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4)
卷二 (4)
1. 大承氣湯(一)
得病二、三日,脈弱無太陽、柴胡證,煩躁,心下硬,邪熱入里。至四、五日,又隔二日。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微和之,不必用全方,只通其胃氣而已,又用藥之一法。令小安,至六日,又隔一日,而病未除。與大承氣湯一升。亦不必用全方。古人用藥,雖現症鑿鑿,而輕方小試,敬慎小心如此。
若不大便六、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初頭硬,後必溏,未定成硬,小便不利,則水穀未盡分,大便猶濕也。攻之必溏:須小便利,屎定硬,乃可攻之,以小便之利否,定宜下、不宜下。又一法。宜大承氣湯。
傷寒六、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皆陽盛之象。無表裡證,邪已結在裡。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也。邪結為實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,此三字,包陽明諸症。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。此重在汗多,恐內熱甚而逼陽於外,以致亡陽也。宜大承氣湯。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不解二字,必兼有陽明症,加以腹滿且痛,則實邪有徵矣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。雖略減而仍腹滿也。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以上諸條,舉當下之一、二症,即用下法。然亦必須參觀他症,而後定為妥。
陽明、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,順也;負者,失也。少陽屬木,脈當弦緊,陽明屬土,脈當洪緩。若少陽脈勝為負,陽明脈勝為不負也。厥陰篇云:少陰負趺陽者,為順也。少陰屬水,趺陽屬土,土能勝水,則胃氣尚強,故為順,即此意。但彼處乃手足厥冷之利,故屬少陰,此則屬少陽為異耳,互相剋賊,名為負也。
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滑數則陽明之脈,獨見而過盛,此為實邪,故知有宿食。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問曰:人病有宿食,何以別之?師曰: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,有食反微澀,此氣結不通之故。故知有宿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得之二、三日,陽邪初轉入陰。口燥咽乾者,急下之,陽邪傳陰,腎水欲涸,故當急去其邪,以保津液。宜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,自利清水,色純青,純青則非寒邪,乃肝邪入腎也。《難經》云:從前來者,為實邪。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二症尤見非寒邪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二條俱重口乾,知為熱邪無疑。
少陰病,六七日,腹脹,不大便者,急下之,不便而脹,為日又久,是以當下。宜大承氣湯。
下利,三部脈皆平,無外邪症。按之心下硬者,實邪有形。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下利,脈遲而滑者,內實也,利未欲止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下利,不欲食者,以有宿食故也。傷食、惡食。凡噤口利亦必因宿食之故。當宜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下利瘥後,至其年、月、日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白話文:
大承氣湯(一)
生病兩三天後,脈象微弱,沒有太陽病或柴胡湯的症狀,但感到煩躁不安,心窩部位發硬,這是邪熱進入體內的表現。到了第四、五天(又隔兩天),雖然還能進食,但僅需少量服用小承氣湯,稍微調和胃氣即可,不必使用完整藥方,這是另一種用藥方法。這樣讓病情暫時緩和,到了第六天(再隔一天),若症狀仍未消除,可給予一升大承氣湯,同樣不需全方。古人用藥即使症狀明確,仍會先以輕劑小量嘗試,如此謹慎小心。
若連續六七天未排便且小便量少,即使沒有食慾,大便起初乾硬後面稀軟,表示糞便尚未完全硬化,小便不暢代表水分代謝異常,大便仍濕潤。此時若用瀉藥會導致腹瀉,必須等小便通暢、大便完全變硬才能攻下,以小便情況判斷是否適合瀉下——此為另一準則。適用大承氣湯。
傷寒六七天後,出現視物模糊、眼神渙散等陽氣亢盛徵兆。沒有表證或裡證,代表邪氣已深結體內。若兼大便困難、輕微發熱,屬於實證(邪氣結聚成實),應緊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凡屬陽明病(此處涵蓋陽明經各類症狀),若發熱且大量出汗,需緊急瀉下。重點在汗出過多,恐因內熱熾盛迫使陽氣外脫而亡陽。適用大承氣湯。
發汗後病症未解,腹部脹滿疼痛——「未解」必伴有陽明病症狀,加上腹滿劇痛,證實實邪存在。應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腹脹持續不減,即使稍緩仍明顯脹滿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以上條文列舉一兩個當瀉下的主症即可用攻下法,但仍須綜合其他症狀判斷才穩妥。
陽明與少陽兩經合併發病時,必定腹瀉。若脈象顯示陽明勝過少陽(陽明脈應洪緩,少陽脈應弦緊),稱為「順」;反之少陽脈勝則為「逆」。少陽屬木,陽明屬土,木剋土故脈象相剋為逆(參見《厥陰篇》提及「少陰負趺陽為順」之理,此處少陽同理但病機不同)。
脈象滑且數,代表宿食停滯。滑數脈反映陽明邪氣過盛,屬實證,故判斷有宿食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問:如何辨別宿食?答:寸口脈浮大,按壓反覺澀滯,尺脈微弱帶澀。宿食應見滑脈卻現澀象,因氣機壅塞不通,故知有宿食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發病兩三天,陽邪初入陰分。若口乾咽燥,需緊急瀉下(防腎陰耗竭)。適用大承氣湯。
少陰病患者排出純青色清水狀腹瀉(非寒邪,屬肝火犯腎),伴心窩劇痛、口乾,明確為熱邪。應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(兩條少陰病均強調口乾佐證熱邪。)
少陰病六七天後腹脹便秘,因滯留日久,當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腹瀉卻三部位脈象平穩且無外感症狀,按壓心窩硬滿(實邪有形)。應急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腹瀉伴遲脈夾滑象,屬內有實滯,腹瀉不止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腹瀉且厭食,因宿食未消(傷食則惡食,噤口痢亦多因宿食)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
腹瀉痊癒後,隔特定時間復發,因病根未除。當瀉下,用大承氣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