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8)

1. 厥陰病解第六

是侮所不勝,寡於畏也,故名橫。一縱而乘脾,一橫而乘肺。總是肝有亢火,當瀉無補,必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。募原清,則三氣皆順,表裡盡解矣。此非汗吐下清利諸法所可治,故宜針。

傷寒陽脈澀,陰脈弦,腹中急痛者,此亦肝乘脾也。故先與小建中安脾,繼與小柴胡疏木。要知小建中,是桂枝湯,加芍藥以平肝,加飴糖以緩急,為厥陰傷寒驅邪發表和中止痛之神劑也。不瘥者,中氣虛而不振,邪尚留連,繼以小柴胡補中發表,令木邪直走少陽,使有出路。

所謂陰出之陽則愈也。仲景有一症而用兩方者,在太陽先麻黃繼桂枝,是先外後內法;在厥陰先建中繼柴胡,是先內後外法,亦是令厥陰轉屬少陽之機。

傷寒厥而心下悸者,此亦肝乘肺也。雖不發熱惡寒,亦木實金虛,水氣不利所致。彼腹滿者,是水氣在中焦,故刺期門以瀉其實。此水在上焦,故用茯苓甘草湯以發其汗。此方是代水為汗,發邪內散之劑,即厥陰治厥之劑也。

厥陰中風之脈,與他經不同。凡脈浮為風,此云不浮為未愈。是厥陰中風,脈反沉矣。此木猶陰處,風入地中,木鬱不舒,故未愈。微浮是風行地上,草木發陳,復厥陰風木之常,故愈也。

凡脈浮為在表,沉為在裡。厥陰中風,其脈既沉,其症亦為在裡。此熱利下重,是厥陰中風也。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是有水氣;厥陰中風,熱利下重,是有火氣。故以白頭翁為主以治風,芩連為輔以清火,佐秦皮以升九地之風,則肝木欣欣向榮矣。下利而渴欲飲水,是厥陰之消渴。

亦中風之煩所致也。下利脈沉弦,是沉為在裡,弦為風脈。弦而大,是風因火動。故利未止微弱數者,是風少火微,故為自止。雖發熱不死者,陰出之陽也。下利有微熱汗出,是中風本症。里症出表,則風從外散,故令自愈。欲愈之脈當微浮。若寸脈反浮數,風去而熱不去。

尺中自澀者,熱屬陰絡,肝血不藏,必便膿血也。

厥陰中風之熱利,是里有熱;傷寒亦有熱利,是里有寒;又與厥利不同。厥利見發熱則利止。此六七日不利,便發熱而利,汗出不止,是外熱內寒,故謂之有陰無陽。要知內經之舌卷囊縮,是有陽無陰,故熱雖甚而可治。

陰陽易之為病,本於厥陰之欲火。始也因肝火之動,致傷少陰之精繼也。少陰之精不藏,厥陰之火不羈。所以少陰裡虛,陰中拘攣,熱上衝胸,眼中生花,頭重不欲舉,皆厥陰相火為眚,頓令無病之人,筋脈形氣為之一變。此即溫疫傳染,遺禍他人之一症也。

白話文:

《厥陰病解析第六》

當肝氣過盛,侵犯本不該剋制的臟腑(肺、脾),顯示其不受約束的狀態,稱為「橫逆」。一種情況是肝氣過度壓制脾臟(縱),另一種是直接侵犯肺臟(橫)。其根源在於肝火亢盛,此時應瀉火而非補益,需針刺期門穴,依實際情況瀉除實邪。一旦募原(膈膜周邊)之氣暢通,三焦氣機便能調和,表裡病症自然解除。此證無法以發汗、催吐、瀉下或清熱利濕等方法治療,故適宜針刺。

若傷寒患者陽脈澀滯、陰脈弦緊,伴隨腹中急痛,此亦為肝氣侵犯脾臟所致。應先以小建中湯調理脾土,再以小柴胡湯疏解肝木。須知小建中湯即桂枝湯加重芍藥以平肝,加入飴糖緩解急痛,是治療厥陰傷寒兼具驅邪、發散表邪、調和中焦、止痛的佳方。若未痊癒,表示中氣仍虛弱、邪氣未清,可續用小柴胡湯補益中氣並透發邪氣,使肝邪從少陽經排出,此即「病邪由陰出陽則愈」之理。

仲景有時會針對同一病症連續使用兩方,例如太陽病先以麻黃湯後用桂枝湯,屬「由外而內」之法;而厥陰病先建中後柴胡,則是「由內而外」之法,亦是引導厥陰病邪轉至少陽經的關鍵。

傷寒患者四肢厥冷且心下悸動,此屬肝氣犯肺。即便無發熱惡寒,仍是肝實肺虛、水氣運行失常所致。若腹滿者為水停中焦,可刺期門瀉實;若水停上焦,則用茯苓甘草湯發汗。此方能化水氣為汗,使邪氣從內消散,是厥陰病治厥冷的方劑。

厥陰中風的脈象與他經不同:一般而言脈浮主風,但此處脈不浮反沈,表示風邪深入陰分,肝氣鬱滯不舒,故病未癒;若脈微浮,則象徵風邪外散,肝氣恢復生發之性,故可痊癒。

脈浮主表證,沈主裡證。厥陰中風脈沈,症狀亦屬裡證,如熱性痢疾伴肛門重墜,即厥陰中風的表現。相較於太陽中風因水氣導致下利嘔逆,厥陰中風則是火氣為患,故以白頭翁湯為主方祛風,黃芩、黃連清火,佐以秦皮升散肝經鬱風,使肝氣恢復生機。下利伴渴欲飲水,屬厥陰消渴,亦是中風化熱所致。

下利脈沈弦,沈為病在裡,弦屬風脈;若弦而大,是風火相煽,下利不止;若脈微弱數,則風火漸退,利自止。此時雖發熱亦無礙,因邪已由陰出陽。下利伴微熱汗出,是厥陰中風本證,若裡邪外透則病癒,脈應微浮。但若寸脈浮數,表示風雖去而熱未清;尺脈澀滯,則熱傷陰絡,可能引發便膿血。

厥陰中風的熱利屬裡熱,而傷寒的熱利反屬裡寒(如虛寒下利),與厥冷下利不同——後者發熱時利止。但若傷寒六、七日無下利,突然發熱下利且汗出不止,屬外熱內寒的「有陰無陽」危證。對比《內經》所述舌捲囊縮的「有陽無陰」證(熱盛但可治),陰陽迥異。

「陰陽易」之病因於厥陰相火妄動,最初因肝火灼傷少陰腎精,繼而腎精不固、肝火失控,導致患者出現陰部拘攣、熱氣上衝、眼花頭重等症狀。此為相火為患,甚至可透過疫病傳染他人,屬溫疫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