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四逆加人參湯(二)
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。煎服法同。
惡寒脈微而複利,利止亡血也。按:亡陰即為亡血,不必真脫血也。成無己注引《金匱玉函》曰:水竭則無血。謂:利止則津液內竭。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加參以生津液。
白話文:
四逆加人參湯(二)
原本的四逆湯方劑,再加入人參一兩。煎煮服用方法與四逆湯相同。
如果病人畏寒、脈搏微弱,而且腹瀉不止,腹瀉停止後就可能出現失血的症狀。 所謂的「亡陰」,也就是「亡血」,並不一定是真的大量出血。成無己在註解中引用《金匱玉函要略》的說法:「水竭則無血」,意思是腹瀉不止導致體液耗竭。四逆加人參湯就是用來治療這種情況的,加入人參主要是為了滋生津液。
2. 通脈四逆湯(三)
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三兩,強人四兩),附子(大者一枚,生用去皮破八片),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渣,分溫再服,其脈即出者愈。
面色赤者,加蔥九莖;腹中痛者,去蔥加芍藥二兩;嘔者,加生薑二兩;咽痛者,去芍藥加桔梗一兩;利止脈不出者,去桔梗加人參二兩。補益津液。病皆與方相應者,乃服之。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寒逼陽於外。手足厥逆,外症。脈微欲絕,內症,身反不惡寒,寒邪已入里。其人面色赤,陽越。或腹痛;或乾嘔;或咽痛;陽升。或利止、脈不出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其脈即出者愈。諸症或陽或陰,乃閉塞不通之故,用辛溫通陽之品以治之。其兼症不同,詳加減法。
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汗出而厥,陽有立亡之象。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通脈四逆湯(三)
炙甘草兩錢,乾薑三錢(體質強壯者用四錢),去皮生附子(選用大個的,切成八片),以上三味藥材,加水三碗,煎煮成一碗二杯的藥汁,過濾掉藥渣,分次溫服。脈搏恢復跳動者即可痊癒。
臉色發紅的,加九根蔥;腹部疼痛的,去掉蔥,加兩錢芍藥;嘔吐的,加兩錢生薑;咽喉疼痛的,去掉芍藥,加一錢桔梗;拉肚子停止,脈搏仍不跳動的,去掉桔梗,加兩錢人參。此方能補充津液。疾病都與處方相符的,才能服用。
少陰病,拉稀,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,內寒外熱,寒邪逼迫陽氣於體表。手腳厥冷,是外在症狀;脈搏微弱,幾乎消失,這是內在症狀;身體反而不覺得惡寒,說明寒邪已經入侵內部。病人臉色發紅,是陽氣外越;或腹痛;或乾嘔;或咽喉痛,都是陽氣上升的表現;或拉肚子停止、脈搏不跳動,這些情況都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脈搏恢復跳動者即可痊癒。各種症狀或屬陽或屬陰,都是經脈閉塞不通造成的,所以用辛溫通陽的藥物來治療。不同的併發症,要詳細參考加減藥方的辦法。
拉稀,排出清稀的穀物樣大便,內寒外熱,出汗後出現厥冷,出汗後出現厥冷,這是陽氣將要衰竭的徵兆,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
3.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(四)
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半合。煎如前法,煎成納豬膽汁,溫服,其脈即出。豬膽汁苦滑之極,引藥直達下焦。
吐已下斷,利止也。汗出而厥,四肢拘急不解,脈微欲絕者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。
白話文:
通脈四逆湯的原方加半合豬膽汁。煎藥方法和以前一樣,煎好後加入豬膽汁,溫溫的服用,脈搏就會恢復跳動。豬膽汁苦味極濃,而且很滑,能引導藥物直達下焦(指小腹以下的部位)。
嘔吐已經停止,腹瀉也止住了。但是仍然出汗、四肢冰冷抽搐、僵硬不適,脈搏微弱,幾乎要斷氣的人,可以用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來治療。
4. 乾薑附子湯(五)
乾薑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用去皮切八片),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頓服。下之後,復發汗,先竭其陰,後竭其陽。晝日煩躁不得眠,夜而安靜,陽虛有二症,有喜陽者;有畏陽者。大抵陰亦虛者畏陽;陰不虛者喜陽。此因下後陰亦虛,故反畏陽也。不嘔不渴,無表證,脈沉微,身無大熱者,此邪已退,而陽氣衰弱,故止用姜附回陽。
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白話文:
乾薑一兩,附子一個(生用,去皮切成八片),以上兩種藥材,用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掉藥渣,一次服用。服用後,再次發汗,先耗盡陰氣,再耗盡陽氣。白天煩躁睡不著,晚上卻很安靜,這是陽虛的兩種症狀,有的病人喜歡陽光,有的病人怕陽光。一般來說,陰氣也虛的人怕陽光;陰氣不虛的人喜歡陽光。這次因為服藥後陰氣也虛了,所以反而怕陽光。如果不嘔吐、不口渴、沒有外感症狀、脈搏沉微、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表示邪氣已經退去,但陽氣衰弱,所以只用乾薑附子湯來回陽。乾薑附子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5. 白通湯(六)
乾薑附子湯原方加蔥白四莖。煎服法照前。
少陰病,下利,白通湯主之。此專治少陰之利,用蔥白所以通少陰之陽氣。
白話文:
白通湯(六)
乾薑附子湯的原方,再加上四根蔥白。煎煮服用方法跟之前一樣。
少陰症,腹瀉,用白通湯治療。這是專門治療少陰症引起的腹瀉,加入蔥白是用來疏通少陰經的陽氣。
6. 白通加豬膽汁湯(七)
白通湯原方加人尿五合,豬膽汁一合。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渣,納膽汁,人尿,和令相得,分溫再服,若無膽汁亦可。
少陰病,下利脈微者,與白通湯,利不止,厥逆無脈,乾嘔煩者,無脈厥逆,嘔而且煩,則上下俱不通。陰陽相格,故加豬膽、人尿,引陽藥達於至陰而通之。《內經》所云:「反佐以取之」是也。白通加豬膽汁湯主之。服湯脈暴出者死,微續者生。暴出乃藥力所迫,藥力盡則氣乃絕。微續乃正氣自復,故可生也。
少陰篇云:少陰病,下利不止,惡寒而踡臥,手足溫者可治。則又當以手足之溫,驗其陽之有無也。
前云,其脈即出者愈。此云:暴出者死。益暴出與即出不同。暴出,一時出盡,即出,言服藥後,少頃即徐徐微續也,須善會之。
白話文:
白通加豬膽汁湯(七)
原本的白通湯方劑,加入五合的人尿和一合的豬膽汁。將這三味藥材,用三升水煮成一升,去除藥渣後,加入豬膽汁和人尿,充分混合均勻,分次溫服。如果沒有豬膽汁也可以不加。
治療少陰病,患者下痢、脈象微弱的情況,服用白通湯後,腹瀉不止,出現厥逆(肢體厥冷)、無脈、乾嘔煩躁等症狀,甚至無脈、厥逆、嘔吐且煩躁,表示上下皆不通暢。這是陰陽氣機相阻礙的表現,因此加入豬膽汁和人尿,引導溫陽的藥力到達最陰寒的部位,使其通暢。《內經》中所說的「反佐以取之」就是這個道理。白通加豬膽汁湯可以治療此症。服用此湯後,脈象突然有力地跳動則會死亡,脈象微弱但持續跳動則能活命。脈象突然有力跳動是藥力強迫所致,藥力耗盡後,氣息就會斷絕;脈象微弱但持續跳動,是正氣自行恢復的表現,所以能活下來。
《傷寒論·少陰病篇》記載:少陰病,腹瀉不止,畏寒蜷臥,手腳溫暖的,是可以治療的。因此,也可以通過手腳溫暖與否,來判斷陽氣的有無。
前面提到,脈象立即跳動則痊癒。這裡說脈象突然有力跳動則死亡。兩者「暴出」和「即出」有所不同。「暴出」是指脈象一下子全部跳出來,「即出」是指服藥後,不久脈象便緩慢而微弱地恢復跳動。需仔細理解這其中的差異。
7. 茯苓四逆湯(八)
茯苓(四兩一本作六兩),人參(一兩),附子(一枚,生用破八片),甘草(二兩,炙),乾薑(一兩半),上五味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渣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發汗,若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,此陽氣不攝而煩,所謂陰煩也。然亦必參以他症,方不誤認為梔子湯症。茯苓四逆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茯苓治逆氣煩滿。
白話文:
茯苓四逆湯(八)
茯苓用量加倍為十二兩,人參一兩,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生用,甘草二兩炙烤後使用,乾薑一兩半。以上五味藥材,加五升水煎煮至三升,過濾掉藥渣,溫服七合,一日三次。
如果服用後出汗或腹瀉,但病情仍未好轉,且感到煩躁不安,這是因為陽氣不能收斂而導致的煩躁,屬於陰虛火旺的煩躁。但必須參考其他症狀,才能避免誤認為是梔子湯的適用症狀。此時,茯苓四逆湯是主要的治療藥方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茯苓可以治療逆氣導致的胸悶煩滿。
8. 四逆散(九)
甘草(炙),枳實(破,水漬,炙乾),柴胡,芍藥
上四味,各十分,搗篩,白飲和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利;悸者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坼;泄利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取三升,去渣,以散三方寸匕,納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《別錄》:薤白,主溫中散結。
少陰病,四逆,其人或咳;或悸;或小便不利;或腹中痛;或泄利下重者。此乃少陰傳經之熱邪,並無脈微惡寒等陰症。即下利一端,並非清穀,而反下重,故不得用溫熱。四逆散主之,疏邪通氣。同名四逆,與前諸法迥殊。諸兼症皆在加減中。
白話文:
四逆散(九)
將甘草(炙)、枳實(破開、水浸、炙乾)、柴胡、芍藥,四種藥材各取十分,磨碎過篩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一寸匕(約3克)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患者咳嗽,則再加入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;如果患者下痢(拉肚子),也加入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;如果患者心悸,則再加入桂枝五分;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則再加入茯苓五分;如果患者腹部疼痛,則再加入炮製至裂開的一枚附子;如果患者拉肚子且下墜感明顯,則先用五升水煮薤白,煮至三升,去渣,取三方寸匕(約9克)藥粉加入湯中,再煮至一升半,分次溫服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薤白可以溫暖中焦、散結消腫。
少陰病,四肢厥逆,患者可能伴隨咳嗽、心悸、小便不利、腹部疼痛或拉肚子且下墜等症狀。這是少陰經傳經過程中熱邪引起的,並沒有脈象微弱、畏寒等陰虛的症狀。即使出現下痢,也不是因為食物消化不良,反而伴隨下墜感,所以不能使用溫熱的藥物。本方四逆散可以疏散邪氣,通調氣機。雖然名稱相同,但與之前的四逆湯等治療方法完全不同。其他併發症則需根據情況加減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