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靈胎

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)

1. 卷二

2. 梔子湯類·五

3. 梔子豉湯(一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香豉(四合,綿裹),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,得二升半,納豉,煮取升半,去渣,分為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者,止後服。此劑分兩最小,凡治上焦之藥皆然。

發汗吐下後,諸法俱用,未必皆誤,而正氣已傷矣。虛煩不得眠,虛為正氣虛,煩為邪氣擾。發汗吐下,實邪雖去,而其餘邪,因正氣不充,留於上焦,故陽氣擾動而不得眠也。若劇者,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反復顛倒,身不得寧也;心中懊憹,心不得安也。梔子豉湯吐之。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,吐之而痰涎結氣,無不出矣。

按:汗、吐、下之後,而邪未盡,則不在經而在肺胃之間,為有形之物,故必吐而出之,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。摩寫病狀,何等詳切,凡醫者之於病人,必事事體貼,如若身受之,而後用藥無誤。

發汗若下之,而煩熱胸中窒者,煩熱且窒,較前虛煩等象為稍實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傷寒五、六日,大下之後,誤治。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者,未欲解也。外內之邪,俱未解,結痛更甚於窒矣。梔子豉湯主之。按:胸中窒,結痛,何以下用小陷胸?蓋小陷胸症,乃心下痛,胸中在心之上,故不得用陷胸。何以不用瀉心諸法?蓋瀉心症乃心下痞,痞為無形,痛為有象,故不得用瀉心。古人治病,非但內外不失釐毫,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。
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胸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身重,以上皆陽明本症,非因誤治而得者。若發汗則躁,心憒憒反譫語,汗多陽虛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、煩躁不得眠,即前以火逼汗,亡陽驚狂之意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以前因用三法,未必合度,故病不解,各有現症如此。舌上苔者,此句乃要訣,舌上有白苔,則胸中有物,而可用吐法。

否則,邪尚未結,恐無物可吐也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表邪未盡。手足溫,不結胸,無實邪。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痰涎停結。但頭汗出,陽邪在上,欲泄不泄。梔子豉湯主之。

下利後,更煩,按之心上濡者,濡者,濕滯之象,非窒非痛也。為虛煩也,宜梔子豉湯。

白話文:

梔子豉湯(一)

方劑組成:梔子十四枚(掰開),香豉四合(用棉布包起來)。 將以上兩味藥材,用四升水煎煮,先煮梔子,至煎成二升半時,加入香豉,再煎至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服用,溫溫的服用第一劑,如果吐了,就不要服用第二劑。此劑量是藥方中最小的用量,凡是治療上焦的藥方都應如此。

發汗、吐瀉之後,雖然各種治療方法都可能使用,未必都會錯誤,但正氣已經受損了。虛煩失眠,虛是指正氣虛弱,煩是指邪氣擾亂。發汗、吐瀉雖然能去除實邪,但餘邪因為正氣不足,停留在上焦,所以陽氣擾動而導致失眠。如果病情嚴重,就會反复輾轉反側,心中煩悶懊惱,身體不得安寧;心中煩悶,心裏也難以安穩。此時用梔子豉湯催吐,這是發汗、瀉下療法所不能去除的,透過催吐,痰涎和鬱結之氣都能排出。

汗、吐、瀉之後,邪氣未盡,則邪氣不在經脈而在肺胃之間,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有形之物,所以必須用催吐的方法把它排出體外。病人反复輾轉反側,心中煩悶懊惱,這些病症描寫得多么細緻啊!所有醫生都應該體貼病人,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,這樣用藥才不會出錯。

發汗或瀉下後,胸中煩熱憋悶,這種煩熱憋悶,比之前的虛煩等症狀稍微偏實一些。這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傷寒五、六天,大瀉之後,誤治,發熱不退,心中絞痛,這表示病情尚未痊癒。體內外邪氣都沒去除乾淨,絞痛比憋悶更嚴重。這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胸中憋悶與絞痛,為何不用小陷胸湯?因為小陷胸湯症是心下痛,胸在心的上方,所以不能用小陷胸湯。為何不用瀉心湯等藥方?因為瀉心湯症是心下痞,痞是無形的,痛是有形的,所以不能用瀉心湯。古人治病,不僅內外毫釐不差,上下也分寸不逾。
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胸悶喘息,發熱汗出,不惡寒,反而惡熱,身體沉重,以上都是陽明病的本症,不是因為誤治引起的。如果發汗,則會躁動不安,神志恍惚,甚至胡言亂語,汗出太多導致陽氣虛弱。如果再用燒針療法,一定會心驚膽戰,煩躁不安,睡不著覺,這是因為之前用火逼汗,耗損了陽氣,導致驚狂。如果瀉下,則胃中空虛,客邪氣上逆衝擊膈肌,心中煩悶懊惱,之前使用三種療法(發汗、吐、下),可能方法不對,所以病情沒有好轉,各種症狀都這樣出現。舌苔是關鍵,舌苔上有白苔,表示胸中有痰飲,可以用催吐的方法。否則,邪氣尚未凝聚,恐怕沒有東西可以吐出來。這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陽明病,瀉下後,體表仍有熱,表邪未盡。手足溫暖,沒有胸痛,沒有實邪。心中煩悶懊惱,飢餓卻不能進食,痰涎停滯。只是頭上出汗,陽邪在上,想排泄卻排泄不出來。這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
瀉下後,更加煩躁,按壓心上感覺濕潤,濕潤是濕邪停滯的表現,不是憋悶也不是疼痛。這是虛煩,宜用梔子豉湯。

4. 梔子甘草豉湯(二)

梔子湯原方,加甘草二兩(炙),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甘草,取二升半;內豉,煮取升半,分二服,溫進一服,得吐便止。

白話文:

梔子湯的原方,加入炙甘草二兩。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甘草,煎煮至二升半;再放入豉,煎煮至一升半,分二次服用,溫溫的服用第一劑,如果嘔吐和腹瀉停止了就不用再服了。

5. 梔子生薑豉湯(三)

梔子湯原方加生薑五兩。先煮梔子、生薑,余俱如前法。得吐者,止後服。

凡用梔子湯,病人舊微溏者,不可與服之。此服梔子湯之戒。

按:梔子清越上焦之火,與腸胃亦無大害,微溏者,即不可服,未知何義?想因大腸之氣滑脫者,肺氣不宜更淺也。

若少氣者,梔子甘草豉湯主之。甘草能補中氣。若嘔者,梔子生薑豉湯主之。此二條言凡遇當用梔子湯之病、見此二症,則加此二味也。

按:無物為嘔,有物為吐。欲止其嘔,反令其吐。吐之而嘔反止,真匪夷所思也。

白話文:

梔子生薑豉湯(三)

原本的梔子湯方劑,加入五兩生薑。先將梔子和生薑煮沸,其餘藥材按照之前的做法處理。如果服藥後會嘔吐,等嘔吐停止後再服用。

所有使用梔子湯的病人,如果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症狀,都不能服用。這是服用梔子湯的禁忌。

分析:梔子可以清熱解表,治療上焦的熱症,對腸胃也沒有太大的傷害,但是即使是輕微腹瀉的人也不能服用,原因不明。我猜想可能是因為大腸氣虛滑脫的人,肺氣也不宜再受損傷。

如果病人氣虛,就要用梔子甘草豉湯;甘草可以補益中氣。如果病人嘔吐,就要用梔子生薑豉湯。這兩點說明,遇到需要使用梔子湯的疾病,如果出現這兩種症狀,就要添加這兩種藥材。

分析:沒有東西嘔吐叫嘔,有東西吐出來叫吐。想要止住嘔吐,反而先讓它吐出來。吐出來之後,嘔吐反而停止了,這真是匪夷所思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