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當歸四逆湯(十)

治利極神。

當歸,桂枝,芍藥,細辛(各三兩),甘草,通草(各二兩),大棗(二十五枚),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極度虛弱的神經衰竭。

藥方用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各三兩,甘草、通草各二兩,大棗二十五枚,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2.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(十一)

當歸(三兩),甘草,通草(各二兩),芍藥,桂枝,細辛(各三兩),大棗(二十五枚),吳茱萸(二升),生薑(半斤),上九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和煮,取五升,去渣,分溫五服。

手足厥寒,脈細欲絕者,當歸四逆湯主之。此四逆乃太陽傳經之邪,而表症猶未罷,因陽氣已虛,故用桂枝湯加當歸和血;細辛溫散,以和表裡之陽也。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。內有久寒,指平素言。必從問而得之,或另有現症,乃為可據。吳茱萸溫中散寒,其性更烈。

按:前四逆諸法,皆主於溫,此二方則溫中兼通陽和陰之法。下利脈大者,虛也。凡症虛而脈反大者,皆元氣不固也。以其強下之故也。惟求所以致虛之故。設脈浮革,辨脈法篇云: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,減則為寒;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因而腸鳴者,腸鳴亦氣不通和之故。屬當歸四逆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組成和用法:用當歸三兩、甘草二兩、通草二兩、芍藥三兩、桂枝三兩、細辛三兩、大棗二十五枚、吳茱萸二升、生薑半斤,加水六升、酒六升一起煮,煮到剩下五升,過濾掉藥渣,分五次溫熱服用。

這個方子適用於手腳冰冷、脈搏細弱幾乎停止跳動的病人,這是因為當歸四逆湯可以治療這種太陽經脈受寒邪侵犯的症狀。但如果表面的症狀還沒完全消失,而且陽氣已經虛弱,就要用桂枝湯加當歸來補血,再用細辛溫散寒邪,以調和表裡陽氣。如果病人平時就有體內寒邪久積的問題,就更適合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。所謂「內有久寒」,指的是病人平時就有的體質,必須詢問病人才知道,或是有其他現有的症狀可以佐證。吳茱萸溫中散寒的功效比其他藥更強。

之前的四逆方都著重溫暖,而這兩個方子除了溫暖中焦,還兼顧調和陰陽。如果病人腹瀉而且脈搏有力,這是虛症,凡是症狀虛弱但脈搏卻有力,都是元氣不足的表現,因為身體過度虛弱導致的腹瀉。因此要找出導致虛弱的原因。如果脈搏浮大而有力,就像脈診篇中所說的:脈弦而大,弦脈代表氣血虧虛,大脈代表脈象虛浮,虛弱和寒冷互相影響,這就是所謂的革脈。如果病人伴隨腸鳴,也是因為氣機不通暢的緣故,這也屬於當歸四逆湯的治療範圍。

3. 理中湯類·十一

熟讀在胸,救人無算。與時醫所論陰陽,迥不相同。

白話文:

熟記理中湯的運用方法,就能救治無數病人。我的理論和當時醫家的陰陽觀點,大相徑庭。

4. 理中丸(一)

折三劑,每味三錢。

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,乾薑(各三兩),上四味,搗篩為末,蜜和為丸,如雞子黃許大。以沸湯數合,和一丸研碎,溫服之,日三、四服,夜二服。腹中未熱,益至三、四丸,然不及湯。理中丸與湯本屬一方。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,用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急則用湯。若臍上築者,腎氣動也,去朮加桂四兩;即欲作奔豚,桂枝加桂之法。吐多者,去朮加生薑三兩;有乾薑而復加生薑,知乾薑不治嘔也。下多者,還用術;術能止利。悸者,加茯苓二兩;悸為心下有水,故用茯苓。渴欲飲水者,加朮,足前成四兩半;消飲生津。腹中痛者,加人參,足前成四兩半;此痛因氣不足之故。

《別錄》云:人參治心腹鼓痛。寒者,加乾薑,足前成四兩半;腹滿者去朮,加附子一枚,此腹滿乃陽氣不充之故。服湯後,如食頃,飲熱粥一升許,微自溫,勿揭衣被。桂枝湯之飲熱粥,欲其助藥力以外散;此飲熱粥,欲其助藥力以內溫。

霍亂頭痛發熱,身疼痛,《論》中又云:嘔吐而利,名曰霍亂。又云:頭痛則身疼,惡寒吐利,名曰霍亂。合觀之,則霍亂之症始備,蓋亦傷寒之類。後人以暑月之吐利當之,而亦用理中,更造為大順散者,皆無稽之論也。熱多欲飲水者,五苓散主之;此熱勝寒之霍亂。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湯主之。此寒勝熱之霍亂。

按:霍亂之症,皆由寒熱之氣不和,陰陽拒格,上下不通,水火不濟之所致。五苓所以分其清濁;理中所以壯其陽氣,皆中焦之治法也。

大病瘥後,喜唾,胃液不藏,兼有寒飲,久不了了,胃上有寒,當以丸藥理之,當緩治之。宜理中丸。

白話文:

理中丸(一)

將藥材分成三劑,每味藥三錢。人參、炙甘草、白朮、乾薑各三兩,將以上四味藥材搗碎過篩,再用蜂蜜調和成丸藥,大小如雞蛋黃。服用時,用幾合沸水,將一丸藥研碎,溫服,每日服用三次或四次,晚上服用兩次。如果服藥後腹部仍未感到溫暖,可以再服用三到四丸,但不要加水。理中丸和理中湯同屬一個方劑。理中湯的製作方法是:將四味藥材依比例切好,用八升水煮到三升,去渣後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
情況危急時,應使用理中湯。如果患者肚臍上方脹滿,是腎氣虛動的症狀,應去掉白朮,加入四兩桂枝;如果患者將要出現奔豚病(一種腹痛症狀),則應在桂枝湯中再加桂枝。如果患者嘔吐得厲害,應去掉白朮,加入三兩生薑;因為乾薑已經存在,再加生薑是因為乾薑不能治療嘔吐。如果患者腹瀉厲害,則應繼續使用白朮,因為白朮能止瀉。如果患者心悸,則應加入二兩茯苓;因為心悸是因為心下有水液,所以用茯苓。如果患者口渴想喝水,則應加入白朮,總量達到四兩半,以消水腫生津液。如果患者腹部疼痛,則應加入人參,總量達到四兩半;這是因為疼痛是因氣虛引起的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人參可以治療心腹脹痛。如果患者畏寒,則應加入乾薑,總量達到四兩半;如果患者腹部脹滿,則應去掉白朮,加入附子一枚,這是因為腹部脹滿是陽氣不足引起的。服藥後,約莫一頓飯的時間後,喝一升左右的熱粥,讓身體微微溫暖,不要掀開衣被。桂枝湯服用熱粥是為了幫助藥力外散;而理中丸服用熱粥是為了幫助藥力內溫。

霍亂頭痛發熱,渾身疼痛,《傷寒雜病論》中記載:嘔吐腹瀉,稱為霍亂。又記載:頭痛則全身疼痛,惡寒嘔吐腹瀉,稱為霍亂。綜合來看,霍亂的症狀就齊全了,它也是傷寒的一種。後人認為夏季的嘔吐腹瀉也可用理中丸治療,並創造了大順散,這些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。如果患者發熱想喝水,則應使用五苓散;這是熱勝於寒的霍亂。如果患者畏寒不想喝水,則應使用理中湯;這是寒勝於熱的霍亂。

總之,霍亂的症狀都是由於寒熱之氣不調,陰陽失衡,上下不通,水火不濟造成的。五苓散用來分清濁;理中丸用來壯陽氣,都是針對中焦的治療方法。

大病痊癒後,容易吐唾液,胃液不能儲存,並且伴有寒飲,長期不好,胃部有寒,應該用丸藥治療,應該緩慢治療。理中丸適用於此症。

5. 真武湯(二)

茯苓,芍藥,生薑(切,各三兩),白朮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去皮,破八片),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;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;此即下利清穀之類,故去芍藥加乾薑;若熱利,則芍藥又為要藥也,須審之。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為半斤。

太陽病,發汗,汗出不解,太陽病乃桂枝症也,其發汗當取微似汗,則衛氣泄而不傷營。若發汗太過,動其營血,大汗雖出而衛邪反內伏,所以病仍不解,觀前桂枝湯條下服法,可推而知也。其人仍發熱,表邪仍在。心下悸,下焦腎水因心液不足,隨陽而上犯。頭眩身瞤動,振振欲擗地者,陽氣泄則虛浮無依著;真武湯主之。此方鉦伏腎水,挽回陽氣。

少陰病,二、三日不已,至四、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以上濕邪之症。此為有水氣,水亦濕也。其人或咳、或小便利、或下利、或嘔者,此四症或有或無,方中加減法俱詳。真武湯主之。此方因發汗不合法,上焦之津液乾枯,腎水上救,以此鉦腎氣,治逆水,不專為汗多亡陽而設,治亡陽之方、諸四逆湯,乃正法也。

白話文:

真武湯(二)

茯苓、芍藥、生薑(切碎,各三兩)、白朮(二兩)、附子(一個,炮製去皮,切成八片),以上五味藥材,用八升水煎煮,濃縮至三升,過濾去藥渣,溫服七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病人咳嗽,加五味子半升、細辛、乾薑各一兩;如果小便不利,去掉茯苓;如果下痢,去掉芍藥,加乾薑二兩;這是因為下痢屬於清穀(腸道排空)的類型,所以要去掉芍藥,增加乾薑;但如果是熱性的下痢,芍藥又是重要藥物,需要仔細判斷。如果病人嘔吐,去掉附子,增加生薑的用量,直到半斤。

太陽病患者,服用發汗藥後,雖然汗出,但病症沒有好轉,這其實是桂枝證候,發汗治療應該只達到微微出汗的程度,這樣才能使衛氣外泄而不傷及營氣。如果發汗過度,就會傷及營血,雖然大量出汗,但外邪卻反而內伏,所以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可以參考前面桂枝湯的服用方法,以此類推。如果病人仍然發熱,表示表邪仍在。出現心悸、下焦(小腹)腎水因心液不足而上逆犯肺的情況,頭暈目眩,身體顫抖想抓地,這是因為陽氣外泄,導致虛浮無依;此時真武湯可以治療。此方能固攝腎水,挽回陽氣。

少陰病,持續二、三日未愈,到四、五日,出現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、自發下痢等症狀,這是由於體內有寒濕邪氣侵襲的表現。因為有水氣,水氣就是濕氣。病人可能伴隨咳嗽、小便不利、下痢、嘔吐等症狀,這四種症狀可能同時出現,也可能只出現其中一種,方劑中加減藥物的詳細方法已詳述。真武湯可以治療此病。此方是用於治療因發汗不當,導致上焦津液耗損,需要從腎水上濟,以此來溫補腎氣,治療逆水(水液代謝失調),並不是專門針對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衰而設的,治療陽氣虛衰的藥方,諸如四逆湯,才是正治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