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)

1. 半夏散及湯(十二)

半夏(洗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),上三味,等分,各別搗篩;已合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納散兩方寸匕,更煮三沸,下火,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治上之藥,當小其劑。

少陰病,咽中痛,足少陰之脈,循喉嚨,挾舌本。半夏散及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半夏治喉咽腫痛。桂枝治喉痹,此乃咽喉之主藥,後人以二味為禁藥,何也?

白話文:

半夏散及湯(十二)

將半夏(洗淨)、桂枝(去皮)、甘草(炙烤)三味藥材,等量研磨成粉末。混合後,每次服用一錢(約3克),用白開水送服,一天三次。如果無法直接服用藥粉,可以用一升水煎煮七沸,再加入兩錢(約6克)藥粉,繼續煎煮三沸,然後離火,待稍涼後少量多次服用。 治療上焦病症時,藥量應減少。

少陰病引起咽喉疼痛,因為足少陰經脈循行於喉嚨,並沿舌根,半夏散及湯可以治療此症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半夏治療喉嚨腫痛;桂枝治療喉痹,這兩種都是治療咽喉疾病的主要藥物。然而,後世卻將這兩種藥材列為禁忌藥物,這是為什麼呢?

2. 豬膚湯(十三)

豬膚(一斤),上一味,以水一斗,煮取五升,去渣,加白蜜一升,白粉五合,當是米粉。熬香和令相得,溫分六服。

少陰病,下利咽痛,胸滿心煩者,此亦中焦氣虛,陰火上炎之症。豬膚湯主之。以甘鹹納之。

白話文:

豬膚湯(十三)

用一斤豬皮,加水十升煮成五升,去除渣滓後,加入一升白蜜和五合白麵粉(即米粉)。熬煮至香氣四溢,濃稠適宜,溫熱後分六次服用。

治療少陰病,伴有腹瀉、咽喉痛、胸悶心煩的症狀,此屬中焦氣虛,陰火上炎所致。豬膚湯可以治療此病,藥性甘鹹平和,能滋補調理。

3. 甘草湯(十四)

甘草(二兩),上一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渣、溫服七合,日二服。

白話文:

甘草兩錢,用水三碗煎成一碗半,去掉藥渣,溫溫的喝下七分之一碗,一天喝兩次。

4. 桔梗湯(十五)

桔梗(一兩),甘草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三升、煮取一升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少陰病,二、三日,咽痛者,可與甘草湯。大甘為土之正味,能制腎水越上之火。

不瘥,與桔梗湯。佐以辛苦開散之品,《別錄》云:療咽喉痛。

白話文:

桔梗湯(十五)

用一兩桔梗、二兩甘草,加三升水煎煮成一升,去渣,分溫熱服用。

如果得了少陰病,持續二、三日,喉嚨痛的,可以先服用甘草湯。甘草味甘,屬土,是土的正氣,能抑制腎水之火上逆。

如果症狀沒有好轉,再服用桔梗湯。桔梗辛、苦,能宣散,藥典記載它能治療咽喉痛。

5. 苦酒湯(十六)

半夏(十四枚,洗,破如棗核),雞子(一枚,去黃,納上苦酒,著雞子殼中),上二味,納半夏,著苦酒中,以雞子殼置刀環中,安火上,令三沸,此等煮法,必有深意,疑即古所云禁方也。去渣,少少含咽之,不瘥,更作三劑。

少陰病,咽中傷,生瘡,疑即陰火喉癬之類。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苦酒湯主之。咽中生瘡,此必遷延病久,咽喉為火所蒸腐,此非湯劑之所能療,用此藥斂火降氣,內治而兼外治法也。

白話文:

苦酒湯(十六)

將十四枚半夏洗淨,弄碎成棗核大小。取一個雞蛋,去掉蛋黃,倒入適量苦酒,再把蛋黃去除後的雞蛋清放回雞蛋殼內,然後將處理好的半夏放進雞蛋殼裡,再放入苦酒中。用刀環(可能是指一種盛放器皿)盛著雞蛋殼,放在火上煮,直到沸騰三次。這種煮法想必有其深奧的用意,可能就是古代所謂的禁方。煮好後,去掉渣滓,少量含在口中慢慢咽下。如果病症未癒,可以再製作三劑服用。

少陰病、咽喉受損、生瘡,很可能是陰虛火旺導致的喉癬之類疾病。患者無法說話,聲音沙啞的,用苦酒湯治療。咽喉生瘡,通常是久病纏綿,咽喉被火氣灼傷腐蝕所致,單靠湯藥難以治療。此方使用藥物來收斂火氣,降逆氣,既是內治,也是外治。

6. 烏梅丸(十七)

烏梅(三百枚),細辛(六兩),乾薑(十兩),當歸(四兩),黃連(一斤),附子(六枚,炮去皮),蜀椒(四兩,出汗),桂枝(六兩,去皮),人參(六兩),黃柏(六兩),上十味,異搗篩,合治之,以苦酒浸烏梅一宿。去核蒸之五斗米下,飯熟搗成泥,和藥令相得,納臼中,與蜜杵二千下,丸如梧桐子大,先食飲服十丸,日三服,稍加至二十丸,禁生冷滑物臭食等。

傷寒脈微而厥,至七、八日膚冷,陽氣不衛。其人躁無暫安時者,此為臟厥,此症不治。非蛔厥也。蛔厥者,其人當吐蛔。今病者靜而復時煩,此為臟寒,蛔上入其膈,故煩,須臾復止,得食而嘔又煩者,蛔聞食臭出,其人常自吐蛔。蛔厥者,烏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此治久利之聖方也。

其能治蛔,諸藥之性,當於《神農本草》中細細審辨,諸方盡然,不復一一俱載。

白話文:

烏梅丸(十七)

取烏梅三百枚、細辛六兩、乾薑十兩、當歸四兩、黃連一斤、炮製去皮的附子六枚、發汗的蜀椒四兩、去皮的桂枝六兩、人參六兩、黃柏六兩,這十種藥材,先分別搗碎過篩,再混合均勻。用苦酒浸泡烏梅一夜,去核後,用五斗米蒸煮,米熟後將烏梅搗成泥狀,與其他藥材充分混合,放入臼中,加入蜂蜜,反覆杵磨二千下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飯前服用,一次十丸,一日三次,逐漸增加劑量至每次二十丸。服用期間忌食生冷、油膩、腥臭的食物。

此方適用於傷寒患者,脈象微弱且出現厥證,持續七、八天,皮膚冰冷,陽氣不能溫煦肌膚,患者躁動不安,時時不得片刻安寧的症狀。這是臟腑厥逆,若出現此症,則難以治療,與蛔蟲引起的厥逆不同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患者會嘔吐出蛔蟲。而此症患者平靜時段與煩躁時段交替出現,這是臟腑寒冷所致。蛔蟲上逆至膈膜,所以會煩躁,但很快又會平靜下來。進食後嘔吐且再次煩躁,則是因為蛔蟲聞到食物的臭味而出來,患者常常會自己吐出蛔蟲。蛔蟲引起的厥逆,烏梅丸可以治療。此方也主治久瀉,是治療久瀉的良方。

烏梅丸能夠治療蛔蟲病,各藥材的藥性,應該詳細查閱《神農本草經》仔細辨別。其他藥方也如此,不再一一贅述。

7. 白頭翁湯(十八)

治痢,口渴下重者如神。

白頭翁(二兩)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三兩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一升,不愈,更服一升。

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凡下重皆屬瘀熱。下利慾飲水者,以有熱故也,白頭翁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白頭翁湯(十八)

治療痢疾,口渴且大便下墜者,療效如同神效。

藥方:白頭翁二兩,黃連、黃柏、秦皮各三兩。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七升煎煮,煮至二升,過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再服用一升。

對於因熱邪導致的痢疾,並伴隨大便下墜的症狀,白頭翁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。凡是大便下墜的症狀,都屬於瘀熱。痢疾患者想喝水,是因為體內有熱邪的緣故,白頭翁湯能治療此症。

8. 牡蠣澤瀉散(十九)

牡蠣(熬),澤瀉,蜀漆(暖水,洗去腥),栝蔞根,葶藶子(熬),商陸根(熬),海藻(洗去咸),以上各等分。上七味,異搗下篩為散,更入臼中治之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利,止後服。

大病瘥後,從腰以下有水氣者,水流向下。牡蠣澤瀉散主之。此治水病之主方。

白話文:

牡蠣、澤瀉、蜀漆(用溫水洗去腥味)、栝樓根、葶藶子(炒過)、商陸根(炒過)、海藻(洗去鹹味),以上藥材各等份。將以上七種藥材,分別搗碎過篩,再研磨成細粉,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服用約一湯匙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小便通暢,就停止服用。

大病痊癒後,從腰部以下出現水腫,水腫向下蔓延的症狀,可以用牡蠣澤瀉散治療。這是治療水腫的主方。

9. 蜜煎導方(二十)

食蜜七合,上一味,於銅器內微火煎凝如飴狀,攪之勿令焦著。俟可丸,並手捻作挺,令頭銳,大如指長二寸許,當熱時急作,冷則硬,以納穀道中,以手急抱,欲大便時,乃去之。

白話文:

取蜂蜜七合,加入其他藥材(原文未註明其他藥材,以下簡稱「一味」),用銅器小火慢煎,煎到像飴糖一樣濃稠,過程中要不斷攪拌,避免焦糊。等到可以搓成丸狀時,用手捏成細長條狀,前端要削尖,長約二寸,粗細如手指。必須趁熱趕快製作,冷了就變硬,不好操作。製成後,將藥丸塞入肛門,用手握住,想大便時再取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