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二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3)

1. 頭眩

傷寒頭眩,言睡在床褥,亦覺頭眩眼花,非言坐起而覺也。夫外感風寒之症,坐起時,皆頭眩也。方書頭眩,皆以陽虛立論,愚以為久病後、汗下吐後,方可言陽虛。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,則風寒邪熱,痰火積飲,皆能眩暈。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,頭搖。脈浮弦而急者,羌活神術湯,加防風、天麻,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。

又云寒熱嘔而口苦,頭眩,脈弦數,小柴胡湯,加川芎、天麻,此治少陽頭眩也。余今酌定初起暴病,有表症而頭眩,無汗脈浮者,發散表邪為主,在太陽用羌活湯,在陽明用乾葛防風湯,在少陽用柴胡湯。以上惡寒者,多加羌活,有風者,多加防風;有火者,加酒炒黃芩連。

若表症已解,里有結熱,又宜清裡熱,如桔梗湯、涼膈散。大凡眩暈之症,一見嘔吐,即為痰飲食滯,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。里有積熱者,加山梔、黃連,最忌凝滯補劑。惟汗吐下及久病後見頭眩者,當用溫中扶元,如建中湯、真武湯、苓桂白朮甘草湯。若氣虛者,四君子湯加天麻;氣虛有火,加梔連;虛而有痰者,六君子湯,血虛者,四物湯加天麻;血虛而有火者,加山梔、黃連;若陰火上衝,知柏四物湯。
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太陽病,誤用麻黃以發汗,是以頭眩身瞤動,一派陽虛之症,故用真武湯。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言若吐若下後,久病胃虛,不能運化,虛邪搏飲上衝,故頭眩。脈沉緊,非汗脈,強發汗則振振身動,故用苓朮甘桂湯,助中州化水飲。

傷寒吐下後,發汗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
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後,因此症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似火似實,又見眩冒經脈動惕之虛候,攻補兩難,故曰久則成痿。
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五六日,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
此條詳註項強。

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陽明病,脈遲,胃寒也,飽則微煩頭眩。胃寒不能消水,谷停留腸胃,則小便難。而作谷疽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何以知其然者?以脈遲。

陽明病,但頭眩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,不痛。

陽明病,不惡寒,又能食,胃熱也。咳主於肺,胃熱上衝,則肺熱而咳,咽喉痛。設不咳,則肺無火咽亦不痛。

白話文:

頭暈

傷寒導致的頭暈,是指即使躺在床上也感覺頭暈眼花,並非因坐起而引發。一般外感風寒的症狀,患者在坐起時都會感到頭暈。醫書中常將頭暈歸因於陽虛,但我認為只有在久病或經歷過發汗、瀉下、催吐等治療後,才可能出現陽虛型頭暈。若患者是突然發病,且未經上述治療,則風寒邪熱、痰火積飲等亦可能引發眩暈。

吳氏的醫書提到,太陽經中風導致的頭暈、頭部搖晃,脈象浮弦而急促者,可用羌活神術湯加防風、天麻,此方適用於太陽經與陽明經外感風寒的症狀。

另有一種情況是寒熱交替、嘔吐且口苦、頭暈,脈象弦數,此時可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天麻,此方主治少陽經的頭暈。

對於初發的突發病症,若伴隨表證及頭暈,且無汗、脈浮者,應以發散表邪為主:

  • 太陽經:羌活湯
  • 陽明經:乾葛防風湯
  • 少陽經:柴胡湯
    若惡寒症狀明顯,可多加羌活;有風邪則加防風;若有熱象,可加酒炒黃芩、黃連。

若表證已解,但體內仍有熱結,則需清裡熱,可用桔梗湯、涼膈散。
一般來說,頭暈伴隨嘔吐時,多屬痰濕或食積,應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。若體內有積熱,可加山梔、黃連,此時最忌用滋補藥。

唯獨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久病後出現頭暈者,才適合用溫中扶元的方劑,如建中湯、真武湯、苓桂白朮甘草湯:

  • 氣虛:四君子湯加天麻
  • 氣虛有熱:加梔子、黃連
  • 氣虛兼痰濕:六君子湯
  • 血虛:四物湯加天麻
  • 血虛有熱:加山梔、黃連
  • 陰火上衝:知柏四物湯

太陽病若發汗後仍發熱,並有心悸、頭暈、肢體顫動甚至站立不穩者,宜用真武湯。此類因誤用麻黃發汗而導致陽虛的症狀,同樣適用真武湯。

太陽病若經催吐或瀉下後,出現心下脹滿、氣上衝胸、坐起時頭暈、脈沈緊,此時若再發汗,反會擾動經脈,導致肢體震顫,應改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此因胃虛無法運化水濕,虛邪挾飲上衝所致,故需健脾利水。

若在催吐、瀉下後又發汗,導致虛煩、脈微弱,數日後出現心下硬滿、脅下疼痛、氣衝咽喉、頭暈昏沈、筋脈抽動者,長期不癒可能會演變成「痿證」。此症狀因虛實夾雜,難以用單純的補或瀉法治療,故預後不佳。

若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受邪,出現頭頸僵痛、頭暈、偶有心下硬滿如結胸者,宜針刺大椎、肺俞、肝俞,不可發汗,否則可能引發譫語,五六日後若仍譫語不止,則需針刺期門穴。

陽明病若脈遲、食慾差,勉強進食會微煩頭暈,且小便困難,可能發展為「谷疸」。即使使用瀉下法,腹脹仍不減,因脈遲屬胃寒所致。

若陽明病患者僅頭暈而不惡寒,且能食卻伴隨咳嗽,通常會咽喉痛;若不咳嗽,則咽喉不痛。此因胃熱影響肺部,熱邪上衝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