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上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8)

1. 合併啟微第三

病有定體,故立六經而分司之。病有變遷,更求合病並病而互參之,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。夫陰陽互根,氣雖分而神自合。三陽之底,便是三陰,三陰之表,即是三陽矣。如太陽病,而脈反沉,便合少陰;少陰病而反發熱,便合太陽;陽明脈遲即合太陰,太陰脈緩即合陽明。

少陽脈細小,是合厥陰;厥陰微浮是合少陽。雖無合併之名,而有合併之實。或陽得陰而解,陰得陽而解;或陽入陰而危,陰亡陽而逆。種種脈症,不可枚舉。學者當於陰陽兩症中,察病勢合不合,更於三陽三陰中,審其症之並與不並。於此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扶陽抑陰,

瀉陽補陰等法,用之恰當矣。三陽皆有發熱症,三陰皆有下利症。如發熱而下利,是陰陽合病也。陰陽合病,陽盛者屬陽經,則下利為實熱;如太陽陽明合病,少陽陽明合病,太陽少陽合病,必自下利,用葛根黃芩等湯者是也。陰盛者屬陰經,則下利屬虛寒;如少陰病吐利,反發熱者不死。

少陰病,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不惡寒,而面色赤,用通脈四逆者是也。若陽與陽合,不合於陰,即是三陽合病,則不下利,而自汗出,為白虎症也。陰與陰合,不合於陽,即是三陰合病,則不發熱,而吐利厥逆,為四逆症也。並病與合病稍異者,合則一時並見,並則以次相乘。

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,遞見脈弦眩冒,心下痞硬等症,是與少陽並病;更見讝語,即是三陽並病矣。太陽與陽明並病,太陽症未罷者,從太陽而小發汗;太陽症已罷者,從陽明而下之,其機在惡寒惡熱而分也。然陽明之病在胃家實,太陽陽明合病,喘而胸滿者不可下,恐胃家未實耳。

如陽明與太少合病,必自下利,何以得稱陽明?要知夾熱下利,即胃實之始。《內經》所云暴注下迫,皆屬乎熱,其脈必浮大弦大,故得屬之陽明,而不經於太陰也。若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脈浮而遲者,則浮不得屬之於表,而遲則為在臟。若見脈微欲絕,即身不惡寒,而面色赤者,

又當屬之少陰。蓋太陽陽明下利之辨,在清穀不清穀;而太陰少陰之清穀,又在脈之遲與微為辨也。夫陽明主胃實,而有夾熱利;太陰主下利清穀,又因脈微細,而屬少陰;少陰脈微下利,反見陽明之不惡寒,而面色赤。若不於合併病參之,安知病情之變遷如此,而為之施治哉。

然此為六經言耳。若六經之合併,與內傷外感之合併,神而明之,不可勝極。以陰陽互根之體,見陰陽離合之用,是知六經之準繩,更屬定不定法矣。何漫云三陰無合病並病也哉?

白話文:

合併啟微第三

疾病有固定的病理基礎,因此設立六經來分別對應。病情會有變化,需要進一步考慮合病與並病的關係來相互參考,這是張仲景立法的高明之處。陰陽相互依存,氣雖分開但精神相合。三陽的底層就是三陰,三陰的表層就是三陽。例如太陽病而脈象反沈,便與少陰相合;少陰病而反發熱,便與太陽相合;陽明脈遲即與太陰相合,太陰脈緩即與陽明相合。

少陽氣脈細小,是與厥陰相合;厥陰微微浮起則是與少陽相合。雖然沒有合病的名義,卻有合病的實質。有的陽病得陰而解,陰病得陽而解;有的陽病入陰而轉危,陰病亡陽而病勢逆轉。種種脈象症狀,不勝枚舉。學習的人應當在陰陽兩症中,觀察病情是否相合,再於三陽三陰中,辨別其症狀是並病或非並病。於此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,扶陽抑陰,瀉陽補陰等療法,才能用得恰當。

三陽皆有發熱症狀,三陰皆有下利症狀。如果發熱兼下利,便是陰陽合病。陰陽合病中,陽盛的歸屬於陽經,下利則是實熱;如太陽陽明合病、少陽陽明合病、太陽少陽合病,必然自下利,可用葛根黃芩等湯治療。陰盛的歸屬於陰經,則下利屬虛寒;如少陰病嘔吐下利,反發熱者不致死。

少陰病下利清谷,里寒外熱,不惡寒而面色赤紅,可用通脈四逆湯治療。若陽經之間相合,不與陰經相關,便是三陽合病,此時不下利而自汗出,便是白虎湯證。若陰經之間相合,不與陽經相關,便是三陰合病,此時不發熱而嘔吐下利、四肢厥逆,便是四逆湯證。並病與合病的區別在於,合病是多種症狀同時出現,並病則是依次相互累及。

例如太陽病的頭項強痛未退,又逐漸出現脈弦、眩暈、心下痞硬等症狀,便是與少陽並病;若再出現譫語,即是三陽並病。太陽與陽明並病,若太陽症未退,可從太陽經小發汗;若太陽症已退,則從陽明瀉下,關鍵在於辨別惡寒與惡熱。然而陽明病的核心在於胃家實,若太陽陽明合病、喘而胸滿者不可瀉下,因胃家未實。

若陽明與少陽太陽合病,必自下利,為何仍屬陽明?要知道夾熱下利,便是胃實的初始。《內經》所說“暴注下迫”皆屬於熱,其脈必浮大弦大,因此可歸為陽明病而非太陰。若下利清谷、里寒外熱,脈浮而遲者,則浮不能歸屬於表證,而遲則是內寒。若見脈微欲絕,即使身不惡寒、面色赤紅,則應歸為少陰。

太陽陽明下利的辨別,關鍵在“清谷”與否;而太陰少陰的清谷下利,又以脈遲與脈微為辨別標準。陽明主胃實,卻也有夾熱下利;太陰主下利清谷,又因脈微細而歸為少陰;少陰脈微下利,反見陽明的不惡寒、面色赤紅。若不結合合病與並病參詳,如何知曉病情的變遷而施治?

但這是針對六經而言。六經之間的合併,與內傷外感的合併,深入推究更是無窮無盡。通過陰陽互根的關係,可見陰陽離合的作用,因此可知六經的準繩更是“不定之法”。誰還能輕率地說三陰無合病並病呢?

2. 風寒辨惑第四

風寒二氣,有陰陽之分,又相因為患。蓋風中無寒,即是和風;一夾寒邪,中人而病,故得與傷寒相類,亦得以傷寒名之。所以四時皆有風寒,而冬月為重也。傷寒中風,各有重輕,不在命名,而在見症。太陽篇,言中風脈症者二:一日太陽中風,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熱自發,陰弱者汗自出,嗇嗇惡寒,淅淅惡風,翕翕發熱,鼻鳴乾嘔者,桂枝湯主之;一日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者,大青龍湯主之。以二症相較,陽浮見寒之輕,浮緊見寒之重;汗出見寒之輕,不汗出見寒之重;嗇嗇淅淅,見風寒之輕;翕翕見發熱之輕;發熱惡寒,見寒熱之俱重;鼻鳴見風之輕;身疼見風之重;自汗乾嘔,見煩之輕;不汗煩躁,見煩之重也。

言傷寒脈症者二:一曰太陽病,或未發熱,或已發熱,必惡寒體痛嘔逆,脈陰陽俱緊者,名曰傷寒;脈浮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。以二症相較,微惡寒,見必惡寒之重;體痛,覺腳攣急之輕;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見傷寒之輕;或未發熱,見發熱之難;必先嘔逆,見傷寒之重;脈浮,見寒之輕;陰陽俱緊,見寒之重。中風傷寒,各有輕重如此。今人必以傷風為輕,中風為重,但知分風寒之中傷,而不辨風寒之輕重,於是有傷寒見風,中風見寒之遁辭也。

夫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雖皆因於時氣之寒,而各不失其陰陽之性。故傷寒輕者,全似中風,獨腳攣急不是,蓋腰以上為陽,而風傷於上也。中風重,全似傷寒,而煩躁不是,蓋寒邪嘔而不煩,逆而不燥也。然陰陽互根,煩為陽邪,煩極至躁,躁為陰邪,躁極致煩。故中風輕者煩輕,中風重者煩躁;傷寒重者躁煩,傷風重者微煩。微煩則惡寒亦微,是微陽足以勝微寒,故脈浮不緊矣。如本論所云,凡欲自解者,必當先煩,乃有汗而解,以脈浮不緊,故知汗出解也。若不待自解,而妄攻其表,所以亡陽,因陽微故耳。凡傷寒見煩,則寒氣欲解;躁煩是陽為寒鬱,而邪轉盛。故傷寒一日,若躁煩者為欲傳;六七日躁煩者,為陽去入陰也。

因病入所稟之陽氣有不同,而受邪之部位陰陽更不類,故陽有多少,熱有微甚。如太陽為先天之巨陽,其熱發於榮衛,故一身手足壯熱;陽明乃太少兩陽相合之陽,其熱發於肌肉,故蒸蒸發熱;少陽為半表之陽,其熱發於腠理,時開時合,故往來寒熱。此三陽發熱之差別也。太陰為至陰,無熱可發,因為胃行津液,以灌四旁,故得主四肢而發熱於手足。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,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耳。少陰為封蟄之本,若少陰不藏,則坎陽無蔽,故有始受風寒,而脈沉發熱者;或始無表熱,八九日來,熱入膀胱,致一身手足盡熱者。厥陰當兩陰交盡,一陽之初生,其傷寒者,有從陰而先厥後熱者,有從陽而先熱後厥者,或陽進而熱多厥少,或陽退而熱少厥多,或陰陽和而厥與熱相應者。是三陰發熱之差別也。太陽為父,多陽盛之病,如初服桂枝而反煩解,半日許而後煩。

白話文:

風寒辨惑第四

風與寒這兩種邪氣,有陰陽的分別,卻又互相影響而致病。風中若不含寒,便是和風;一旦夾雜寒邪,侵襲人體便會生病,因此與傷寒症狀相似,也可歸類為傷寒。所以四季都可能受風寒侵襲,但以冬季最為嚴重。

傷寒和中風各有輕重之分,關鍵不在名稱,而在症狀表現。《傷寒論》的太陽篇中提到兩種中風的脈象與症狀:其一為太陽中風,脈象陽浮而陰弱,陽浮者會自發熱,陰弱者會自發汗,同時有怕冷、畏風、輕微發熱、鼻塞乾嘔等症狀,可用桂枝湯治療;其二為太陽中風,脈象浮緊,發熱怕冷、全身疼痛、無汗且煩躁,需用大青龍湯治療。比較這兩種症狀,陽浮表示寒邪較輕,浮緊則表示寒邪較重;有汗為寒輕,無汗為寒重;輕微怕冷畏風顯示風寒較輕;輕微發熱為熱症較輕;發熱且惡寒則是寒熱俱重;鼻鳴是風邪較輕,身痛是風邪較重;自汗乾嘔代表煩悶較輕,無汗煩躁則表示煩悶嚴重。

傷寒的脈象與症狀也有兩種:其一為太陽病,無論是否發熱,必定惡寒、身體疼痛、嘔吐,脈象陰陽俱緊,稱為傷寒;其二為脈浮、自汗、小便頻繁、心煩、輕微惡寒、腳部抽筋。兩者相比,輕微惡寒表示惡寒症狀較輕,身體疼痛比腳抽筋嚴重;自汗、小便多、心煩代表傷寒較輕;未發熱表示發熱較難出現;必然嘔吐為傷寒較重;脈浮是寒邪較輕,陰陽俱緊則為寒邪較重。中風與傷寒各有輕重之分。現代人常誤以為傷風較輕、中風較重,只知區分風寒的侵襲方式,卻不懂分辨其程度,因此產生「傷寒見風、中風見寒」的混淆說法。

風為陽邪,寒為陰邪,雖皆因天氣寒冷而起,卻各自保有陰陽特性。因此傷寒輕症可能與中風相似,唯獨腳抽筋例外,因腰以上屬陽,風邪多侵襲上半身。中風重症則類似傷寒,但煩躁症狀不同,因寒邪會致嘔卻不煩、氣逆而不躁。陰陽相互依存,煩屬陽邪,嚴重時轉為躁;躁屬陰邪,極致時變為煩。故中風輕症煩感輕,重症則煩躁;傷寒重症多躁煩,傷風重症則微煩。微煩者惡寒也輕微,代表陽氣足以抵禦輕寒,脈象浮而不緊,如原文所述,病症欲自癒時,必先發煩,繼而汗出解病,正是因脈浮不緊才知可汗解。若未待自癒便誤攻體表,便會導致陽氣耗竭,此乃陽氣微弱之故。凡傷寒出現煩感,表示寒邪將解;但躁煩則是陽氣被寒鬱遏,病邪轉盛,因此若傷寒初期即躁煩,代表病情將傳變;六七日後躁煩,則是陽氣衰退、病邪入陰。

由於患者體質陽氣不同,受邪部位陰陽各異,因此陽氣盛衰、熱症輕重亦有差別。例如太陽為先天陽氣最盛之處,熱發於營衛,故全身手足灼熱;陽明為太陽與少陽相合之陽,熱發於肌肉,表現為蒸蒸發熱;少陽屬半表陽氣,熱發於腠理,時開時合,故寒熱交替。此為三陽發熱之別。太陰屬至陰,無熱可發,但因負責輸布胃中津液至四肢,故熱顯現於手足,其傷寒表現為手足溫熱,中風則四肢痠痛。少陰主封藏,若失守則腎陽外露,可能初受風寒即脈沈發熱,或初期無表熱,八九日後熱入膀胱,導致全身手足皆熱。厥陰位於陰盡陽生之際,其傷寒症狀可從陰化,先厥冷後發熱;或從陽化,先熱後厥;亦有陽進熱多厥少、陽退熱少厥多,或陰陽調和而厥熱交替者。此為三陰發熱之別。太陽如父,多陽盛之病,例如初服桂枝湯反覺煩悶,半日後才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