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二 (3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34)

1. 下血

血從小便出者,名尿血;從大便出者,名便血。總其名曰下血。但有陰經陽經之分,並無寒熱之異,同歸於熱而已。《傷寒論》雖有少陰厥陰下血之條,皆是陽熱傳入陰經之症,經雖屬陰,症則陽症。陶氏一以為協熱,是矣;一以為陰寒,誤也。

此因雨濕之年,濕淫用事,濕毒外襲皮毛,內侵血分,令人身發寒熱,大便下血,腹反不痛,且用蒼獨敗毒散辛溫散表,忌用寒涼抑遏,此宗《內經》濕淫所勝,治以辛溫之法,非陰寒而溫之也。陶氏以其用辛溫,故誤認陰寒而名之,不思《內經》云歲火太過,民病血溢血泄。

少陰火氣內發,血溢血泄,夫血得熱則妄行,故無論外感諸血,以熱主治,即內傷。亦有心移熱於小腸而尿血,用導赤各半湯者。小腸本經自熱而病,用火府丹加木通、滑石者。肺移熱於大腸為便血,用涼膈散者。大腸本經自熱而病,用當歸大黃湯加梔、連、芍藥者。膀胱下焦熱結而尿血,用木通車前湯加知、柏、梔、連者。

肝經血室伏火,而施泄下血,用知柏四物湯合龍膽瀉肝湯者。未可以陰寒言之也。

太陽病,以火薰之不得汗,其人必躁,到經不解,必圊血,名為火邪。

太陽病當汗解,因其人津竭血燥,不得作汗,醫以火劫汗傷陰故發躁。下圊血,當清火邪。

太陽病,下之,其脈促,不結胸者,為欲愈。脈沉滑者,協熱下利,脈浮滑者,必下血。

太陽病誤下,怕成結胸,其脈浮促,表邪尚未內陷,未成結胸,故為欲愈。若脈沉滑,則邪遺大腸,而為協熱下利。若脈浮滑者,則血熱流溢,必大便下血。

淋家不可發汗,發汗則便血。

淋家即熱結膀胱,小便頻數。不清利膀胱,反發其汗,必小便出血。
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者,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,濈然汗出則愈。此條詳註熱入血室。

少陰病,八九日,一身手足盡熱者,以熱在膀胱,必便血也。

此少陰熱邪,外傳太陽,則一身盡熱,熱結膀胱,必小便下血。

當歸大黃湯

當歸,大黃,生地,甘草

此方本治燥火下血,家秘以此治吐血嗽血,大便乾結。良以涼血則不上升,且大黃與當歸同用,其血當歸經矣。

黃芩芍藥湯,見衄血。

肝家有火,則施泄不藏。脾受火乘,則土崩而不裹。今以白芍與芩連同用,則肝脾之火皆清,而藏裹之令皆得矣。

蒼朮敗毒散

熟蒼朮,羌活,獨活,柴胡,前胡,防風,荊芥,枳殼,廣皮,甘草

寒濕傷於太陽,內傳陽明,有濕毒下血之症。以毛竅所入之邪,必要仍從毛竅而出,故不用血藥,而以此方散寒濕。若誤用寒涼,毒邪伏而不散。

桃核承氣湯,即桃仁承氣湯。

寒濕傷表,用敗毒散。裡熱下血,以此方清裡熱,下淤血。一表一里,兩大法也。

白話文:

【下血】

從小便出血稱為「尿血」,從大便出血稱為「便血」,兩者統稱「下血」。雖然有陰經、陽經之分,但無寒熱之別,皆屬於熱症。《傷寒論》中雖提到少陰、厥陰經的下血症狀,但均是陽熱傳入陰經所致,經脈雖屬陰,病症卻為陽症。陶氏認為部分情況是「協熱」所引起(此觀點正確),但另一部分誤解為「陰寒」所致。

此症多因濕氣過重的年份,濕毒侵襲體表,深入血分,導致寒熱交替、大便下血但腹部不痛。治療宜用「蒼獨敗毒散」辛溫發散表邪,切忌寒涼藥物壓抑病勢。此為遵循《內經》「濕氣偏盛,以辛溫治療」之法,並非針對陰寒而用溫藥。陶氏因見使用辛溫藥,誤以為是陰寒之症,而忽略《內經》所言「火氣過盛,易致出血」。

少陰火氣內發或外感熱邪,皆可致血熱妄行。例如:

  • 心火移熱至小腸導致尿血,用「導赤各半湯」。
  • 小腸本身熱盛,用「火府丹」加木通、滑石。
  • 肺熱移於大腸致便血,用「涼膈散」。
  • 大腸熱盛,用「當歸大黃湯」加梔子、黃連、芍藥。
  • 膀胱熱結尿血,用「木通車前湯」加知母、黃柏、梔子、黃連。
  • 肝經血室伏火而下血,用「知柏四物湯」合「龍膽瀉肝湯」。
    不可誤認為陰寒之症。

太陽病相關出血

  1. 用火薰法逼汗未果,反致躁動並便血(火邪致病),治宜清火。
  2. 誤下後脈浮促未結胸者將自癒;脈沈滑為「協熱下利」,脈浮滑則預示便血。
  3. 淋症患者誤發汗,恐致尿血。

陽明病熱入血室:下血且譫語、頭汗出,針刺期門瀉實熱,汗出即癒。

少陰病熱傳膀胱:八九日後全身發熱,小便出血。

方劑

  • 當歸大黃湯:當歸、大黃、生地、甘草。主治燥火下血,兼治吐血、咳血、便結。大黃配當歸可引血歸經。
  • 黃芩芍藥湯:清肝脾之火,助藏血功能(詳見「衄血」篇)。
  • 蒼朮敗毒散:蒼朮、羌活、獨活等,散寒濕治表邪,忌用寒涼。
  • 桃核承氣湯:清裡熱、化瘀血,與敗毒散分治表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