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)

1. 梔子乾薑湯(四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乾薑(二兩),上二味,以水三升半,煮取一升半,去渣,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

傷寒,醫以丸藥大下之,下未必誤,以丸藥大下則誤矣。身熱不去,外有微邪。微煩者,下後而煩,即虛煩也。梔子乾薑湯主之,下後故用乾薑。

白話文:

梔子乾薑湯(四)

將十四枚梔子掰開,用二兩乾薑,這兩種藥材,加水三升半,煮成一升半,過濾掉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如果服藥後嘔吐,就停止服用剩下的藥。

傷寒病人,如果醫生用丸藥大量瀉下,未必就是錯誤的治療,但如果因為大量使用丸藥瀉下而導致病情加重,那就是錯誤的。如果病人持續發熱,體表又有輕微的邪氣,略感煩躁不安,在瀉下之後更煩躁,這就是虛煩。此時,梔子乾薑湯可以治療,因為瀉下之後服用乾薑。

2. 梔子厚朴枳實湯(五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厚朴(四兩,姜灸),枳實(四枚,水浸去稂炒)煮服法同前。

傷寒,下後心煩,即微煩。腹滿,臥起不安者,煩而加之腹滿,則臥起俱不寧矣。厚朴枳實,以治腹滿也。梔子厚朴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梔子十四枚掰開,厚朴四兩用薑汁炙烤,枳實四枚用水浸泡去除雜質後炒制。煎服方法同前。

傷寒病人在大便通暢後,仍然心煩意亂,或略微煩躁不安,腹部脹滿,躺著坐著都不舒服。煩躁加上腹脹,更是躺著坐著都難受。用厚朴和枳實來治療腹脹,梔子厚朴湯是主要的方劑。

3. 梔子檗皮湯(六)

梔子(十五枚,擘),甘草(一兩,炙),黃柏(二兩),上三味,以水四升,煮取升半,去渣,分溫再服。

傷寒身黃髮熱者,梔子柏皮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柏皮散臟腑結熱黃疸。

白話文:

梔子十五枚掰開,甘草一兩炙烤,黃柏二兩,以上三味藥材,用四升水煎煮至一升半,過濾掉藥渣,分次溫服。

傷寒導致皮膚發黃、發熱的症狀,梔子柏皮湯可以治療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柏皮可以散去臟腑鬱結的熱氣和黃疸。

4. 枳實梔子豉湯(七)

枳實(三枚,炙),梔子(十四枚,擘),豉(一升,綿裹),上三味,以清漿水七升,空煮。又一煮法,漿水即淘米之泔水,久貯味酸為佳。取四升,納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下豉,更煮五、六沸,去渣,分溫再服,覆令微似汗。此不取吐而取汗。

大病瘥後勞復者,勞復乃病後之餘症,不在吐法,故取微汗。枳實梔子豉湯主之。勞復因病後氣虛,邪氣又結於上焦,其症不一,故不著其病形,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,後人以峻補之劑治勞復,則病變百出矣。若有宿食者,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、六枚。此指勞復之有宿食者,治食復之法,亦在其中矣。

可吐篇云: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。

按:梔子湯加減七方,既不註定何經,亦不專治何誤,總由汗吐下之後,正氣已虛,尚有痰涎滯氣,凝結上焦,非汗下之所能除。《經》所云:「在上者因而越之。」則不動經氣而正不重傷,此為最便,乃不易之法也。古方梔子皆生用,故入口即吐。後人作湯以梔子炒黑,不復作吐,全失用梔子之意,然服之於虛煩症,亦有驗,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。終當從古法生用為妙。

白話文:

枳實梔子豉湯(七)

將炙過的枳實三枚、掰開的梔子十四枚、用棉布包好的黃豆一升,加七升清水煎煮。另一種煎煮方法是用存放已久、略帶酸味的淘米水四升,放入枳實、梔子,煎煮至二升,再加入黃豆,煮沸五、六次,過濾渣滓,分次溫服,直到微微出汗。此方不用於催吐,而是引發微汗。

大病痊癒後勞累復發者,這種勞復是病後遺症,不在催吐的範圍,所以採用微微出汗的方法治療。枳實梔子豉湯就能主治。勞復是因為病後氣虛,邪氣又聚集在上焦,症狀不一,所以方子不拘泥於具體病症,只要能散去上焦的邪氣就夠了。後人用峻猛的補益藥物治療勞復,反而會導致各種病變。如果患者還有宿食,可以再加入大小如棋子的大黃五、六枚。這指的是勞復伴有宿食的情況,治療食積導致的復發,也包含在這個方子裡。

《可吐篇》說:宿食停留在上腹部,應該催吐。

說明:梔子湯加減的七個方子,並沒有規定屬於哪個經絡,也沒有專門治療哪種病誤,總體來說,是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之後,正氣已經虛弱,但還有痰涎和滯氣凝結在上焦,這些不是汗法和下法所能去除的。《內經》說:「在上者,因而越之。」也就是說,不擾動經絡之氣,正氣就不會受損,這是最方便、最不容易出錯的方法。古方中的梔子都是生用,所以服下即會催吐。後人煎煮時將梔子炒黑,就不再催吐了,完全失去了梔子原有的作用,但用於治療虛煩症,也有一定的療效,可能是因為它有清肺除煩的功效。最終還是應該採用古法,生用梔子為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