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六)

麻黃(二兩,去節),連軺(二兩,連翹根是),赤小豆(一升),生梓白皮(一升,切),杏仁(四十枚,去皮尖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二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無根之水。先煮麻黃,再沸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連軺即連翹根,氣味相近,今人不採,即以連翹代可也。

傷寒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,前方欲黃從下解,此方欲黃從汗解,乃有表無表之分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(六)的組成是:麻黃(去除節,二兩),連軺(即連翹根,二兩),赤小豆(一升),生梓白皮(切片,一升),杏仁(去除皮尖,四十枚),炙甘草(二兩),生薑(切片,二兩),大棗(掰開,十二枚)。將以上八種藥材,用一斗沒有雜質的清水煎煮。先煮麻黃,煮沸後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煎至三升的量,過濾掉藥渣,分三次溫服,半天服完。現代人因為不常用連軺(連翹根),可以用連翹代替。

傷寒導致的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必然發黃,此時服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可以治療。之前的方子想從小便排出黃疸,而這個方子想通過發汗來排出黃疸,兩者在是否有表證上有所區別。

2. 麻黃升麻湯(七)

麻黃(二兩半,去節),升麻(一兩一分),當歸(一兩一分),知母,黃芩,葳蕤(各十八銖),白朮,石膏(碎、綿裹),乾薑,芍藥,天冬(去心),桂枝(去皮),茯苓,甘草(各六銖,炙),上十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兩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相去如炊三斗米頃,令盡,汗出愈。

傷寒六、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,泄利不止者,皆上熱下寒之症。為難治。麻黃升麻湯主之。此乃傷寒壞症,寒熱互見,上下兩傷,故藥亦照症施治。病症之雜,藥味之多,古方所僅見,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。

白話文:

麻黃升麻湯(七)

將二兩半去節的麻黃,一兩一分升麻、一兩一分當歸、十八銖知母、黃芩、葳蕤,以及各六銖的白朮、碎石膏(用棉布包好)、乾薑、芍藥、去心天冬、去皮桂枝、茯苓、炙甘草,這十四味藥材,加水一斗,先煮一兩麻黃至沸騰,去除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煮成三升,過濾渣滓,分三次溫服。藥效發揮的時間,約莫是煮三斗米的時間。藥效盡後,汗就會出的更多。

若患傷寒六七天,大便後,寸脈沉而遲,手腳冰冷,下肢脈搏摸不到,咽喉不舒服,吐膿血,腹瀉不止,這些都是上熱下寒的症狀,很難治療。麻黃升麻湯可以主治。這是傷寒的嚴重症狀,寒熱交雜,上下都受損,所以藥方也根據症狀來治療。這種病症的複雜程度和藥材的多樣性,在古代方劑中也是少見的,從此可以看出古人用藥的巧妙之處。

3. 瓜蒂散(八)

瓜蒂(熬黃),赤小豆(各一分),上二味,各別搗篩為散,已合治之,取一錢匕。以香豉一合,用熱湯七合,煮作稀糜,去渣,和散,溫頓服之。不吐者,少少加,得快吐乃止,諸亡血虛家,不可與瓜蒂散。此即《論》中所云吐法也。梔子豉湯治虛煩,非專引吐,此方則專於引吐而已。

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項不強,寸脈微浮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喉,不得息者,此為胸中有寒也,寒必兼飲。當吐之,在上者越之。宜瓜蒂散。《本草》瓜蒂: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

病人手足厥冷,脈乍緊者,邪結在胸中,所以陽氣不能四達。心中滿而煩,飢不能食者,病在胸中,當須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白話文:

瓜蒂散(八)

將瓜蒂熬成黃色,再取等量的赤小豆,兩種藥材都分別搗碎過篩成粉末,混合後取一錢的藥量。用一合香豉,加七合熱水煮成稀粥,去掉渣滓,再加入藥粉,溫熱服用。如果沒有吐出來,可以少量多次服用,直到吐出來為止。體質虛弱、容易出血的人,不可以服用瓜蒂散。這是《傷寒論》中所記載的催吐方法。梔子豉湯雖然可以治療虛煩,但並非專門用來催吐,而這個瓜蒂散則是專門用於催吐。

如果病人像桂枝證那樣,沒有頭痛、頸項僵硬,寸脈稍微浮,胸部感覺痞悶堅硬,氣往上衝到咽喉,呼吸困難,這是因為胸中有寒邪,寒邪一定伴隨著水飲。應該使用催吐的方法,把上焦的病邪排出。因此適合服用瓜蒂散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瓜蒂可以治療胸腹部的疾病,都能夠通過催吐或下瀉來治療。

如果病人手腳冰冷,脈象時而緊,這是因為邪氣聚集在胸中,導致陽氣不能通達四肢。患者胸中滿悶煩躁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病症在胸中,就應該催吐,適合服用瓜蒂散。

4. 吳茱萸湯(九)

吳茱萸(一升,洗),人參(三兩),生薑(六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食谷欲嘔者,必食谷而嘔,受病在納穀之處,與乾嘔迥別。屬陽明也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也。上焦指胸中,陽明乃中焦也。

少陰病,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者,吳茱萸湯主之。此胃氣虛寒之症。

乾嘔吐涎沫,吐涎沫,非少陽之乾嘔。然亦云乾嘔者,謂不必食谷而亦嘔也,頭痛者,陽明之脈上於頭。吳茱萸湯主之。此胃中有寒飲之症。

白話文:

吳茱萸湯(九)

用吳茱萸一升(洗淨),人參三兩,生薑六兩(切片),大棗十二枚(掰開),加水七升,煎煮至二升,濾去藥渣,溫溫的服用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如果吃了東西想吐,而且真的吐出來,病症在於食物的消化吸收部位,這和乾嘔完全不同。這是屬於陽明經的病症,吳茱萸湯可以治療。如果服用此湯後症狀反而加重,則屬於上焦的病症。上焦指胸部,陽明經則在中焦(腹部)。

少陰經的病症,出現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想死的情況,吳茱萸湯也可以治療。這是胃氣虛寒引起的。

乾嘔伴隨吐出唾液,吐出唾液,這不是少陽經的乾嘔。雖然也稱為乾嘔,但指的是不一定要吃東西也會嘔吐的情況,伴隨頭痛,這是陽明經的經脈上衝到頭部引起的。吳茱萸湯可以治療。這是胃中有寒飲引起的。

5. 黃連阿膠湯(十)

黃連(四兩),黃芩(二兩),芍藥(二兩),阿膠(三兩),雞子黃(二枚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三物,煮取二升,去渣,納膠烊盡,小冷,納雞子黃,小冷而納雞子黃,則不至凝結而相和。攪令相得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以上,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。此少陰傳經之熱邪,擾動少陰之氣,故以降火養陰為治,而以雞子黃引藥下達。

白話文:

黃連阿膠湯(十)

黃連四兩、黃芩二兩、芍藥二兩、阿膠三兩、雞蛋黃兩個,以上五味藥材,加水六升,先煮黃連、黃芩、芍藥三味藥,煮到剩下二升,去除藥渣,加入阿膠,煮到融化,稍涼後,加入雞蛋黃。分次加入雞蛋黃,就不會凝固,而且能與藥液充分混合。攪拌均勻,溫溫的服用七合(約140毫升)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少陰病症,發病二三天以上,心裡煩躁,睡不著覺,可以用黃連阿膠湯治療。這是少陰經傳遞的熱邪,擾亂了少陰經的氣機,所以治療方法是清熱滋陰,而用雞蛋黃來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。

6. 桃花湯(十一)

赤石脂(一斤,一半全用,一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,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渣、納赤石脂末,方寸匕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、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兼末服,取其留滯收澀。

少陰病,下利,便膿血者,寒熱不調,則大腸為腐,故成膿血,與下利清穀絕不同。桃花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赤石脂:療下利赤白。

少陰病,二、三日至四、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膿血者,桃花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桃花湯(十一)

用赤石脂一斤(一半整塊用,一半磨成粉),乾薑一兩,粳米一升,加水七升,煮米粥至米熟,去渣後加入赤石脂粉一匙(方寸匕),溫溫的喝下七合(約350毫升),一天喝三次。如果喝一次就好,就不要再喝了。 用赤石脂粉,是為了止瀉收斂。

少陰症,拉肚子,大便帶膿血,是因為寒熱失調,導致大腸潰爛,所以出現膿血,這和單純的拉肚子排出清稀穀物完全不同。桃花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赤石脂可以治療赤白痢。

少陰症,發病二到四、五天,肚子痛,尿少,拉肚子不止,大便帶膿血,桃花湯可以治療這種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