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大白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熱入血室

上條一言結胸狀,一言如瘧狀,此條又言如見鬼狀,此互發熱入血室,病形不一。兩條言刺期門,一條言小柴胡湯主之,此條言無犯胃氣及上二焦,此總結上文熱入血室,惟刺期門、小柴胡湯二法。

小柴胡湯,見寒熱頭眩。

此方清血室之熱,家秘加當歸、芍藥,則引入血分。立齋以此湯加生地、丹皮,亦是此意。

柴芩四物湯

柴胡,黃芩,生地,當歸,白芍藥,牡丹皮

此即海藏四物湯,家秘加入柴胡、黃芩治血虛發熱,今用治熱入血室最效。

歸芍柴胡湯

歸身,白芍,柴胡,生地,丹皮,地骨皮,秦艽,黃芩,廣皮,甘草

此方涼血養血,家秘治血虛,夜發熱,熱入血室,陰虛骨蒸等症最效。

導赤各半湯

血藏於肝而生於心,故心火旺則血亦熱。此方清心火,生心血,家秘加柴胡、歸、芍,兼肝熱而治之矣。

白話文:

[熱入血室]
前文提到結胸的症狀,也提到類似瘧疾的症狀,而此條又描述如見鬼神的狀態,這些都是「熱入血室」的不同表現形式。其中兩條提到針刺期門穴的方法,一條提到以小柴胡湯為主治療,此條則強調不可傷及胃氣及上、中二焦,總結來說,治療熱入血室的方法主要是針刺期門及服用小柴胡湯兩種。

小柴胡湯(詳見寒熱頭眩條目)
此方清解血室之熱,家族秘方加入當歸、芍藥,可引藥入血分。《立齋醫案》在此方中加入生地、丹皮,也是同樣的用意。

柴芩四物湯
柴胡、黃芩、生地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牡丹皮
此即海藏四物湯,家族秘方另加入柴胡、黃芩,用於治療血虛發熱。現今用來治療熱入血室效果極佳。

歸芍柴胡湯
歸身、白芍、柴胡、生地、丹皮、地骨皮、秦艽、黃芩、廣皮、甘草
此方具有涼血養血之效,家族秘方以此治療血虛、夜間發熱、熱入血室、陰虛骨蒸等症狀,效果顯著。

導赤各半湯
血液藏於肝而由心所生,因此心火旺盛時,血液也會過熱。此方清心火、生心血,家族秘方另加入柴胡、當歸、芍藥,同時兼顧肝熱問題加以調理。

2. 不語

不語之症,內傷外感皆有。外感不語,即噤口傷寒也,世有其症,無其書,故補註之。內傷不語,有舌強不語者,神志仍清,口亦能開,但舌本強硬,不能言語也。有口噤不語者,舌本無病,但牙關緊咬,口不能開而不能言語也。有神昏不語者,呼之不應,問之不答,如醉如睡,而不得言語也。

外感不語之症有五條,初起惡寒發熱,失於發散表汗,不得發越,遂發煩熱喘渴,誤認裡熱,誤投涼劑。有口噤不語之症,此寒涼抑遏表邪之一條也。又有發熱日久,熱邪不解,應清火而不清,有下症而失下,諸竅熱壅,語言不出,此裡熱昏沉之一條也。倘因惱怒停食,又兼外冒風邪,發熱譫語渴不消水,人見其譫語,誤認裡熱,苦寒冷飲凝結中焦,今有譫語之後,即變不語,此寒涼抑遏食氣之一條也。

又有內積痰飲,外冒風寒,又誤食生冷,與夾食傷寒不相上下,此寒涼抑遏痰迷不語之一條也。以上諸條,即大便秘結有下症者,止用芒硝、玄明粉、硝以消堅,不用大黃重濁泥滯。又有時行異氣,沿門傳染,溫毒濕毒,暴熱暴寒,襲人毛竅,或發疫症,癍痧毒氣不得外泄,內擾神明,志識昏迷,叉手捻空,口噤不語,此時疫不語之一條也。

治表邪不語,若身表尚熱,兩足無汗六脈浮滑數動,或脈沉伏模糊,治宜辛溫發汗,冬三月北方口不幹者,可用麻黃湯;若口乾者,用羌活敗毒散。餘三月,不用麻黃,竟用羌活敗毒散,佐以石菖蒲、半夏開竅豁痰,禁用寒涼攻下。

治裡熱不語,若身表不熱,手足時常有汗,口乾唇焦,六脈沉數,宜清其裡熱,則諸竅通達,導赤各半湯、涼膈散;有下症者,承氣湯下之。

治食氣不語,若發熱胸滿,手足或冷或熱,唇不焦,口不渴,右脈滑大不數,或反沉伏,先用吐法,隨用理氣稍滯,如保和散、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、白豆蔻。無汗者加乾葛、防風;太陽見症,加羌活;少陽見症,加柴胡;若表邪已散,時時手足有汗,便結不通,有下症者下之。

治痰迷不語,若胸膈滿悶,噁心嘔吐,口不乾渴,右關脈滑,按之沉弦不數,治宜二陳導痰湯合平胃散,加枳、桔。亦有用吐法,上湧其痰。若有表邪,加各經散表之藥。若表邪已散,手足時時有汗,梔連二陳湯沖竹瀝熱服。若便結不通,有下症者,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下之。

治疫毒不語,先用敗毒散散表。若胸前滿悶,可用吐法,吐中有發散之義。若腸胃有積熱,脈見沉數,當清涼解毒,然亦不可驟用寒涼。古人用敗毒散治疫毒,以天地邪氣從外而入,仍要從毛竅而出,發散則毒得外出,苦寒則毒抑遏。

羌獨敗毒散,見發熱。

導赤各半湯,見腹痛。

涼膈散,見發狂。

白話文:

不語

不語的症狀,可能由內傷或外感引起。外感導致的不語,即「噤口傷寒」,過去雖有此病症,但缺乏詳細記載,因此在此補充說明。內傷導致的不語,可分為以下幾種:

  1. 舌強不語:神志清醒,嘴巴能張開,但舌根僵硬,無法說話。
  2. 口噤不語:舌頭本身無礙,但牙關緊閉,嘴巴無法張開,因而不能言語。
  3. 神昏不語:呼喚無反應,詢問不回答,如醉酒或昏睡般,完全無法說話。

外感不語有五種情況:

  1. 寒涼抑遏表邪:初期惡寒發熱,未及時發汗解表,導致熱鬱內生,誤以為裡熱而用寒涼藥,反而壓抑表邪,造成口噤不語。
  2. 裡熱昏沈:發熱日久,熱邪未清,該瀉火而未瀉,該通下而未下,熱邪壅塞諸竅,導致語言障礙。
  3. 寒涼抑遏食氣:因憤怒或飲食停滯,又受風寒,發熱譫語卻誤用寒涼藥,使中焦凝滯,譫語轉為不語。
  4. 寒涼抑遏痰迷:體內痰飲積聚,外感風寒又誤食生冷,類似夾食傷寒,寒涼藥壓抑痰氣,導致不語。
  5. 時疫不語:疫癘之氣傳染,溫毒或濕毒侵襲,熱毒內擾心神,使人昏迷、口噤不語。

治療方法

  • 表邪不語:若身體發熱、無汗、脈浮滑或沈伏,宜辛溫發汗。冬季可用麻黃湯(口不乾者),口乾則用羌活敗毒散,並加石菖蒲、半夏化痰開竅,禁用寒涼藥。
  • 裡熱不語:若身不熱、手足有汗、口乾唇焦、脈沈數,宜清熱通竅,用導赤各半湯或涼膈散;有便秘者可用承氣湯。
  • 食氣不語:若胸悶、手足冷熱不定、脈滑大或沈伏,先用吐法,再用理氣藥如保和散、枳桔平胃散加石菖蒲、白豆蔻。表邪未解可加解表藥,便秘則適度通下。
  • 痰迷不語:若胸悶嘔吐、脈滑沈弦,宜用二陳導痰湯合平胃散,或吐法祛痰。表邪未除可加解表藥,熱痰可用梔連二陳湯加竹瀝,便秘則用竹瀝導痰湯加玄明粉。
  • 疫毒不語:先用敗毒散解表。胸悶可吐法輔助,熱毒內蘊則清熱解毒,但避免過用寒涼,以免壓抑邪氣外透。

(附方劑參考:羌獨敗毒散見發熱篇,導赤各半湯見腹痛篇,涼膈散見發狂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