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7)

1. 厥陰病解第六

陰氣起於五指之裡,陽氣起於五指之表。氣血和調,營衛以行,則陰陽相貫,如環之無端也。厥陰無陽,厥陰病則陰陽不順接,故手足逆冷。若熱少厥微而指頭寒,知病可愈;手足反溫者,雖下利必自愈,此陰陽自和而順接也。蓋脈微煩躁灸厥陰,厥不還者死,是陰陽之氣絕矣。

本論云:諸四逆厥者,不可下。又曰:厥應下之,而反發汗者,必口傷爛赤。二義不同,當理會上下文。蓋諸四逆是指虛寒症言,故曰虛家亦然。應下之,是單指熱厥言,故曰厥深熱亦深。蓋發汗,只能引火上升,不能逐熱外散,故令口傷。若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此時外寒切迫,內熱未起,又當發汗。

厥而脈微欲絕,是傷寒所起之脈,所謂不可下者是矣。脈滑而厥,是內熱閉郁之脈,所謂厥應下之是已。下之,是下其熱,非下其實。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;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湯。此厥陰之下藥,所以下無形之邪也。若以承氣下之,利不止矣。診厥陰病以陽為主,而治厥陰病以陰為主。

故當歸四逆不去芍藥;白頭翁湯重用連柏;烏梅丸用黃連至一斤,又佐黃柏六兩;復脈湯用地黃至一斤,又佐麥冬八兩。要知脈微欲絕,手足厥冷者,雖是陰盛,亦不陽虛,故即可表散外邪,而不可固里。脈代結,心動悸者,似乎陽虛,實為陰弱,只可太劑滋陰,而不可溫補。

所以然者,肝之相火本少陽之生氣,而少陽實出於坎宮之真陰。經曰:陽予之正,陰為之主。又曰:陰虛則無氣。又曰:少火生氣,壯火實氣。審此,則知治厥陰之理矣。

中州,四肢,皆脾所主。厥陰傷寒,手足逆冷,而又下利,是木剋土也。復發熱者,下利必自止,火生土也。若肝火上行逼心,故反汗出,氣上撞心,心不受邪,因而越之,故咽中痛,而喉為痹耳。若發熱而利,汗出不止者死,是陽虛外亡,為有陰無陽,與少陰亡陽同義。若肝火內行而入脾,土火合德,必無汗而利自止。若發熱而利不止,此肝火內陷,血室不寧,故便膿血。若發熱下利至甚,厥不止者死,是土敗木賊,諸陽之本絕也。

厥陰傷寒,有乘脾乘肺二症,疑似難明,最當詳辨。一曰:傷寒腹滿讝語,寸口脈浮而緊,此肝乘脾也,名曰縱,刺期門。夫腹滿讝語,似胃家實;然脈浮緊而不潮熱,非陽明脈也。脈法曰: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。此弦為肝脈矣。內經曰:諸腹脹大,皆屬於熱。又曰:肝氣盛則多言。是腹滿由肝火,而讝語乃肝氣所發也。木旺則侮其所勝,直犯脾土,故名縱。一曰:傷寒發熱,嗇嗇惡寒,大渴欲飲水,其腹必滿,此肝乘肺也,名曰橫,刺期門。夫發熱惡寒,似太陽之表;未經大汗而大渴,非轉屬陽明;未經妄下而腹滿,非轉屬太陰。且頭不痛,胃不實,不下利,斷非三陰症矣。要知發熱惡寒,是肺病,肺虛而肝火乘之。脾畏木邪,水精不上歸於肺,故大渴。肺不能通調水道,故腹滿。

白話文:

厥陰病解第六

陰氣從五指內側生起,陽氣從五指外側生起。氣血調和,營衛運行順暢,陰陽便能相互貫通,如同圓環般沒有盡頭。若厥陰經無陽氣,病發時陰陽之氣便無法順接,導致手足冰冷。若發熱輕微、厥冷不嚴重且僅指尖發涼,表示病情可好轉;若手足反而溫暖,即使腹瀉也必定會自癒,這是陰陽自行調和、順接的跡象。若脈象微弱、煩躁,需灸厥陰經穴位,若厥冷未緩解則為死症,代表陰陽之氣已斷絕。

本論提到:「所有四肢逆冷的厥症,不可用瀉下法。」又說:「厥症應瀉下,卻誤用發汗法者,必會口舌生瘡潰爛。」兩者說法不同,需結合上下文理解。所謂「四肢逆冷」是指虛寒證,故稱虛弱者也如此;「應瀉下」則專指熱厥,因「厥冷程度越深,熱邪也越深」。發汗法僅能引火上行,無法驅散熱邪,故導致口舌潰爛。若手足冰冷、脈微欲絕,此時外寒嚴重而內熱未生,則應發汗。

厥冷且脈微欲絕,是傷寒初起的脈象,此即「不可瀉下」的情況;若脈滑而厥冷,則是內熱鬱閉之脈,此即「應瀉下」之意。瀉下是為了清除熱邪,而非攻瀉實積。腹瀉而肛門重墜者,用四逆散;口渴欲飲大量水者,用白虎湯。此為厥陰病的瀉下法,目的是清除無形熱邪。若誤用承氣湯瀉下,會導致腹瀉不止。診治厥陰病以陽氣為關鍵,但治療時需著重調理陰分。

因此,當歸四逆湯不減芍藥;白頭翁湯重用黃連、黃柏;烏梅丸用黃連達一斤,另配黃柏六兩;復脈湯用地黃一斤,加麥冬八兩。需知脈微欲絕、手足冰冷者,雖陰寒盛,但並非陽虛,故可解表散邪,不可固守裏氣。脈代結、心悸者,看似陽虛,實為陰弱,只能大劑滋陰,不可溫補。

原因在於,肝的相火本為少陽的生發之氣,而少陽之氣實源自腎水真陰。《內經》言:「陽主外而陰主內」、「陰虛則氣衰」、「少火生氣,壯火耗氣」。明此道理,方能掌握治療厥陰病的關鍵。

中焦與四肢皆由脾所主。厥陰傷寒導致手足冰冷且腹瀉,是肝木剋制脾土;若後來發熱,腹瀉必自止,因火能生土。若肝火上衝逼迫心火,則會反常出汗、氣逆衝心,心不受邪而抗拒,故咽喉疼痛、腫塞。若發熱腹瀉且汗出不止者死,此為陽氣外脫,陰盛無陽,與少陰亡陽同理。若肝火內行與脾土相合,則無汗而腹瀉自止;若發熱且腹瀉不止,則是肝火內陷、擾亂血室,故大便帶膿血。若發熱腹瀉極重且厥冷不止者死,因脾土敗絕、肝木肆虐,陽氣根本已斷。

厥陰傷寒有侵犯脾、肺兩證,症狀相似需仔細辨別:

  1. 肝乘脾(縱證):傷寒腹脹滿、胡言亂語,寸口脈浮緊,此為肝木侵犯脾土,名為「縱」,針刺期門穴。腹滿譫語看似陽明腑實,但脈浮緊且無潮熱,非陽明脈。《脈法》雲:「脈浮緊為弦脈」,此即肝脈。《內經》言:「腹脹多因熱」、「肝氣盛則多言」,故腹滿由肝火所致,譫語乃肝氣妄動。木旺剋土,直接犯脾,故稱「縱」。
  2. 肝乘肺(橫證):傷寒發熱、畏寒,極渴欲飲水,腹必脹滿,此為肝木反侮肺金,名為「橫」,針刺期門穴。發熱惡寒似太陽表證,但未經大汗卻極渴,非轉屬陽明;未誤下卻腹滿,非轉屬太陰。且頭不痛、胃無實積、無下利,可排除三陰證。實則發熱惡寒是肺病,因肺虛而肝火乘虛侵犯。脾懼肝邪,水液無法上輸於肺,故極渴;肺失調水道,故腹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