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承氣湯類·六
2. 大承氣湯(一)
劉河間於此方加甘草二錢,名三一承氣湯。
大黃(四兩,酒洗),厚朴(半斤,炙去皮),枳實(五枚,炙),芒硝(三合),上四味,以水一斗,先煮厚朴、枳實,取五升,去渣,納大黃,更煮取二升,去渣,納芒硝,更上微火一兩沸,分溫再服,得下余勿服。
傷寒若吐若下後,不解,壞症。不大便五、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時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,如見鬼狀,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床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以上皆陽明危症,因吐下之後,竭其中氣,津液已耗,孤陽獨存,胃中乾燥,或有燥屎,故現此等惡症。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
弦則陰氣尚存,且能剋制胃實。澀則氣血已枯矣。然弦者尚有可生之理,未必盡生,澀者斷無不死者也。微者但發熱,潮熱。譫語者。惡症皆無。大承氣湯主之,若一服利,則止後服。中病即止。
陽明病,譫語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客熱不能消穀。胃中必有燥屎五、六枚也,若能食者,但硬耳。能食非真欲食,不過粥飲猶可入口耳。不能食,則穀氣全不可近,腸胃實極故也。宜大承氣湯下之。硬即可下。
按:燥屎當在腸中,今云「胃中」,何也?蓋邪氣結成糟粕,未下,則在胃中,欲下則在腸中。已結者,即謂之燥屎,言胃則腸已該矣。
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陽明本自汗出,然亦有不汗出者,此指明汗出之為風,則知汗出乃表邪尚存,不汗出者,為火邪內結也。須下者,過經乃可下之。此下之之時。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輕於譫語。以表虛里實故也,下早則引表邪入里,故表虛而裡實。
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雖已誤下,然見譫語等症,則更下之,亦不因誤下而遂不復下也。
二陽並病,同起者為合病,一經未罷,一經又病者,為並病。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以上皆陽明現症。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煩,此乃下之未盡;故有此實煩。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,胃中燥屎,必別有現症。腹微滿,初頭硬,後必溏,不可攻之。僅微滿則無燥屎,故不可攻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
病人煩熱,汗出則解,又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,脈實者宜下之;脈浮虛者,宜發汗。下之與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詳解前桂枝湯下。
大下後,六、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所以然者?本有宿食故也。惟有宿食,故雖大下,而燥屎終未盡。宜大承氣湯。
病人不大便五、六日,繞臍痛,正在燥屎之位。煩躁,發作有時者,此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,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也。喘冒不臥,燥屎現症,宜大便有難無易。所以乍易者,以小便不利之故,燥屎不以易便而去也。宜大承氣湯。以上三條,皆證陽明有燥屎之法。
白話文:
大承氣湯(一)
劉河間在此方中加入甘草兩錢,稱為三一承氣湯。
大黃(四兩,用酒洗淨),厚朴(半斤,炙烤去皮),枳實(五枚,炙烤),芒硝(三合),以上四味藥材,用一斗水,先煮厚朴、枳實,煎煮至五升,去渣,再放入大黃,繼續煎煮至二升,去渣,加入芒硝,用微火再煮沸一、兩下,分次溫服,瀉下後就停止服用,不要再喝了。
若患傷寒,經過嘔吐或瀉下後,症狀仍未解除,病情惡化,便秘五、六天,甚至十多天,每天午后發熱,不畏寒,說話胡言亂語,像看見鬼一樣,病情嚴重者,會認不得人,摸衣摸床,坐立不安,輕微喘息,直視前方,以上都是陽明危重症狀。這是因為嘔吐瀉下之後,耗盡了體內的元氣,津液也已耗竭,只剩下孤陽獨存,胃中乾燥,或者有乾結的糞便,所以出現這些惡症。脈象弦急者可以活,脈象澀滯者則會死。
脈象弦急表示陰氣尚存,還能克制胃實;脈象澀滯則表示氣血已經枯竭。然而,脈象弦急者雖然還有生存的可能,但未必都能活;脈象澀滯者則絕對沒有活的機會。病情輕微者,僅僅發熱,潮熱,說胡話,這些惡症都不明顯。大承氣湯可以治療,如果服藥後一次通便,就停止後續服用,病好了就停藥。
陽明病,神志不清,有潮熱,卻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外來的熱邪不能消化食物,胃中一定有五、六枚乾燥的糞便;如果還能吃東西,只是食物消化不良而已。能吃東西並不是真正想吃,只是稀粥之類還能入口而已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那是因為穀氣完全不能接近,腸胃積實到了極點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。糞便乾燥就可以服用。
註:乾燥的糞便應該在腸子裡,為何說在胃裡?因為邪氣凝結成糟粕,尚未排出,則停留在胃中;將要排出時,則在腸中。已經凝結的,就叫做乾燥的糞便,說在胃中,腸中也包括在內了。
出汗並神志不清,是因為胃中有乾燥的糞便,這是風邪;陽明病本來就可能出汗,但也有不出汗的,這裡指的是出汗是風邪尚存,不出汗的是火邪內結。需要瀉下時,要等到經脈暢通後才可以瀉下。這是瀉下的時機。瀉下過早,說話一定會胡言亂語,比神志不清更輕,因為表虛裡實的緣故,瀉下過早會把表邪引到裡邊,所以表虛而裡實。
瀉下後病情就會好轉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即使已經錯誤地瀉下,但是出現神志不清等症狀,就應該再次瀉下,也不要因為已經錯誤瀉下而不再瀉下。
二陽同病,同時發病的叫做合病,一個經脈的病症未好,另一個經脈又生病了,叫做並病。太陽病症痊癒後,只是發潮熱,手足發熱出汗,大便秘結且神志不清,以上都是陽明病的症狀。瀉下後就會好轉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陽明病瀉下後,心中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瀉下不徹底,所以還有這種實證的煩躁。胃中有乾燥糞便可以攻下,胃中乾燥糞便一定有其他症狀。腹部微微脹滿,開始時堅硬,後來一定會軟便,不能攻下。僅僅微微脹滿則沒有乾燥糞便,所以不能攻下。如果有乾燥糞便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病人煩熱,出汗後症狀就減輕,像瘧疾一樣,每天午后發熱,屬於陽明病,脈象實數的應該瀉下;脈象浮虛的,應該發汗。瀉下用大承氣湯,發汗用桂枝湯。詳細解說在前面的桂枝湯條目下。
大瀉後,六、七天沒有大便,煩躁不安,腹部脹滿疼痛,這是因為有乾燥糞便。為什麼這樣呢?是因為本來就有宿食的緣故。只有有宿食,所以即使大瀉,乾燥的糞便也沒有完全排出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病人五、六天沒有大便,繞臍疼痛,正好是乾燥糞便所在的位置。煩躁,發作有時間規律,這是因為有乾燥糞便,所以才導致便秘。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時而困難,時而通暢,時而微熱,喘息不能躺臥,這是因為有乾燥糞便。喘息不能躺臥,是乾燥糞便的症狀,大便應該困難而不是通暢。之所以時而通暢,是因為小便不利,乾燥的糞便因此不會因為大便通暢而排出。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以上三條,都是陽明病有乾燥糞便的證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