內有熱,應當用瀉下湯劑(如大、小承氣湯等)。若小便通利,大便本該乾硬,反而腹瀉,而脈搏調和(此指瀉下後的症狀),可判斷是醫生誤用丸藥瀉下所致。瀉下本身並無錯,但方法不當。若患者自行腹瀉,脈象應微弱或四肢發冷,現在反而調和,說明體內仍有實熱,此時應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治。瀉下方法不當導致邪熱未盡,仍需再次瀉下。
太陽病病程超過十餘天,出現胃部悶脹欲吐、胸中疼痛、大便溏薄、腹部微脹、鬱鬱微煩(這些症狀類似少陽病),若此前曾過度催吐或瀉下,是因邪氣乘虛內陷,可給予調胃承氣湯清除胃中邪熱。若非因過度吐下,則不可用此方。未經吐下而邪在半表半里,不宜用瀉下法。僅見欲嘔、胸痛、輕微腹瀉,並非柴胡湯證,但因嘔吐可推斷曾過度吐下(此段可能有誤字)。
陽明病未經吐下,卻心煩不安,是中焦有實熱,可考慮用調胃承氣湯。
太陽病發病三天,發汗後症狀未緩解,反而蒸蒸發熱,說明邪熱已轉屬胃腑(表邪已解,里熱未清),應以調胃承氣湯主治。
傷寒患者嘔吐後,若腹部仍脹滿,表明嘔吐未能緩解胃部壅滯,需改用通下法,給予調胃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