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6)
卷下 (16)
1. 厥陰病解第六
太陰、厥陰,皆以里症為提綱。太陰為陰中之至陰而主寒,故不渴;厥陰為陰中之陽而主熱,故消渴也。太陰主濕土,土病則氣陷下,濕邪入胃,故腹痛自利;厥陰主相火,火病則氣上逆,火邪入心,故心中疼熱也。太陰腹滿而吐,食不下;厥陰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,同是食不下。
太陰則滿,厥陰則飢;同是一吐,太陰則吐食,厥陰則吐蛔,此又屬土屬木之別也。太陰為開,本自利,而下之則開拆胸下結硬者,開拆反合也;厥陰為合,氣上逆,而下之則合拆,利不止者,合拆反開也。兩陰交盡,名曰厥陰,又名陰之絕陽,是厥陰宜無熱矣。然厥陰主肝,而膽藏內,則厥陰熱症,皆少陽相火內發也。要知少陽、厥陰,同一相火。相火鬱於內,是厥陰病;相火出於表,為少陽病。少陽咽乾,即厥陰消渴之機;胸脅苦滿,即氣上撞心之兆;心煩,即疼熱之初;不欲食,是飢不欲食之根;喜嘔,即吐蛔之漸。故少陽不解,轉屬厥陰而病危。
厥陰病衰,轉屬少陽而欲愈,如傷寒熱少厥微,指頭寒,不欲食,至熱除欲食,其病愈者是也。
太陰提綱,是內傷寒,不是外感;厥陰提綱,是溫病而非傷寒。要知六經各有主症,是仲景傷寒雜病合論旨也。
諸經傷寒無渴症,太陽不惡寒而渴,是溫病矣,雜症矣。惟厥陰傷寒,肝木鬱而不得出,熱甚於內,欲竊母氣以剋火,故渴欲飲水。若不惡寒,當作溫病治之。要知溫乃風木之邪,是厥陰本病,消渴是溫病之本,厥利是溫病之變。內經所謂熱病,皆傷寒之類,此正其類矣。
厥陰消渴,即以水飲之,所以順其欲,然少與之,可以平亢火;多與之,反以益陰邪。當量其消與不消,恐水漬入胃耳。
渴欲飲水,與飢不欲食對看,始盡厥陰病情。
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是厥陰傷寒之外症,當歸四逆,是厥陰傷寒之表藥。夫陰寒如此,而不同姜附者,以相火寄於肝位,雖寒而臟不寒,故先厥者,後必發熱,手足愈冷,肝膽愈熱,故厥深熱亦深,所以傷寒初起脈症如此者,不得遽認為虛寒,妄投姜附以遺患也。厥者必發熱。
熱與厥相應,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,此四症,是厥陰傷寒之定局。先熱後厥,厥熱往來,厥多熱少,熱多厥少,此四症,是厥陰傷寒之變局,皆因其人陽氣多寡而然。如太陽傷寒,亦有已發熱未發熱之互辭也。
內經之寒熱二厥,因於內傷,與本論因外邪者不同。內經熱厥,只在足心,是腎水起湧泉之下也;本論熱厥,因熱在肝臟,而手足反寒,故曰厥深熱亦深。內經之寒厥,有寒無熱;本論之寒厥,先厥者,後必發熱,熱勝則生,寒勝則死,此內傷外感之別。
厥陰有晦朔合具之理,陰極陽生,故厥陰傷寒反以陽為主。厥少熱多,是為生陽,故病當愈;厥多熱少,是為死陰,故病為進。如熱氣有餘者,或便膿血,或發癰膿,亦與內經熱厥不同。
白話文:
厥陰病解第六
太陰與厥陰,都以里證為提綱。太陰是陰中之至陰,主寒,因此不渴;厥陰是陰中之陽,主熱,因此會消渴。太陰主濕土,土病則氣陷下,濕邪入胃,所以腹痛腹瀉;厥陰主相火,火病則氣上逆,火邪入心,因此心中灼熱疼痛。太陰表現為腹滿嘔吐,食不下;厥陰則是飢餓卻不想進食,進食後會吐蛔蟲,同樣是食不下。
太陰的特點是滿,厥陰的特點是餓;同樣是嘔吐,太陰吐的是食物,厥陰吐的是蛔蟲,這是屬土與屬木的區別。太陰主開,本身會腹瀉,若誤用下法則導致胸下結硬,這是開轉為合的反常現象;厥陰主合,氣本上逆,若誤用下法則導致腹瀉不止,這是合轉為開的反常現象。兩陰交盡稱為厥陰,又稱陰之絕陽,按理厥陰應無熱症。但厥陰主肝,內含膽氣,因此厥陰的熱症,實際是少陽相火內發所致。需知少陽與厥陰同為相火所主。相火郁於內,是厥陰病;相火出於表,是少陽病。少陽的咽乾,是厥陰消渴的前兆;胸脅苦滿,是氣上撞心的先機;心煩,是心中疼熱的初期表現;不欲飲食,是飢不欲食的根源;喜嘔,則是吐蛔的漸近過程。因此少陽病不解,可能轉化為厥陰病而加重。
厥陰病勢減退,可轉歸少陽而趨向痊癒,例如傷寒中熱退厥輕、指尖微涼、不欲飲食,到熱退後食慾恢復,即為病癒的例證。
太陰病的提綱是內傷寒,非外感;厥陰病的提綱是溫病,非傷寒。需明白六經各有主症,這是張仲景將傷寒與雜病合論的宗旨。
其他經的傷寒無口渴症,若太陽病不惡寒而口渴,則是溫病或雜病。唯有厥陰傷寒,因肝木郁而不得疏洩,內熱熾盛,需借母氣(腎水)以制火,因此渴欲飲水。若不惡寒,應按溫病治療。溫病屬風木之邪,是厥陰本症,消渴是溫病的本質,厥逆下利是溫病的變症。《內經》所言熱病皆屬傷寒之類,正與此相應。
對厥陰消渴,可直接飲水以順應其需求,但需少量給予以平息亢火;過量飲水反會助長陰邪。應觀察口渴是否緩解,避免水濕停聚於胃。
將“渴欲飲水”與“飢不欲食”對照分析,才能全面理解厥陰病的症情。
手足厥冷、脈微欲絕,是厥陰傷寒的外症,當歸四逆湯是厥陰傷寒的表證用藥。如此陰寒症狀卻不使用姜附,是因相火寄居於肝,雖體表寒而臟腑不寒,故先厥者後必發熱。手足愈冷,肝膽內熱愈甚,因此厥愈深熱愈深。傷寒初起若見此脈症,不可輕易判為虛寒而誤投姜附,以免遺留禍患。
厥症必伴有發熱,熱與厥的深淺相應,熱深厥亦深,熱微厥亦微,此四種情況是厥陰傷寒的典型表現。先熱後厥、厥熱交替、厥多熱少、熱多厥少,此四種情況是厥陰傷寒的變局,皆因患者陽氣盛衰不同所致。如同太陽傷寒也有“已發熱”與“未發熱”的變數。
《內經》所述的寒熱二厥,源於內傷,與本篇討論的外邪致病不同。《內經》的熱厥僅現於足心,是腎水自湧泉穴上湧之象;本篇的熱厥因熱在肝臟,反見手足寒,故稱“厥深熱亦深”。《內經》的寒厥有寒無熱;本篇的寒厥則是先厥後熱,熱盛則生,寒盛則死,此為內傷與外感的區別。
厥陰蘊含陰陽交替之理,陰極則陽生,因此厥陰傷寒反而以陽氣為關鍵。厥少熱多,象徵陽氣生長,病將愈;厥多熱少,象徵陰氣盛極,病勢加劇。若熱氣過盛,可能引發便膿血或癰膿,此亦與《內經》熱厥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