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4)
卷下 (4)
1. 太陰病解第四
按熱病論云。太陰脈。布胃中。絡於嗌。故腹滿嗌乾。此熱傷太陰之標。自陽部注經之症。非太陰本病也。仲景立本病為提綱。因太陰主內。故不及中風四肢煩疼之表。又為陰中至陰。故不及熱病嗌乾之症。太陰為開。又陰道虛。太陰主脾。所生病。脾主濕。又主輸。故提綱主腹滿時痛。
白話文:
「按熱病論」提到:太陰經分佈在胃中,與咽喉相連。因此,腹滿咽乾是熱邪侵犯太陰經的表證,是從陽經進入太陰經的症狀,不是太陰經本身的疾病。
仲景將提綱作為太陰病的本證,因為太陰經主宰人體內部,所以不會出現中風導致的四肢疼痛等表證。同時,太陰經是陰中之至陰,所以不會出現熱病導致的咽喉乾燥等症狀。太陰經具有開啟的功能,且陰道虛弱。太陰經主脾,脾主濕,又主輸布,所以提綱主要表現為腹滿疼痛。
而吐利。皆是裡虛不固。濕勝外溢之症也。脾虛則外亦虛。食不下者。胃不主納也。要知胃家不實。即轉太陰耳。世舉陽明傳少陽之謬。反昧傳太陰之義。熱病腹滿。是熱鬱太陰之經。有嗌乾可證。症在表也。寒溫腹滿。是寒生至陰之藏。有自利可證。病在本也。
白話文:
這些吐瀉的現象,都是因為內臟虛弱不固,導致濕氣過剩而外溢所致。脾臟虛弱,外在也會虛弱。吃不下東西,是因為胃部沒有功能,不負責攝取食物。要知道胃部虛弱,就會影響太陰經。人們只知陽明經傳到少陽經的錯誤說法,卻忽略了傳到太陰經的道理。熱病患者腹脹,是熱氣鬱滯在太陰經,可以從口乾的症狀得到證實。寒熱症患者腹脹,是寒冷侵犯到至陰的脾臟,可以從腹瀉的症狀得到證實。
脾經有熱則陰精不上輸於肺。故嗌乾。臟有寒。則脾不能為胃行其精液。故下利。夫陽明之當下因本病。而太陰之下症。反在標病。可見陰陽異位之故。又以見陰從陽轉之義也。
白話文:
脾經有熱,由於陰精無法上輸到肺部,所以會感到喉嚨乾燥。如果臟腑有寒氣,脾臟就不能為胃輸送精液,因此會導致腹瀉。陽明在下焦的病症是由於本病所致,而太陰在下焦的病症卻是屬於標病。由此可見陰陽轉位的原因。此外,還可以看出陰從陽轉的道理。
參中陰溜府之義。知熱邪不遽入至陰。雖熱在太陰之經。而實仍在陽明之胃。可知下症只在陽明。太陰本無下法。
白話文:
參考中醫「陰陽流轉」的理論。知道熱邪不會突然進入最陰的部位。即使熱邪在太陰肺經,但實際上仍停留在陽明胃經。由此可知,下痢的病症只在陽明胃經,太陰肺經本身沒有治療下痢的方法。
腹滿亦兩經之症。不大便而腹滿。或繞臍痛者。為實熱。屬陽明。下利而腹滿時痛。為虛寒。屬太陰。寒濕是太陰本症。濕熱又傷寒所致之變症也。其機關在小便不利。則濕熱外見而身黃。小便自利。非暴煩下利而自愈。即大便硬而不使。所以然者。脾膚相連。此脾家實。則腐穢自去。
而成太陰之開。若胃家實。則地道不通。而轉陽明之合矣。叔和但知有陽明。不知有太陰陽明症。
白話文:
腹脹也是兩種經絡的疾病。
如果不排便而腹脹,或繞著肚臍疼痛,這是實熱引起的,屬於陽明經。
拉肚子而腹脹疼痛,這是虛寒引起的,屬於太陰經。
寒濕是太陰經的本質病症。濕熱是外感風寒導致的變證。
濕熱外發時,小便不利,身體會出現黃疸。小便通暢時,如果沒有劇烈腹瀉而自然痊癒,那麼大便就會變硬而不通。
這是因為脾和皮膚相連,脾胃有實熱時,便溏穢物就會自行排出。
這樣會導致太陰經(脾經)的開啟,如果胃部過於飽滿,則會阻礙地道(指脾經的運行),從而影響到陽明經。叔和只知道陽明經的症狀,不了解太陰與陽明合症的情況。
序例謂太陰受病。脈當沉細。不知沉細。是太陰本病之脈。不是熱症嗌乾之脈。蓋脈從病見。如太陰中風則脈浮。不從臟之陰。而從風之陽也。然浮為麻黃湯脈。而用桂枝者。以太陰是里之表症。桂枝。是里之表藥。因脾主肌肉。是宜解肌耳。太陰傷寒脈浮而緩者。亦非太陰本病。
白話文:
序言中說,太陰受病時脈象應當沉細。但是不知道沉細,是太陰本身的病脈,不是熱症引起咽喉乾燥的脈象。這是因為脈象是根據疾病表現出來的。比如,太陰中風,脈象會浮起。這是因為脈象不隨臟腑的陰氣,而隨風的陽氣。浮脈是麻黃湯的脈象,但使用桂枝湯,是因為太陰是裡面的表證,桂枝是裡面的表藥。脾主肌肉,所以桂枝適合解肌。太陰傷寒脈浮而緩的,也不是太陰本身的病脈。
蓋浮為陽脈。緩為胃脈。太陰傷寒。脈不沉細。而反浮緩。是陰中有陽脈。有胃氣。所以手足自溫。而顯脾家之實。或發黃便硬。而轉屬陽明。此脈症在太陰陽明之間。故曰系在。若太陰自受寒邪。不應如是矣。
白話文:
浮脈是陽脈的徵象。緩脈是胃脈的徵象。如果太陰脾胃虛寒,脈象通常會沉細,但反而出現浮緩,說明陰中又有陽脈,有胃氣存在。所以手足會發熱,說明脾胃功能尚好。如果還伴有黃疸和大便硬結,則轉屬於陽明胃熱。這種脈象屬於太陰脾胃和陽明胃熱之間,所以說是「系在」。如果太陰脾胃本身受了寒邪,不會出現這種脈象。
太陰脈浮為在表。當見四肢煩疼等症。沉為在裡。當兼腹痛吐利等症。表有風熱可發汗。宜桂枝湯。里有寒邪當溫之。宜四逆輩。太陽而脈沉者。因於寒。寒為陰邪。沉為陰脈也。太陰而脈浮者。因於風。風為陽邪。浮為陽脈也。當知脈從病變。不拘於經。故陽經有陰脈。陰經有陽脈。世為脈在三陰則俱沉。陰經不當發汗者。未審此耳。
白話文:
太陰脈浮出的症狀:
- 出現在身體表面
- 會出現四肢痠痛的症狀
太陰脈沉出的症狀:
- 出現在身體內部
- 會伴隨著腹痛和腹瀉的症狀
如果表層有風熱,可以採用發汗治療。可以使用桂枝湯。
如果內部有寒邪,應該溫暖身體。可以使用四逆湯之類的藥物。
太陽經脈的脈象沉出,是寒邪造成的。寒邪是陰邪,沉出是陰脈的表現。
太陰經脈的脈象浮出,是風邪造成的。風邪是陽邪,浮出是陽脈的表現。
要明白脈象會隨著疾病的變化而變化,不拘泥於經絡。所以陽經可以有陰脈,陰經可以有陽脈。
世人認為脈象在三陰經中都會沉出,陰經不適合發汗治療。這只是一個片面的認識。
太陰中風。陽微陰澀。不長者為欲愈。要知澀與長。不是並見。澀本病脈。澀而轉長。病始愈耳。風脈本浮。今浮已微。知風邪當去。澀則少氣少血。故中風。今長則氣結。故愈。
白話文:
在太陰中風的狀況下,陽氣微弱,陰氣阻塞。如果脈象表現出的是不正常的長脈,表示病人接近康復。要分辨脈象中的澀跟長,它們並不是同時出現的。澀脈原本是病脈,如果澀脈逐漸轉為長脈,表示病情開始好轉。中風患者的脈象原本是浮脈,現在浮脈已經變弱,說明風邪正在消散。而澀脈則表示氣血不足,因此中風。現在脈象轉為長脈,說明氣血開始恢復正常,所以病情好轉。
太陰中風。四肢煩疼。太陰傷寒。手足自溫。此指表熱言也。熱在四肢。則身體不熱可知。蓋太陰主內。表當無熱。惟四肢為諸陽之本。脾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。故得主四肢。則四肢之溫熱。仍是陽明之陽也。且曰自溫。便見有時不溫。有時四肢厥逆矣。
白話文:
太陰經中風:四肢麻木疼痛。太陰經傷寒:手腳溫熱。這裡指的表證有熱。熱在四肢,身體就不會發熱,這是顯而易見的。因為太陰經主裡部,表證不應有熱。只有四肢是諸陽經的根本。脾經為胃經輸送津液,以灌溉全身。所以能主導四肢。那麼四肢的溫熱,仍然是陽明經的陽氣。而且說「自溫」,就可以看出有時不溫暖,有時四肢發冷。
內經云。人有四肢熱。逢風而如炙如火者。是陰氣虛而陽氣盛。風者陽也。四肢亦陽也。兩陽相搏。是人當肉爍。此即太陰中風症。要知太陰中風。與三陽不同。太陰之病。名曰關蜤。故陽邪不得深入。惟病在四關。久而不愈。脾液不足以充肌肉。故肉爍。世人最多此症。其有手足心熱者。
亦中風之輕者耳。然太陰中風。因陰虛而陽湊之。外風為內熱所致。但當滋陰以和陽。不得驅風而增熱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人有四肢發熱,遇到風就感到像被火烤一樣。這是因為陰氣不足而陽氣過盛。風是陽性的,四肢也是陽性的。兩陽相爭,就會導致皮膚灼傷。這就是太陰被風寒侵襲的症狀。要明白太陰被風寒侵襲與三陽不同。太陰的疾病,稱為關蜤。所以陽邪不能深入,只會在四關(肩關節、肘關節、膝關節、踝關節)發病。時間久了不癒合,脾液不足以滋養肌肉,所以會導致肌肉萎縮。很多人都有這種症狀。如果有手足心發熱的,也是這種情況。
這也是中風較輕的一種表現。然而,太陰中風是由於陰虛而導致陽氣聚集,內部的熱邪引起外來的風邪。此時應該滋養陰液來調和陽氣,不能單純驅風而使內熱加劇。
手足自溫句。暗對身不發熱言。非言太陰傷寒。必當手足溫也。夫病在三陽。尚有手足冷者。何況太陰。陶氏分太陰手足溫。少陰手足寒。厥陰手足冷。是大背太陰手足煩疼。少陰一身盡熱之義矣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。寒為陰。太陰為至陰。兩陰相合。無熱可發。惟四末為陰陽之會。
故尚溫耳。惟手足自溫。中宮不遽受邪。故或發身黃。或暴煩下利自止。即手足自溫處。因以見脾家之實也。
白話文:
古文:
手足自溫句。暗對身不發熱言。非言太陰傷寒。必當手足溫也。夫病在三陽。尚有手足冷者。何況太陰。陶氏分太陰手足溫。少陰手足寒。厥陰手足冷。是大背太陰手足煩疼。少陰一身盡熱之義矣。凡傷於寒則為病熱。寒為陰。太陰為至陰。兩陰相合。無熱可發。惟四末為陰陽之會。
「手足自溫」這句話的意思是,暗中對應了身體不發熱的情況。並不是說太陰傷寒時手足就一定會溫暖。即使是病在三陽,也可能出現手足冰冷,何況是太陰呢?陶氏把太陰的手足分為溫,少陰的手足分為寒,厥陰的手足分為冷。這種分法嚴重違背了太陰手足煩疼,少陰一身盡熱的道理。凡是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產生發熱的病症。寒性屬陰,太陰為至陰之體。兩陰相結合,不會產生發熱。只有四肢末端是陰陽交匯的地方。
因此還是要保持溫暖。只要手腳保持溫暖,身體核心部分不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。所以可能出現皮膚發黃或突然感到煩躁、下痢自止的情況。手腳自然溫暖的現象,也顯示了脾經實證的存在。
發黃。自陽明病。太陰身當發黃。非言太陰本有發黃症也。以手足溫處。是陽明之陽盛。寒邪不得傷太陰之臟。臟無寒而身有濕。故當發黃。若濕從溺泄。暴煩下利。仍是脾主轉輸。故不失為太陰病。若煩而不利。即胃家之熱實。非太陰之濕熱矣。此太陰傷寒。全藉陽明之陽為之根。故有轉屬之症也。人知傷寒以陽為主。不知太陰傷寒以陽明為主。
白話文:
發黃的病症,來自陽明病。太陰的部位會發生發黃,並不是說太陰本來就有發黃的病症,而是因為手腳的溫度較高,表示陽明的陽氣旺盛,寒邪沒有機會傷害太陰的臟腑。臟腑沒有受到寒邪侵襲,但身體卻有濕氣,所以會導致發黃。如果濕氣從小便中排出,同時伴隨著劇烈的煩躁和腹瀉,還是屬於脾臟負責轉輸的病症,因此仍舊可以歸類為太陰病。但如果只有煩躁而沒有腹瀉,則是胃部實熱,不再是太陰的濕熱症狀。太陰傷寒的狀況,完全仰賴陽明的陽氣做為根基,所以會出現轉屬其他部位的病症。人們都知道傷寒以陽氣為主,卻不知道太陰傷寒是以陽明為主。
東垣以有聲無聲分嘔吐非也。嘔吐皆有聲有物。惟乾嘔是有聲無物。嘔以水勝。屬上焦也。吐以物勝。屬中焦也。六經皆有嘔屬少陽。以喜嘔。故吐屬太陰。而不屬陽明。亦主輸主內之分。
白話文:
東垣派根據嘔吐時是否有聲音和嘔吐物,將嘔吐分為有聲和無聲是不正確的。所有的嘔吐都有聲音和嘔吐物。只有乾嘔纔有聲音而沒有嘔吐物。嘔吐是因水邪過盛引起,屬於上焦。吐出物為實邪,屬於中焦。六經中的少陽經都有嘔吐的症狀,同時會有喜嘔的表現。所以吐屬於太陰經,而不屬於陽明經。這也符合主輸主內的原則。
太陽以陰為根。而太陰以陽為本。太陽不敢妄汗。尤恐亡少陰之津也。太陰不敢輕下。恐傷陽明之氣也。太陰本無下症。因太陽妄下。而陽邪下陷於太陰。因而有桂枝湯。加芍藥等法。太陰脈弱。知胃氣已動。便當少加矣。此因裡急後重者不可不用。又不可多用。故如此叮嚀耳。
白話文:
太陽(陽氣)的根源在於陰液,而太陰(陰液)的基礎在於陽氣。陽氣不敢隨意出汗,特別擔心耗盡陰液。陰液不敢輕易下降,擔心損傷陽氣。陰液本身沒有下陷的病症。由於陽氣過度下降,而陽性之邪氣下陷至陰液,因此有了桂枝湯加上芍藥等治療方法。
陰液脈象虛弱,可知胃氣已經受到影響,此時應減少用量。這是因為內急後重者必須使用此方法,但不可過量使用。所以在此特別叮囑。
2. 少陰病解第五
少陰一經。兼水火二氣。寒熱雜居。故為病不可捉摹。其寒也症類太陰。其熱也症似太陽。故仲景以微細之病脈。欲寐之病情為提綱。立法於象外。使人求法於病中。凡症之寒熱之真假。仿此義以推之。其陰陽虛實見矣。五經提綱。皆是邪氣盛則實。惟少陰提綱。是指正氣奪則虛者。
白話文:
少陰經
少陰經蘊含水火二氣,寒熱交錯。所以病症表現難以捉摸。當寒證出現時,症狀類似太陰經;當熱證出現時,症狀類似太陽經。因此,張仲景以不易察覺的病脈和想睡的病態作為綱領。他制定的治療原則超越了表象,讓人從病症中尋找治療方法。對於所有症狀,寒熱的真假,都可以依循這個原則推測。這樣一來,患者的陰陽虛實就能夠一目瞭然。其他五臟系統的治療綱領,都是指邪氣盛則實證;唯有少陰經的治療綱領,指的是正氣被奪則虛證。
以少陰為人身之本也。然邪氣之盛。亦因正氣之虛。故五經皆有可溫可補症。正氣之奪。亦因邪氣之盛。故少陰亦有汗吐下症。要知邪氣盛。而正氣已虛者。固本即以逐邪。正不甚虛。而邪氣實者。逐邪正所以護正。此大法也。
白話文:
少陰(腎臟)是人體的根本。然而,邪氣之所以會壯盛,也是因為正氣虛弱的緣故。因此,五臟系統都有可以溫補的證候。正氣的奪取也是因為邪氣旺盛的緣故。所以,少陰(腎臟)也可能有汗症、吐症、瀉症。要知道,邪氣盛而正氣已經虛弱的人,固本(補腎)就是為了驅邪。正氣不太虛弱而邪氣確實存在的,則驅邪恰好可以保護正氣。這是養生治病的大原則。
少陽為陽樞。少陰為陰樞。弦為木象。弦而細者。是陽之少也。微為水象。微而細者。是陰之少也。此脈氣之相似。衛氣行陽則寤。行陰則寐。其行陽二十五度。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臟腑。少陰病。則樞機不利。故欲寐也。與少陽喜嘔者同。嘔者主出。陽主外也。寐者主入。陰主內也。喜嘔是不得嘔。欲寐是不得寐。皆在病人意中。得樞機之象如此。
白話文:
少陽經是陽氣的中樞,少陰經是陰氣的中樞。弦脈象徵木,細而弦的脈象,是陽氣不足的表現。微脈象徵水,細而微的脈象,是陰氣不足的表現。這些脈象類似。衛氣運行於陽經就會清醒,運行於陰經就會入睡。衛氣運行於陽經的範圍為二十五度,通常從足少陰經的分支間進入臟腑。少陰經病變,則樞機不利,所以會想睡覺。這與少陽經喜嘔相同。嘔吐是向外發散,陽氣主外。入睡是向內收斂,陰氣主內。喜嘔是不能嘔出,想睡是不能入睡,都在於患者自己的意念之中。樞機的象徵就是如此。
少陰脈微。不可發汗。亡陽故也。脈細沉數。病為在裡。不可發汗。然可汗之機。亦見於此。夫微為無陽。數則有復陽矣。須審其病為在裡而禁汗。不得拘沉為在裡而不發汗也。發汗脈沉者。是病為在表。以無里症。故可發汗。若脈浮而遲。表熱裡寒。下利清穀。是遲而無陽。
白話文:
脈搏微弱是陽氣不足的緣故,不可發汗。脈搏細小、沉潛、快速,說明疾病在體內,不可發汗。然而發汗的時機,也可以在這裡看出。脈搏微弱,代表沒有陽氣;脈搏快速,則表示陽氣正在恢復。需要仔細診斷,確定疾病在體內而禁止發汗,但不可拘泥於「在體內」就都不發汗。脈搏沉潛而發汗,是因為疾病在體表,沒有裡證,所以可以發汗。如果脈搏浮動而緩慢,表示體表有熱,體內有寒,出現下痢清穀的症狀,是因為脈搏緩慢而沒有陽氣。
病為在裡。又不得以浮為在表。而發汗矣。要知陰中有陽。沉亦可汗。陽中有陰。浮亦當溫。若八九日。一身手足本熱。是自里達表。陽盛陰虛。法當滋陰。又與二三日無里症者不侔。
白話文:
疾病在身體內部。但也不可以因為浮脈就判斷疾病在體表,而發汗治療。要知道陰中含有陽氣,沉脈也可以發汗。陽中含有陰氣,浮脈也應當溫補。如果到了第八、第九天,全身手腳發熱,這是因為內熱傳到體表的緣故,陽氣盛,陰氣虛弱。這時應該滋陰治療。與沒有裡症的二、三天患者不同。
太陰是陽明之裡。陽明不惡寒。故太陰雖吐利腹痛。而無惡寒症。少陰是太陽之裡。太陽惡寒。故少陰吐利必惡寒。陰從陽也。太陰手足溫者必暴煩下利而自愈。是太陰藉胃脘之陽。少陰吐利。亦必手足溫者可治。手足厥者不治。是下焦之虛寒。既侵迫於中宮。而胃脘之陽。仍得敷於四末。始知先天之元陽。仍賴後天之胃氣培植也。
白話文:
太陰脾臟是陽明胃的內在部分。陽明胃不畏寒。所以太陰脾臟即便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的症狀,也不會伴有畏寒的情況。少陰腎臟是太陽膀胱的內在部分。太陽膀胱畏寒。所以少陰腎臟嘔吐、腹瀉必定伴有畏寒的症狀。陰性依附於陽性。太陰脾臟的手腳溫熱的人,必定會出現突然發作的煩躁不安和腹瀉,但這種情況會自行恢復。這是因為太陰脾臟藉助了胃部的陽氣。少陰腎臟嘔吐、腹瀉,如果手腳溫熱的人可以治療;手腳冰冷的人不能治療。這是因為下焦的虛寒已經侵犯到中宮(脾胃),而胃部的陽氣仍然可以運行到四肢末端。這才明白先天之元陽仍依賴後天之胃氣來培植。
太陽是少陰之標。太陰是少陰之本。少陰陰虛。則移熱於膀胱。故一身手足盡熱而便血。從標也。少陰陽虛。則移寒於脾而吐利。從本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經是少陰經的標徵。太陰經是少陰經的根本。少陰經陰氣不足時,就會把熱氣轉移到膀胱,所以全身手腳都會發熱,而且會便血。這是從標徵上觀察的結果。少陰經陽氣不足時,就會把寒氣轉移到脾臟,導致嘔吐和腹瀉。這是從根源上觀察的結果。
少陰傳陽。症有二。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。是傳陽明。臟氣實則還之腑也。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。是傳太陽。陰出之陽。下利極而上也。
白話文:
少陰病傳變成陽。有兩種情況:
- 六七天後肚子脹,無法大便。這是傳變成陽明病,因為臟氣過盛而迴流到腑。
- 八九天後全身手腳發熱。這是傳變成太陽病,因為陰盛轉為陽盛,下痢嚴重而引起發熱。
熱在膀胱而便血。亦臟病傳腑。此陰乘陽也。然氣病而傷血。又陽乘陰也。亦見少陰中樞之象。此是自陰轉陽。與太陽熱結膀胱。血自下者。見症同而病因異。少陰病脈緊。至七八日。自下利。脈暴微。手足反溫。脈緊反去者。雖煩利必自愈。此亦是脾家實。露出太陽底板。
白話文:
膀胱發熱,導致便血。這也是臟器疾病傳給腑器。這是陰邪侵犯陽氣。但是,氣血病損傷了血液。這又是陽氣侵犯陰氣。這也表現出少陰中樞的症狀。這是從陰轉為陽的過程。與太陽熱氣凝結在膀胱,導致血從下方流出的情況不同。症狀相同,但病因不同。
少陰病的脈搏緊。到了七八天,會出現腹瀉。脈搏突然變弱。手腳變暖。脈搏緊,然後又恢復正常。即使有煩躁和腹瀉,也會自行痊癒。這也是脾臟有實熱,露出了太陽經的底板。
故得與太陰。七八日暴煩下利自止同。蓋少陰來復之。陽微。則轉屬太陰而穢腐自去。盛則轉屬陽明而糟粕不傳。鬱則內實而入陽明大府廣腸之區。橫則外達而遍太陽內外盛血之部。要知緊脈轉微。是復少陰本脈。故轉太陰而自解。脈沉細數。是兼陽脈。故入陽經而為患。然熱雖甚不死。
白話文:
因此與太陰(脾)相關。七八天劇烈煩躁、腹瀉會自然停止。這是因為少陰(腎)功能恢復,陽氣虛弱,轉而屬太陰,穢物腐敗會自行清除。陽氣旺盛,則轉屬陽明(大腸),糟粕會無法排出。陽氣鬱滯,會內部實熱,進入陽明(大腸)的巨府、廣腸部位。陽氣橫行,會外達而遍及太陽(膀胱經)內外盛血的部位。要知道緊脈轉虛弱,是少陰本脈恢復的表現;因此轉屬太陰而自癒。脈象沉細而數,是兼有陽脈的表現;因此進入陽經而致病。然而熱症雖然嚴重,但不會死亡。
亦陰自陽則解之變局也。六經皆有煩躁。而少陰更甚者。以其陰之虛也。蓋陽盛則煩。陰極則躁。煩屬氣。躁屬形。煩發於內。躁見於外。是形從氣動也。先躁而後煩。是氣為形役也。不躁而時自煩。是陽和漸回。故可治。不煩而躁。是五臟之陽已竭。惟魄獨居。故死。故少陰以煩為生機。
躁為死兆。
白話文:
陰虛陽盛就會導致這種症狀的變化。六條經絡都會出現煩躁的症狀。其中少陰經的煩躁更加嚴重。這是因為少陰經的陰氣虛弱。一般來說,陽氣盛則會煩躁,陰氣極度不足則會躁動。煩躁屬於氣的層面,躁動屬於形體的層面。煩躁從內部開始,躁動則表現在外。這是形體隨著氣的運動而運動。如果先躁動後煩躁,這是氣控制了形體。如果不躁動但時常煩躁,這是陽氣逐漸恢復的徵兆。所以可以治療。既不煩躁也不躁動,這是五臟的陽氣已經枯竭,只有魂魄還存在。所以這種情況會導致死亡。所以少陰經的煩躁是生機的表現。
煩躁是病情惡化的徵兆。
傷寒以陽為主。不特陰症見陽脈者生。亦陰病見陽症者可治也。凡蜷臥四逆。吐利交作。純陰無陽之症。全賴一陽來復。故反煩者可治。手足反溫者。反發熱者不死。
白話文:
傷寒主要是陽證。不只是陰證出現陽脈的人能痊癒,出現陽證的陰病也可以治療。凡是身體蜷縮、四肢冰冷、嘔吐腹瀉同時發生、純粹陰盛無陽的症狀,全都依賴一絲陽氣復甦。所以,出現發熱煩躁的可以痊癒。手足回暖的,再次發熱的不會死亡。
太陽少陰。皆有身痛骨節痛之表。水氣為患之裡。太陽則脈浮緊而身發熱。用麻黃湯發汗。是振營衛之陽以和陰也。少陰之脈沉而手足寒。用附子湯溫補。是扶坎中之陽以配陰也。太陽之水屬上焦。小青龍汗而發之。陽水當從外散也。少陰之水屬下焦。真武湯溫而利之。陰水當從下泄也。
白話文:
太陽病和少陰病都有表面的身體疼痛和骨節疼痛。根本原因都是水氣作祟。
太陽病脈象浮緊,身體發熱,使用麻黃湯發汗。這是激發陽氣,調整陰陽平衡。
少陰病脈象沉,手腳冰冷,使用附子湯溫補。這是扶助腎陽,配伍陰氣。
太陽病的水氣屬於上焦,使用小青龍湯發汗,讓陽水從體外排出。
少陰病的水氣屬於下焦,使用真武湯溫熱利水,讓陰水從體內排出。
陰陽俱緊。與太陽傷寒相似。夫緊脈為寒。當屬少陰。然病發於陰不當有汗。反汗出者。陰極似陽。陽虛不能藏精所致也。亡陽之前。已先亡陰矣。陽無所依。故咽痛嘔吐。見陽虛之不歸。陰不能藏。故下利不止。見真陰之欲脫也。則附子湯。用三白以滋陰。參附以回陽。為少陰反本還元之劑。
白話文:
陰陽兩氣都收束緊閉。與太陽傷寒的症狀相似。緊脈主寒,應該屬於少陰證。但此病發於陰,不應出汗,但若反而出汗,說明陰極似陽,陽氣虛弱不能收斂精氣。失去陽氣之前,陰氣已先消失。陽氣無所依附,所以咽喉疼痛、嘔吐,這是陽虛不能歸位的表現。陰氣不能收斂,所以腹瀉不止,這是真陰將要脫離的徵兆。因此,需要使用附子湯,用三白(乾薑、甘草、細辛)滋養陰氣,用參附(人參、附子)回補陽氣,這是少陰病反本還元的良方。
腎主五液。入以為汗。少陰受病。液不上升。所以陰不得有汗。仲景治少陰之表。於麻黃細辛中加附子。是升陽液而為汗也。若真陰為邪熱所逼。則水隨火越。故反汗出。仲景治少陰之裡。附子湯中任人參。是補腎液而止汗也。脈陰陽俱緊。口中氣出條。是少陰經文。王氏集之脈法中。
白話文:
腎臟負責掌管體內的五種液體,並調節它們轉化為汗液。當少陰經受病時,液體無法上升,所以體內陰份不足以產生汗液。仲景在治療少陰表證時,在麻黃細辛湯中加入附子,就是為了提升陽氣,使液體化為汗液。
但是,如果真正的陰液被邪熱所迫,就會導致水液隨火氣外泄,反而會出現盜汗。仲景在治療少陰裡證時,在附子湯中加入人參,就是為了補腎液,止住盜汗。
如果脈象顯示陰陽兩脈都緊,並且口中呼出的氣息感覺像針刺一樣,這就是少陰經的脈象。這是王氏集中的脈法。
故諸家議論不一。夫少陰脈絡。肺主鼻。故鼻中涕出。少陰脈絡舌本。故舌上苔滑。少陰大絡。注諸絡以溫足脛。故足冷。此症不名亡陽者。因不汗出。內不吐利也。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此為內熱。陰陽脈緊。舌上苔滑。蜷臥足冷。又是內寒。此少陰為樞。故見寒熱相持之症。
白話文:
因此各家醫家對此疾病的說法不一。少陰經脈與肺有關,所以鼻涕流出;少陰經脈連到舌根,所以舌苔濕滑;少陰經的大絡脈,能溫暖足部,所以足部感到寒冷。此症狀不稱為陽氣耗損,因為沒有出汗、嘔吐或腹瀉的症狀。口中呼出的氣體有熱氣,嘴脣和口腔乾燥,鼻涕流出,這是內熱的表現;脈搏緊,舌苔濕滑,身體蜷縮,足部寒冷,這是內寒的表現。這是因為少陰經是身體的樞紐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加的症狀。
而口舌唇鼻之半表半裡。恰與少陽之口苦。咽乾。目眩。相應也。勿妄治者。恐陰陽相持。苟清火溫補等法。用之不當。寧靜以待之。至七日來復。微發熱。手足溫。是陰得陽之解也。故八日以上。反大發熱。再加吐利。即是亡陽。若其人反加微寒。寒甚於表。上焦應之。必欲嘔矣。
若加腹痛。是寒甚於里。中焦受之。必欲利矣。當此陰盛。急當扶陽。庶不為假熱所惑而妄治。
白話文:
口、舌、脣、鼻這幾個部位既表又裡。正符合少陽證的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不要輕易治療,因為擔心陰陽相持。如果胡亂使用清火溫補之法,會用得不對。最好靜候變化,約經過七天會好轉,出現發熱,手腳溫暖,這是陰受陽化的表現。所以過了八天,病情反而嚴重發熱,再吐下瀉的話,就是陰陽不平衡了。如果病人症狀相反,出現怕冷,表寒較重,上焦受影響,就一定要嘔吐了。
如果伴有腹痛,表示體內寒邪嚴重,影響到中焦(消化系統的中部),此時體內寒邪導致水液代謝失調,顯示應該有利水的需求。在這種情況下,陰寒過盛,急需扶陽以避免被假熱所迷惑而誤治。
但欲寐。即是不得眠。然但欲寐是病情。乃問而知之。不得眠是病形。可望而知之。欲寐是陰虛。不眠是煩躁。故治法不同。
白話文:
想要睡覺,卻無法入睡。不過,想要睡覺是一種病情,需要詢問才能得知。無法入睡是一種病狀,可以觀察得知。想要睡覺代表陰虛,無法入睡代表煩躁。因此,治療方法不同。
三陽惟少陽無承氣症。三陰惟少陰有承氣症。少陽為陽樞。陽稍虛。便入於陰。故不得妄下以虛其元陽。少陰為陰樞。陽有餘。便傷其陰。故當急下以存其真陰。且少陽屬木。惟畏其剋土。故無下症。少陰主水。更畏有土製。故當急下。蓋真陰不可虛。強陽不可從也。
白話文:
在三陽經中,只有少陽經沒有承氣症。在三陰經中,只有少陰經有承氣症。
少陽經是陽氣的樞紐,如果陽氣稍微虛弱,就會進入陰經,所以不能妄用瀉下之法,以免損傷元陽。少陰經是陰氣的樞紐,如果陽氣過盛,就會損傷陰氣,所以應該及時瀉下,以保全真陰。
而且,少陽經屬木,最怕被土剋制,所以不會有承氣症。少陰經主水,更怕被土製約,所以應該及時瀉下。這是因為真陰不可虛損,強陽也不可縱容。
少陰病。用大承氣急下者。有三病症。得病三二日。熱淫於內。腎水不支。因轉屬陽明。胃火上炎。故口燥咽乾也。急下之。穀氣下流。津液得生矣。得病六七日。當解不解。津液枯涸。因轉屬陽明。故腹脹不大便。所謂已入於腑者。下之則脹已。宜於急下者。六七日來陰虛已極。
白話文:
少陰病症:
若使用大承氣湯急下,會有三種情況:
- 發病後三、四天,熱邪侵犯體內,腎水虛弱,轉屬陽明經,胃中火熱上炎,導致口乾咽燥。此情況宜急下,使穀氣下行,津液得以滋生。
- 發病後六、七天,病情未得到緩解,津液枯竭,轉屬陽明經,導致腹脹、便祕。此時急下後脹氣可消。
- 發病後六、七天,陰虛極盛,宜急下。
恐土實於中。心腎不交耳。若自利純清水。心下痛。口燥舌乾者。是土燥火炎。脾氣不濡。胃氣反厚。水去而谷不去。故宜於急下。
白話文:
恐怕體內有實熱。心腎不相通。如果拉肚子卻只有清水。心口疼痛。口乾舌燥的話。這是因為體內燥熱上火。脾臟得不到滋潤。胃氣反而很旺盛。津液流失但食物沒有排出。所以應該儘快瀉下。
少陰為性命之樞。少陰病。是死生關。故六經中。獨於少陰曆言死症。然少陰中風始得時。尚有發熱脈沉可證。若初受傷寒。其機甚微。脈細微。但欲寐。口中和。背惡寒。人已皆不覺其為病也。若身體疼。手足寒。骨節痛。脈浮者。此表中陽虛症。心中煩。不得臥。此里之陰虛症也。
白話文:
少陰是生命和靈魂的樞紐,少陰發生疾病,是生與死的關口。所以在六經中,只有少陰會特別記載死亡症狀。但是少陰中風剛開始時,還有發熱、脈沉的症狀可以證明。如果剛開始受傷寒,徵兆會很微弱,脈搏細微,只想要睡覺,口中平和,背部怕寒,別人可能還不會察覺自己有病。如果身體疼痛,手腳冰冷,骨節疼痛,脈搏浮起的,這是表氣陽虛的症狀。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,這是內臟陰氣虛的症狀。
若下利咽痛胸滿心煩。與口中氣出。唇口燥干。鼻中涕出。蜷臥足冷。舌上苔滑者。此少陰半表半裡。陰陽駁雜之症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出現腹瀉、喉嚨痛、胸悶、心煩意亂,還有口中呼出氣體、脣口乾燥、鼻涕流出、蜷縮臥著、腳冰冷,舌苔滑膩等症狀,這是少陰經半表半裡、陰陽混雜的病症。
脈陰陽俱緊。反汗出。而咽痛吐利者。此陰極似陽。腎陽不歸。為亡陽症也。若至八九日。一身盡熱者。是寒極生熱。腎陽鬱極。而勝復太過也。其腹痛下利。小便不利者。有水火之分。若四肢沉重疼痛。為有水氣。是陽虛而不勝陰也。若便膿血。與泄利下重者。此為火。此陽邪陷入陰中也。
白話文:
脈象陰陽都緊澀。卻出汗。並且喉嚨痛、嘔吐、腹瀉。這是陰氣極盛假扮陽氣的症狀。腎陽無法運作,所以是陽氣衰竭的症狀。如果到了七八天,全身發熱的狀況,這是寒氣極盛而化熱。腎陽瘀滯到了極點,反而變得過於旺盛。出現腹痛、腹瀉、小便不通的症狀,這是水火分治的情況。如果四肢沉重疼痛,表示有水氣,這是陽氣虛弱而無法勝過陰氣。如果出現膿血便,並且腹瀉、下痢,這是火。這是陽邪侵入陰中所致。
下利清穀。裡寒外熱。手足厥逆。脈微欲絕。身反不惡寒。其人面赤者。是下虛而極陽也。吐利兼作。手足逆冷。煩躁欲死者。是陰極而發躁也。岐伯曰。陰病治陽。陽病治陰。定其中外。各守其鄉。此即仲景治少陰之大法也。
白話文:
大便清稀如水。內裡寒冷,外表發熱。手腳冰冷,脈搏微弱將斷。但患者卻不畏寒。面部發紅的人,是體內虛寒極盛。同時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好像要死了一樣。這是陰氣極盛而引發的躁動。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陰證要治療陽,陽證要治療陰。陰陽平衡,各安其位。這是仲景治療少陰證的大原則。
同是惡寒蜷臥。利止手足溫者可治。利不止。手足逆冷者不治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。不煩而躁。四逆而脈不至者死。同是吐利。手足不逆冷。反發熱者不死。煩躁四逆者死。同是嘔吐。汗出大便數少者可治。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。蓋陰陽互為其根。陰中無陽則死。獨陰不生故也。
白話文:
無論是惡寒蜷臥,如果利下後手腳溫暖,表示可治。如果利下後手腳仍冰冷,表示不可治。如果時常煩躁不安,想要脫去衣被,表示可治。如果不煩躁但躁動不安,四肢逆冷,脈搏摸不到,表示會死亡。
無論是嘔吐腹瀉,如果手腳不冰冷,反而發燒,表示不會死亡。如果煩躁不安,四肢逆冷,表示會死亡。
無論是嘔吐,如果出汗且大便次數少,表示可治。如果自利、煩躁不安,無法入睡,表示會死亡。
因為陰陽互相依存,陰中沒有陽則會死亡。僅有陰無法獨自存在,因此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