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之楨

《傷寒大白》~ 卷二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23)

1. 頭眩

傷寒頭眩,言睡在床褥,亦覺頭眩眼花,非言坐起而覺也。夫外感風寒之症,坐起時,皆頭眩也。方書頭眩,皆以陽虛立論,愚以為久病後、汗下吐後,方可言陽虛。若暴病及未曾汗下吐者,則風寒邪熱,痰火積飲,皆能眩暈。吳氏書以太陽中風頭眩,頭搖。脈浮弦而急者,羌活神術湯,加防風、天麻,此治太陽陽明外感風寒也。

又云寒熱嘔而口苦,頭眩,脈弦數,小柴胡湯,加川芎、天麻,此治少陽頭眩也。余今酌定初起暴病,有表症而頭眩,無汗脈浮者,發散表邪為主,在太陽用羌活湯,在陽明用乾葛防風湯,在少陽用柴胡湯。以上惡寒者,多加羌活,有風者,多加防風;有火者,加酒炒黃芩連。

若表症已解,里有結熱,又宜清裡熱,如桔梗湯、涼膈散。大凡眩暈之症,一見嘔吐,即為痰飲食滯,急用保和平胃二陳湯。里有積熱者,加山梔、黃連,最忌凝滯補劑。惟汗吐下及久病後見頭眩者,當用溫中扶元,如建中湯、真武湯、苓桂白朮甘草湯。若氣虛者,四君子湯加天麻;氣虛有火,加梔連;虛而有痰者,六君子湯,血虛者,四物湯加天麻;血虛而有火者,加山梔、黃連;若陰火上衝,知柏四物湯。

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,心下悸,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

太陽病,誤用麻黃以發汗,是以頭眩身瞤動,一派陽虛之症,故用真武湯。傷寒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,發汗則動經,身為振振搖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

言若吐若下後,久病胃虛,不能運化,虛邪搏飲上衝,故頭眩。脈沉緊,非汗脈,強發汗則振振身動,故用苓朮甘桂湯,助中州化水飲。

傷寒吐下後,發汗虛煩,脈甚微,八九日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眩冒經脈動惕者,久而成痿。

此與上條同是吐下後,因此症心下痞硬,脅下痛,氣上衝咽喉,似火似實,又見眩冒經脈動惕之虛候,攻補兩難,故曰久則成痿。

太陽與少陽並病,頭項強痛,或眩冒,時如結胸,心下痞硬者,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、肝俞,慎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脈弦五六日,譫語不止,當刺期門。

此條詳註項強。

陽明病,脈遲,食難用飽,飽則微煩頭眩,必小便難,欲作谷疸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

陽明病,脈遲,胃寒也,飽則微煩頭眩。胃寒不能消水,谷停留腸胃,則小便難。而作谷疽。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何以知其然者?以脈遲。

陽明病,但頭眩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必咽痛。若不咳者,不痛。

陽明病,不惡寒,又能食,胃熱也。咳主於肺,胃熱上衝,則肺熱而咳,咽喉痛。設不咳,則肺無火咽亦不痛。

白話文:

頭眩

傷風感冒引起頭暈,即使躺臥在床上也感到頭暈眼花,並不是說只有坐起來才頭暈。一般外感風寒的疾病,坐起來都會頭暈。許多醫書都認為頭暈是陽虛造成的,但我認為只有久病之後、大量汗出或嘔吐之後才會出現陽虛。如果是突然發病,或者沒有汗出和嘔吐,那麼風寒邪氣、痰火、積聚的水飲等,都可能導致頭暈。吳氏醫書中提到太陽經中風導致頭暈,頭會搖晃,脈象浮、弦而急的,可以用羌活神術湯加防風、天麻來治療,這是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外感風寒的方劑。

又說,如果出現寒熱、嘔吐、口苦、頭暈,脈象弦數的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川芎、天麻來治療,這是治療少陽經頭暈的方劑。我現在總結一下,初次發病,有表證(感冒症狀)又頭暈,沒有汗出而脈象浮的,要以疏散表邪為主,太陽經用羌活湯,陽明經用乾葛防風湯,少陽經用柴胡湯。以上若惡寒者,多加羌活;如有風症,多加防風;如有火症,加酒炒黃芩連翹。

如果表證已經解除,但裡邊有積熱,則應該清裡熱,例如桔梗湯、涼膈散。總之,眩暈的症狀,一旦見到嘔吐,就是痰飲食物停滯,應該立刻服用保和丸、平胃散、二陳湯。如果有裡邊積熱,加山梔子、黃連,最忌諱使用凝滯的補益藥物。只有在大量汗出、嘔吐、下瀉之後,或者久病之後出現頭暈的,才應該溫中補元,例如理中湯、真武湯、苓桂白朮甘草湯。如果氣虛,用四君子湯加天麻;氣虛有火,加梔子、黃連;虛弱又有痰飲,用六君子湯;血虛,用四物湯加天麻;血虛又有火,加山梔子、黃連;如果陰虛火旺上衝,用知柏四物湯。

太陽病發汗後,汗出但病症沒有解除,病人仍然發熱、心悸、頭暈、身體顫抖、想抓地,用真武湯治療。

太陽病誤用麻黃發汗,導致頭暈、身體顫抖,這是典型的陽虛症狀,所以用真武湯。傷寒病嘔吐或下瀉後,心下痞滿,氣往上衝到胸部,起來就頭暈,脈象沉緊,發汗會加重病情,身體顫抖,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

嘔吐或下瀉後,久病胃虛,不能運化水谷,虛邪與水飲相搏擊而上衝,所以頭暈。脈象沉緊,不是汗出後的脈象,強行發汗則身體顫抖,所以用苓朮甘桂湯,幫助中焦運化水飲。

傷寒病嘔吐下瀉後,發汗導致虛煩,脈象很微弱,八九天後心下痞硬,脅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頭暈、經脈跳動,久而會導致痿證。

這與上一條類似,都是嘔吐下瀉後,因為心下痞硬,脅下疼痛,氣往上衝到咽喉,表現出裡實熱證,又出現頭暈、經脈跳動的虛證,攻補兩難,所以久而會導致痿證。

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患病,頭項強痛,或者頭暈,有時像結胸一樣,心下痞硬,應該針刺大椎穴(第一間隙)、肺俞、肝俞,一定要避免發汗,發汗則會神志不清,如果脈象弦數五六天,神志不清持續不愈,就應該針刺期門穴。

這條詳細記載了項強(頸項強直)的病症。

陽明經病,脈象遲緩,食慾不振,吃飽就稍微煩躁頭暈,必然小便不利,將要發展成谷疸(一種腹部腫脹的疾病)。即使瀉下,腹脹依然如故。這是因為脈象遲緩的緣故。

陽明經病,脈象遲緩,是胃寒,吃飽就稍微煩躁頭暈。胃寒不能消水穀,水穀停留在腸胃,所以小便不利,而發展成谷疽(一種腹部腫脹的疾病)。即使瀉下,腹脹依然如故。為什麼這樣判斷呢?因為脈象遲緩。

陽明經病,只有頭暈不惡寒,所以還能吃東西,並伴有咳嗽,病人必然咽喉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就不會疼痛。

陽明經病,不惡寒,還能吃東西,這是胃熱。咳嗽屬於肺,胃熱上衝,則肺熱而咳嗽,咽喉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則肺沒有熱,咽喉也不會疼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