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附子湯(三)

附子(二枚,炮去皮、破八片),茯苓(三兩),人參(二兩),白朮(四兩),芍藥(三兩),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少陰病,得之一、二日,口中和,寒邪已微。其背惡寒者,當灸之。但背惡寒,則寒邪聚於一處,故用灸法。

按:白虎加人參湯,亦有背微惡寒之症,乃彼用寒涼,此用溫熱,何也?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,而其相反處,全在口中和,與口燥渴之迥別。故欲知里症之寒熱,全在渴不渴辨之,此傷寒之要訣也。附子湯主之。此乃病已向愈,正氣虛,而余寒尚存之證也。

少陰病,身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,附子湯主之。此亦虛寒餘症。

2. 甘草附子湯(四)

甘草(二兩,炙),白朮(二兩),桂枝(四兩,去皮),附子(二枚,炮去皮,破),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,初服得微汗則解。即服桂枝。《論》中所云:風濕發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在,是故不愈也。治風濕者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出汗者,風濕俱去也,能食汗出,復煩者,尚有餘邪鬱而未盡。服五合,恐一升多者,服六、七合為始。

此言初服之始。

風濕相搏,骨節疼煩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者,甘草附子湯主之。此段形容風濕之狀,病情略備。

3. 桂枝附子湯(五)

桂枝(四兩,去皮),附子(三枚,炮去皮切八片),甘草(二兩,炙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按:此即桂枝,去芍藥加附子湯,但彼桂枝用三兩,附子用一枚,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。此桂枝加一兩,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,一方而治病迥殊,方名亦異,彼編入桂枝類,此編入理中湯類,細思之各當其理,分兩之不可忽如此,義亦精矣。後人何得以古方,輕於加減也。

4.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(六)

白朮(四兩),甘草(二兩),附子(三枚,炮去皮,破),生薑(三兩,切),大棗(十二枚,擘),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渣,分溫三服,初一服,其人身如痹,半日許,復服之,三服都盡,其人如冒狀,勿怪,此以附子、術並走皮內,逐水氣,附術併力,則逐水之功愈大。未得除,故使之耳,法當加桂四兩。

此即前桂枝附子湯。此本一方二法,以大便硬,小便自利,去桂也。以大便不硬,小便不利,當加桂,觀此條知桂枝能通小便,故五苓散用之。附子三枚恐多也,虛弱家及產婦,宜減服之。附子能劫陰氣。

傷寒八、九日,風濕相搏,身體疼煩,不能自轉側,濕則身重。不嘔不渴,濕而兼寒。脈浮虛而澀者,內外之陽俱虛。桂枝附子湯主之。若其人大便硬,小便自利者,去桂加白朮湯主之。白朮生腸胃之津液。

5.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(七)

茯苓(四兩),桂枝(三兩,去皮),白朮甘草(各二兩,炙),上四味、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渣,分溫三服。

傷寒若吐、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。即真武症之輕者,故其法亦仿真武之意。

6. 芍藥甘草附子湯(八)

芍藥,甘草(各三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渣,分溫三服。

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甘草附子加芍藥,即有和陰之意,亦邪之甚輕者。

7. 桂枝人參湯(九)

桂枝(四兩,別切),甘草(四兩,炙),白朮人參乾薑(各三兩),上五味。以水九升,先煮四味,取五升,納桂,更煮取三升,桂獨後煮,欲其於治里症藥中,越出於表,以散其邪也。去渣,溫服一升,日再夜一服。

太陽病,外證未除;而數下之,下之太早又多。遂協熱而利,利下不止,邪陷入里。心下痞硬,邪在上焦,猶屬半表。表宜桂枝。里宜餘四味。不解者,桂枝人參湯主之。此必數下之後,而現虛症,故雖協熱而仍用溫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