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四 (1)
卷四 (1)
1. 赤石脂禹餘糧湯(一)
《論》中有汗家重發汗,必恍惚心亂,小便已,陰疼,與禹餘糧丸。疑即此為丸。
白話文:
《傷寒論》中記載,如果已經出汗的人再次發汗,必然會出現意識模糊、心神不寧的症狀。小便排完後,小腹會疼痛。這時可以服用禹餘糧丸。懷疑這丸藥就是為此症狀所製。
赤石脂(碎),禹餘糧(碎,各一斤),上二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二石同煎,方中絕少。
白話文:
將赤石脂(研碎)和禹餘糧(研碎)各一斤,加入六升水煮沸,直到水剩下二升。過濾去除渣滓,分成三份溫熱服用。赤石脂和禹餘糧一起煎煮,在方劑中比較少見。
傷寒服湯藥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湯已,復以他藥下之,利不止,一誤再誤。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,理中者,理中焦也,此利在下焦,下藥太過,則大腸受傷。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。以澀治脫。複利不止者,當利其小便。分其清濁,則便自堅。
白話文:
服用中藥治療傷寒,但腹瀉不止,腹部有硬塊。服用了瀉心湯後好轉,但又服用了其他瀉下藥物,腹瀉仍未停止。醫生錯誤地給予了理中湯,病情反而加重。理中湯的作用是調理中焦,而腹瀉發生在下焦,下藥過量會損傷大腸。赤石脂禹餘糧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,使用澀藥來止瀉。如果腹瀉仍不止,應該利小便。分清小便的清濁,則腹瀉自然會停止。
2. 炙甘草湯(二)
又名復脈湯。
白話文:
另一個名稱是「復脈湯」
甘草(四兩,炙),生薑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生地黃(一斤),桂枝(三兩,去皮),麥門冬(半斤,去心),阿膠(二兩),麻仁(半斤),大棗(三十枚,擘),上九味,以清酒七升,水八升,先煮八味,取三升,去渣,納膠,烊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白話文:
用炙甘草(四兩)、生薑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生地黃(一斤)、桂枝(三兩,去皮)、麥門冬(半斤,去核)、阿膠(二兩)、麻仁(半斤)、大棗(三十枚,剖開)。
以上九味藥材,加入清酒七升、水八升,先將除了阿膠外的八味藥材熬煮,取三升湯汁,去掉藥渣,加入阿膠,融化後溫服一升湯藥,一天服三次。
傷寒脈結代,脈來緩而時一止復來,曰「結」;脈來動而中止,不能自還,因而復動,曰:「代」。幾動一息亦曰:「代」。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,陰陽不交之故。心動悸,心主脈,脈之止息,皆心氣不寧之故。炙甘草湯主之。此治傷寒邪盡之後,氣血兩虛之主方也。
《活人書》云:陰盛則結,陽盛則促。
白話文:
當傷寒病後出現脈搏結代的情況,即脈搏平時緩慢而偶爾會突然停頓一下再恢復,這種現象稱為『結』;如果脈搏跳動中突然中斷,且無法自行恢復,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再度跳動,這種情況稱為『代』。若脈搏每跳動幾次就停頓一次,也同樣稱為『代』。這些都表明了氣血雙雙虛弱,並且經絡運行不暢,陰陽無法正常交換。心臟跳動不規則,因為心臟主宰著脈搏,脈搏的中斷都是由於心臟的功能不穩定所導致。治療上可以使用『炙甘草湯』。這是用於治療傷寒病後,身體氣血兩虛的主要處方。
《活人書》中提到:陰氣過剩會導致脈搏結象,陽氣過剩會造成脈搏急促。」
3. 甘草乾薑湯(三)
甘草(四兩,炙),乾薑(二兩,炮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甘草(120 克,經過烘烤),乾薑(60 克,經過炮製)。將以上兩味藥材,放入三升水中煎煮,取出一升五合的藥汁,濾去渣滓,分次服用即可。
4. 芍藥甘草湯(四)
芍藥(四兩),甘草(四兩,炙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分溫再服。
白話文:
芍藥(120 公克),炙甘草(120 公克)
將這兩種藥材放入三升水中煮沸,取一升五合(約 450 毫升)的湯汁,去除藥渣,分次溫服。
傷寒脈浮、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以上俱似桂枝症。腳攣急,裡虛之象,只此一症,決非桂枝症矣。凡辨症,必於獨異處著眼。反與桂枝,欲攻其表,此誤也,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吐逆者,有陽越之象。作甘草乾薑湯與之,以復其陽,若厥愈、足溫者,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,其腳即伸,此湯乃純陰之劑,以復其陰也,陰陽兩和而腳伸矣。若胃氣不和,譫語者,留邪在中焦。
白話文:
傷寒患者脈象浮動,自發出汗,小便頻繁,心煩意亂,輕微惡寒,這些症狀都類似於桂枝症。但如果患者還有腳抽筋的症狀,這就表明內部虛弱,僅憑這一症狀,就不能確診為桂枝症。
診斷疾病時,必須著眼於獨特的症狀。對於這種情況,如果按照治療桂枝症的方法,攻擊表證,那是錯誤的。這樣治療後,患者可能會出現昏厥、咽喉發乾、煩躁不安、嘔吐等症狀,這些表現顯示出陽氣過盛。
這時應該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,以恢復患者的陽氣。如果昏厥好轉,腳部溫熱,再給予芍藥甘草湯,患者的腳就會伸展。芍藥甘草湯屬於純陰的藥劑,可以恢復患者的陰氣。陰陽平衡後,患者的腳就會伸展。
如果患者胃氣不調,說胡話,說明邪氣積聚在中焦。
少與調胃承氣湯。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。詳見四逆湯條下。
白話文:
年幼時可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汗出過多,又使用了燒針,則以四逆湯主治。詳情請參閱四逆湯條目。
問曰:證象陽旦,《活人書》云:桂枝湯加黃芩,曰陽旦。成無己云:即桂枝湯別名。按法治之而增劇,厥逆,咽中干,兩脛拘急而譫語,以上言按法用方,而病不應手,其故安在?師言:夜半手足當溫,兩腳當伸。後如師言。何以知此?答曰:寸口脈浮而大,浮則為風,大則為虛。
白話文:
有人詢問:「證候符合陽旦病,根據《活人書》記載,應使用桂枝湯加上黃芩,稱為陽旦。但是成無己認為,陽旦其實只是桂枝湯的別稱。可是,按照這個方法治療後,病情反而加重,出現了厥逆、咽喉乾燥、小腿抽筋、胡言亂語的症狀。這是為什麼呢?」
老師回答:「如果到了半夜,手腳應該溫暖,雙腿應該伸直。」後來病情果然如老師所說。
問道:「老師是如何知道這些症狀的?」
答道:「因為寸口脈浮而大。浮脈主風,大脈主虛。」
風則生微熱,虛則兩脛攣。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參其間,桂枝加附子湯。增桂令汗出,附子溫經,亡陽故也。厥逆兩脛拘急,即亡陽之兆。厥逆咽中干,煩躁,陽明內結。陽越在上。譫語煩亂,更飲甘草乾薑湯。通納陽氣。夜半陽氣還,兩足當熱,脛尚微拘急,重與芍藥甘草湯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發燒等症狀,虛寒體質的人會出現雙腿抽筋。這個病症類似於桂枝湯治癒的病症,因此可以在桂枝湯中加入附子補益,形成桂枝加附子湯。
增加桂枝的用量可以發汗,附子可以溫暖經絡,因為這是陽氣不足所致。如果出現四肢厥逆、雙腿抽筋、不能伸展的情況,則表示陽氣嚴重不足的徵兆。
如果出現四肢厥逆、咽喉乾燥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表示陽明經絡內有鬱熱,陽氣外越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的症狀,可以再服用甘草乾薑湯,通達納入陽氣。
到了半夜,陽氣恢復,兩足應該溫暖,腿部抽筋症狀可能仍然輕微,此時可以再服用芍藥甘草湯。
陽復而陰又虛,以此養陰氣。爾乃脛伸,以承氣湯,微溏則止其譫語,以滌陽明所結之餘邪。故知病可愈。病證象桂枝句以下:歷敘治效,以明用藥之次第當如此。蓋病證既多,斷無一方能治之理,必先分證而施方。而其先後之序又不可亂,其方有前後截然相反者,亦不得以錯雜為嫌。
白話文:
陽氣恢復,陰氣又虛弱,因此滋養陰氣。這樣小腿就能伸直了。用承氣湯,稍微拉肚子就能止住胡言亂語,以清除陽明經留下的餘邪。因此知道這個病可以治癒。
病證症狀從「桂枝」句以下:詳細敘述治療效果,以說明用藥的先後順序應該是這樣。因為病證很多,不可能有一帖藥就能治癒的道理,必須先分辨病症再用藥。而且先後順序不能亂,有的方劑前後截然相反,也不能認為亂用藥是有問題的。
隨機應變,神妙無方,而又規矩不亂。故天下無不可愈之疾。後人欲以一方治諸症,又無一味中病之藥,嗚呼!難哉。
白話文:
善於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的治療方法,手法巧妙多變,卻又不違背基本的規矩。因此,世界上沒有治不好的疾病。後世的人想要用一種方法治療所有的疾病,又沒有任何一種藥能完全對症下藥,唉!這真是太難了。
5. 茵陳蒿湯(五)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擘),大黃(二兩,去皮),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茵陳,減六升、茵陳為主藥。納二味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角汁狀,色正赤,一宿腹減,病從小便去也。先煮茵陳,則大黃從小便出,此秘法也。
白話文:
茵陳蒿(300克),梔子(14顆,剖開),大黃(100克,去皮),這三味藥材,用一斗水(5公斤),先熬煮茵陳,減少六升(3公斤),以茵陳為主藥。加入另外兩種藥材,熬煮至三升(1.5公斤),過濾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小便應該暢通,尿液像皁角汁的顏色,呈現鮮紅色,一夜過後腹脹減少,疾病會隨著小便排出。先熬煮茵陳,這樣大黃就能從小便排出,這是祕訣。
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者,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引水漿飲者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茵陳主熱結黃疸。
白話文:
陽明病,發燒出汗的,這是熱氣太旺,不會變成黃疸。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不出汗,熱氣集中在頸部,小便不利,需要喝很多水,這是因為熱氣鬱積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變黃,宜用茵陳蒿湯治療。《本草》:茵陳主要治療熱結黃疸。
傷寒七、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滿者,陽明瘀熱。茵陳湯主之。
白話文:
傷寒七、八天,身體發黃像橘子一樣,小便不順,腹部微脹,說明陽明經絡有瘀熱。用茵陳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