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5)
卷下 (15)
1. 少陰病解第五
少陰病。用大承氣急下者,有三病症: 一、得病三二日,熱淫於內,腎水不支,因轉屬陽明,胃火上炎,故口燥咽乾也;急下之,穀氣下流,津液得生矣。 二、得病六七日,當解不解,津液枯涸,因轉屬陽明,故腹脹不大便。所謂已入於腑者,下之則脹已。宜於急下者,六七日來陰虛已極,恐土實於中,心腎不交耳。 三、若自利純清水,心下痛,口燥舌乾者,是土燥火炎,脾氣不濡,胃氣反厚,水去而谷不去,故宜於急下。
少陰為性命之樞,少陰病是死生關。故六經中,獨於少陰曆言死症。然少陰中風始得時,尚有發熱脈沉可證。若初受傷寒,其機甚微:脈細微,但欲寐,口中和,背惡寒,人已皆不覺其為病也。若身體疼、手足寒、骨節痛、脈浮者,此表中陽虛症;心中煩、不得臥,此里之陰虛症也。
若下利、咽痛、胸滿、心煩,與口中氣出、唇口燥乾、鼻中涕出、蜷臥足冷、舌上苔滑者,此少陰半表半裡、陰陽駁雜之症也。
脈陰陽俱緊,反汗出,而咽痛吐利者,此陰極似陽,腎陽不歸,為亡陽症也。若至八九日,一身盡熱者,是寒極生熱,腎陽鬱極,而勝復太過也。其腹痛下利、小便不利者,有水火之分:若四肢沉重疼痛,為有水氣,是陽虛而不勝陰也;若便膿血,與泄利下重者,此為火,此陽邪陷入陰中也。
下利清穀、裡寒外熱、手足厥逆、脈微欲絕、身反不惡寒、其人面赤者,是下虛而極陽也。吐利兼作、手足逆冷、煩躁欲死者,是陰極而發躁也。岐伯曰:「陰病治陽,陽病治陰;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。」此即仲景治少陰之大法也。
同是惡寒蜷臥,利止手足溫者可治;利不止,手足逆冷者不治。時自煩欲去衣被者可治;不煩而躁,四逆而脈不至者死。同是吐利,手足不逆冷,反發熱者不死;煩躁四逆者死。同是嘔吐,汗出大便數少者可治;自利煩躁不得臥者死。蓋陰陽互為其根,陰中無陽則死,獨陰不生故也。
白話文:
《少陰病解第五》:
少陰病需立即用大承氣湯治療的急症有三種情況:
-
發病兩三天後,體內熱邪過盛導致腎水不足,病情轉為陽明病。胃火上衝造成口乾咽喉燥熱,此時急用瀉下法使食物下行,才能恢復體液平衡。
-
發病六七天未緩解,體液耗盡轉為陽明病,出現腹脹便秘。所謂「病邪入腑」,瀉下後腹脹即消。需緊急瀉下的原因在於長期陰虛可能導致脾胃壅塞,影響心腎功能。
-
腹瀉排出清水、心窩疼痛、口舌乾燥時,表示脾胃燥熱失衡,水分流失但食物滯留,此時也需急用瀉法。
▌少陰病的關鍵特徵 少陰經關乎生死,是六經中唯一明確記載致命症狀的經脈。少陰中風初期可見發熱脈沈;若受寒邪則症狀隱微:脈象細弱、嗜睡、口淡、背冷,常被忽視。身體疼痛、手腳冰冷、關節痛伴隨浮脈是表陽虛;心煩失眠則是裏陰虛。
▌複雜症狀辨識 同時出現腹瀉、咽痛、胸悶、心煩,或伴隨口脣乾裂、流鼻水、蜷臥腳冷、舌苔濕滑,屬於少陰經半表半裏、寒熱交雜的證候。
脈象緊繃卻反常出汗,兼有咽痛嘔瀉,是陰寒極盛虛陽外越的危症。若拖至八九天突發全身發熱,表示寒極生熱,腎陽過度亢奮。腹痛腹瀉伴隨小便不利需分水性(四肢腫痛屬陽虛水泛)或火性(便膿血裏急後重屬熱邪入陰)。
▌危重症候判別 • 腹瀉完穀不化、內寒外熱、四肢冰冷、脈微欲絕卻面赤不畏寒,是虛陽外浮。 • 上吐下瀉、四肢厥冷、極度煩躁,屬陰寒極致躁動。 • 惡寒蜷臥者:腹瀉停止四肢轉暖可治;持續腹瀉肢冷難治。 • 時而煩躁掀被者可治;無端躁動、四肢冰冷脈搏消失者危殆。 • 嘔吐伴隨汗出、大便次數減少可治;腹瀉兼躁動失眠者危殆。
(文末引《內經》治法要旨:治陰病需調陽,治陽病需調陰,維持陰陽平衡,正是仲景治療少陰病的核心原則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