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附子湯(三)

附子(二枚,炮去皮、破八片),茯苓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,芍藥(三兩),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少陰病,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寒邪已微。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。但背惡寒,則寒邪聚於一處,故用灸法。

白話文:

使用附子(兩枚,要去皮並切成八片)、茯苓(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白朮(四兩)、芍藥(三兩)。將這五種藥材一起用水八升來煎煮,最後煮剩三升藥汁,然後去掉藥渣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如果是少陰病,患病一到兩天,如果口中感覺溫和,表示寒邪已經減弱。如果病人感到背部怕冷,應該使用灸法治療。因為只感到背部怕冷,顯示寒邪集中在某一部位,所以適合使用灸法來驅散寒邪。

按:白虎加人參湯,亦有背微惡寒之症,乃彼用寒涼,此用溫熱,何也?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,而其相反處,全在口中和,與口燥渴之迥別。故欲知里症之寒熱,全在渴不渴辨之,此傷寒之要訣也。附子湯主之。此乃病已向愈,正氣虛,而余寒尚存之證也。
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此亦虛寒餘症。

白話文:

白虎湯加入人蔘,也會出現背部微寒的症狀。這是因爲前者使用寒涼藥,而後者使用溫熱藥。這是爲什麼呢?因爲惡寒有微甚的區別,其相反的地方完全在於口中是否乾燥,與口渴不同。所以,想要知道里症是寒症還是熱症,完全在於是否口渴來辨別,這是傷寒病的要訣。附子湯主治這種症狀。這是因爲病症已經逐漸好轉,正氣虛弱,但餘寒仍然存在的症狀。

2. 甘草附子湯(四)

甘草(二兩,炙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,去皮),附子(二枚,炮去皮,破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得微汗則解。即服桂枝。《論》中所云:風濕發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治風濕者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風濕俱去也,能食汗出,復煩者,尚有餘邪鬱而未盡。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服六、七合為始。此言初服之始。

白話文:

使用炙過的甘草二兩,白朮二兩,去掉皮的桂枝四兩,以及去了皮並且炮製過、再切開的附子二枚。將這四種藥材用六升水煎煮,煮到只剩下三升的藥汁後,將藥渣濾掉。每次溫熱服用一升,一天內分三次服用。如果初次服用後能微微出汗,就可以解除了病狀。之後繼續服用桂枝。

根據《論》中的說法:對於風濕病,如果發汗過多,只能去除風氣,濕氣還會留在身體裡,因此病不會完全好轉。治療風濕時應當讓病人微微出汗,這樣風氣和濕氣都能被去除。如果病人在能夠進食並且出汗後還感到煩躁,這表示體內還殘留著一些未清除的邪氣。初次服用時,如果覺得一升太多,可以先從六、七合開始服用。這裡提到的是初次服用的情況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此段形容風濕之狀,病情略備。

白話文:

風濕互相搏擊,導致骨節疼痛難忍,掣痛劇烈,無法屈伸,接近疼痛處會更加嚴重,出汗、氣短,小便不順,怕風不想脫衣服,或身體輕微水腫,此時應使用甘草附子湯治療。這段文字描述了風濕的症狀,病況相當全面。

3. 桂枝附子湯(五)

桂枝(四兩,去皮),附子(三枚,炮去皮切八片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按:此即桂枝,去芍藥加附子湯,但彼桂枝用三兩,附子用一枚,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。此桂枝加一兩,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,一方而治病迥殊,方名亦異,彼編入桂枝類,此編入理中湯類,細思之各當其理,分兩之不可忽如此,義亦精矣。後人何得以古方,輕於加減也。

白話文:

桂枝(120克,去皮)、附子(3枚,炮製去皮,切成8片)、甘草(60克,炙過)、生薑(90克,切片)、大棗(12枚,破開)

將以上五種藥材放入6碗水中煮沸,煮到剩2碗,過濾渣滓,溫熱後分3次服下。

備注: 這道藥方是桂枝湯,去掉了芍藥,加入了附子。之前的桂枝湯用桂枝90克,附子1枚,用來治療下痢後脈搏緊促、胸悶的症狀。而這個桂枝湯加了30克桂枝、2枚附子,用來治療風濕性疼痛、脈搏浮弱的症狀。同一種藥方,治療的疾病卻截然不同,藥方名稱也不一樣。桂枝湯收錄在桂枝類,這個藥方收錄在理中湯類。細想之下,各個藥方的分類都很合理,不能輕易改變藥方的用量,這也是中醫的精妙之處。後世的人為什麼可以輕易改變古方,隨意加減藥材呢?

4.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(六)

白朮(四兩),甘草(二兩),附子(三枚,炮去皮,破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,初一服,其人身如痹,半日許,復服之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此以附子、術並走皮內,逐水氣,附術併力,則逐水之功愈大。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當加桂四兩。

白話文:

白朮四兩,甘草二兩,附子三枚(炮製去皮,破開),生薑三兩(切片),大棗十二枚(掰開)。將以上五味藥材用六升水煮,取兩升煎液,去掉渣滓,分成溫熱的三次服用。第一次服用後,患者的身體會像得了痺病一樣,過半日再服第二次。三次服用完畢,患者會出現頭暈目眩的症狀,但不必擔心。這是因為附子和白朮一起作用,浸透皮下,驅除水氣。附子和白朮共同發力,驅除水氣的效果會更加顯著。如果症狀還沒有消除,可以再加四兩桂枝。

此即前桂枝附子湯。此本一方二法,以大便硬,小便自利,去桂也。以大便不硬,小便不利,當加桂,觀此條知桂枝能通小便,故五苓散用之。附子三枚恐多也,虛弱家及產婦,宜減服之。附子能劫陰氣。

白話文:

這指前面的桂枝附子湯。桂枝附子湯的基本原則有兩種方法,如果大便硬、小便自己通暢,就不用桂枝。如果大便不硬、小便不通暢,就應該加桂枝。通過這個條目可以知道桂枝能夠通小便,所以五苓散中會使用它。附子三枚恐怕太多了,體虛的人和產婦應該減量服用。附子會損傷陰氣。

傷寒八、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濕則身重。不嘔不渴,濕而兼寒。脈浮虛而澀者,內外之陽俱虛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白朮生腸胃之津液。

白話文:

傷寒到了八、九天,風濕交加,身體疼痛煩悶,無法自行轉身側臥。濕氣較重時,身體沉重。不嘔吐也不口渴,是濕氣兼寒的症狀。脈象浮而無力,又伴有澀滯感,說明內外陽氣均虛。使用桂枝附子湯治療。如果患者大便乾結,小便通利,則去掉桂枝,加入白朮,使用加白朮湯治療。白朮能生發腸胃津液。

5.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(七)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白朮,甘草(各二兩,炙),上四味、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茯苓(240 克),桂枝(180 克,去皮),白朮,甘草(各 120 克,炒過),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六升水煮,煮到剩下三升,去掉藥渣,分為三份,溫熱服用。
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。即真武症之輕者,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。

白話文:

如果在傷寒病後發生嘔吐或腹瀉,導致上腹部脹悶不適,氣往上衝進胸腔,起身時頭暈目眩,脈搏沉細而有力,發汗後會引動經絡,全身感到顫抖,可以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來治療。這是陽虛而致腎水不固的證候,也就是真武證的較輕型,因此治療方法也類似真武湯。

6. 芍藥甘草附子湯(八)

芍藥,甘草(各三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芍藥、甘草(各 150 克,炙烤過)、附子(一個,火烤去除外皮切成八片),將以上三種藥材放入 2500 毫升水中,煎煮至剩 750 毫升,濾去渣滓,分三次溫熱服用。

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甘草附子加芍藥,即有和陰之意,亦邪之甚輕者。

白話文:

如果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出現畏寒的現象,這是因為體虛所致,可以使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。

芍藥甘草附子湯含有甘草、附子以及芍藥,既能調和陰陽,也適用於病情較輕的患者。

7. 桂枝人參湯(九)

桂枝(四兩,別切),甘草(四兩,炙),白朮,人參,乾薑(各三兩),上五味。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納桂,更煮取三升,桂獨後煮,欲其於治里症藥中,越出於表,以散其邪也。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
白話文:

桂枝(160 克,切好)、甘草(160 克,烤過)、白術、人參、乾薑(各 120 克),以上五味藥材。用水 9 升,先將前四種藥材煮 5 升,再放入桂枝,再煮成 3 升。桂枝單獨後煮,目的是讓它在治癒內在症狀的藥物中,滲透到體表,以散發邪氣。濾去渣滓,溫服 0.4 升,每天兩次,晚上一次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;而數下之,下之太早又多。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邪陷入里。心下痞硬,邪在上焦,猶屬半表。表宜桂枝。里宜餘四味。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此必數下之後,而現虛症,故雖協熱而仍用溫補。

白話文:

得了太陽病的人,身體外表的症狀還沒有完全消除,就多次拉肚子,拉得太多又太早。導致腹中熱氣和瀉下,瀉下不止,邪氣深入到體內。心口以下的部位堅硬堵塞,邪氣在胸膈以上,仍然屬於半表半里的情況。表證宜用桂枝湯,裏證宜用其他四種藥物(即人參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)。如果病情不解,就用桂枝人參湯治療。出現這種情況,一定是因為多次拉肚子之後,體內虛弱,所以雖然同時有熱證和瀉證,仍舊使用溫補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