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論類方》~ 卷一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6)

1. 柴胡加芒硝湯(六)

柴胡湯原方,加芒硝,分兩各不同。

柴胡(二兩十六銖),黃芩,甘草(炙),人參,生薑(切,各一兩),半夏(二十銖),大棗(四枚,擘),芒硝(二兩),上八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渣,納芒硝,更煮微沸,分溫再服,不解更作。不解,不大便也。

此藥劑之最輕者,以今秤計之,約二兩,分二服,則一服,止一兩耳。

按:大柴胡湯,加大黃、枳實,乃合用小承氣也;此加芒硝,乃合用調胃承氣也。皆少陽陽明同治之方。

傷寒十三日不解,胸脅滿而嘔,日晡所發潮熱,已而微利,此本柴胡證,下之而不得利,今反利者,知醫以丸藥下之,此非其治也。潮熱者實也,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,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。《本草》:芒硝治六腑積聚。因其利而復下之,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,潮熱而利,則邪不停結,故較之大柴胡症,用藥稍輕。

白話文:

柴胡加芒硝湯(六)

此方為柴胡湯原方,再加入芒硝,但各成分的劑量有所不同。

配方:柴胡(二兩十六銖)、黃芩、炙甘草、人參、切片生薑(各一兩)、半夏(二十銖)、擘開的大棗(四枚)、芒硝(二兩)。以上八味藥,以四升水煎煮至剩二升,過濾藥渣後,加入芒硝,再稍微煮沸即可。藥液分兩次溫服,若症狀未緩解可再服用。所謂「不解」,指的是大便不通暢。

此方劑量極輕,換算成現代的秤重,大約二兩,分兩次服用,每次僅服一兩。

註解:大柴胡湯加入大黃、枳實,相當於結合了小承氣湯的用法;而此方加入芒硝,則是結合了調胃承氣湯的用法。這些都是同時調理少陽與陽明經的藥方。

若傷寒持續十三日未愈,出現胸脅脹滿、嘔吐、傍晚時分發潮熱,之後又輕微腹瀉,本應是柴胡湯的適應症,使用瀉下法後按理不應腹瀉,如今反而腹瀉,表示醫生誤用丸藥攻下,治療不當。潮熱代表實熱,應先服用小柴胡湯解表,之後再以柴胡加芒硝湯為主治。《本草》記載,芒硝能清除六腑積聚之邪。因腹瀉而再次使用瀉下法,正是「通因通用」的治療原則。由於患者潮熱且腹瀉,邪熱尚未完全凝結,因此相較於大柴胡湯證,此方所用藥物較為輕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