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4)

1. 少陰病解第五

亦陰自陽,則解之變局也。六經皆有煩躁,而少陰更甚者,以其陰之虛也。蓋陽盛則煩,陰極則躁;煩屬氣,躁屬形;煩發於內,躁見於外,是形從氣動也。先躁而後煩,是氣為形役也;不躁而時自煩,是陽和漸回,故可治;不煩而躁,是五臟之陽已竭,惟魄獨居,故死。故少陰以煩為生機,

躁為死兆。

傷寒以陽為主。不特陰症見陽脈者生,亦陰病見陽症者可治也。凡蜷臥四逆,吐利交作,純陰無陽之症,全賴一陽來復;故反煩者可治,手足反溫者,反發熱者不死。

太陽少陰,皆有身痛骨節痛之表,水氣為患之裡。太陽則脈浮緊而身發熱,用麻黃湯發汗,是振營衛之陽以和陰也;少陰之脈沉而手足寒,用附子湯溫補,是扶坎中之陽以配陰也。太陽之水屬上焦,小青龍汗而發之,陽水當從外散也;少陰之水屬下焦,真武湯溫而利之,陰水當從下泄也。

陰陽俱緊,與太陽傷寒相似。夫緊脈為寒,當屬少陰;然病發於陰不當有汗,反汗出者,陰極似陽,陽虛不能藏精所致也。亡陽之前,已先亡陰矣;陽無所依,故咽痛嘔吐,見陽虛之不歸;陰不能藏,故下利不止,見真陰之欲脫也。則附子湯,用三白以滋陰,參附以回陽,為少陰反本還元之劑。

腎主五液,入以為汗。少陰受病,液不上升,所以陰不得有汗。仲景治少陰之表,於麻黃細辛中加附子,是升陽液而為汗也。若真陰為邪熱所逼,則水隨火越,故反汗出。仲景治少陰之裡,附子湯中任人參,是補腎液而止汗也。脈陰陽俱緊,口中氣出條,是少陰經文,王氏集之脈法中。

故諸家議論不一。夫少陰脈絡,肺主鼻,故鼻中涕出;少陰脈絡舌本,故舌上苔滑;少陰大絡,注諸絡以溫足脛,故足冷。此症不名亡陽者,因不汗出,內不吐利也。口中氣出,唇口燥干,鼻中涕出,此為內熱;陰陽脈緊,舌上苔滑,蜷臥足冷,又是內寒。此少陰為樞,故見寒熱相持之症。

而口舌唇鼻之半表半裡,恰與少陽之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相應也。勿妄治者,恐陰陽相持,苟清火溫補等法,用之不當,寧靜以待之。至七日來復,微發熱,手足溫,是陰得陽之解也。故八日以上,反大發熱,再加吐利,即是亡陽。若其人反加微寒,寒甚於表,上焦應之,必欲嘔矣。

若加腹痛,是寒甚於里,中焦受之,必欲利矣。當此陰盛,急當扶陽,庶不為假熱所惑而妄治。

但欲寐,即是不得眠。然但欲寐是病情,乃問而知之;不得眠是病形,可望而知之。欲寐是陰虛,不眠是煩躁,故治法不同。

三陽惟少陽無承氣症;三陰惟少陰有承氣症。少陽為陽樞,陽稍虛,便入於陰,故不得妄下以虛其元陽;少陰為陰樞,陽有餘,便傷其陰,故當急下以存其真陰。且少陽屬木,惟畏其剋土,故無下症;少陰主水,更畏有土製,故當急下。蓋真陰不可虛,強陽不可從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病解第五

陰邪自陽解,是病解的特殊情況。六經病證皆可出現煩躁,但少陰病更為嚴重,這是因為陰氣虛弱的緣故。陽氣過盛則煩,陰氣至極則躁;煩屬氣分,躁屬形容;煩發於內,躁顯於外,這是形體隨氣機而動。先躁而後煩,是氣受形體牽制;無躁而時自煩,是陽氣逐漸恢復,所以可治;不煩而躁,是五臟陽氣已竭,唯有陰魄獨存,故主死。因此,少陰病以煩為生機,躁為死兆。

傷寒病以陽氣為主導。不僅陰證見陽脈者可生,陰病見陽證者亦可治。凡是蜷臥四肢逆冷、吐利交作、純陰無陽之證,全賴陽氣恢復,故反見煩躁者可治,手足轉溫或反發熱者不至於死。

太陽病與少陰病皆有身痛、骨節痛的表證與水氣為患的里證。太陽病脈浮緊、身發熱,用麻黃湯發汗,是振奮營衛陽氣以調和陰氣;少陰病脈沈、手足寒,用附子湯溫補,是扶助腎中陽氣以配和陰氣。太陽病的水氣屬上焦,用小青龍湯發汗以散水邪,陽水當從外消散;少陰病的水氣屬下焦,用真武湯溫化利水,陰水當從下排泄。

脈陰陽俱緊,與太陽傷寒相似。緊脈主寒,當歸屬於少陰;然而病發於陰分本不當有汗,反見汗出者,是陰氣至極似陽氣浮動,因陽虛不能固藏陰精所致。亡陽之前,已先亡陰;陽氣無所依附,故見咽痛、嘔吐,顯示陽虛不歸;陰氣不能內藏,故下利不止,顯示真陰欲脫。此時用附子湯,以三白(指方中某些藥物)滋陰,人參、附子回陽,是少陰病返本還元之方劑。

腎主五液,外發為汗。少陰受病,津液不能上升,故陰分不當有汗。張仲景治療少陰表證,在麻黃細辛湯中加附子,是升提陽氣津液以發汗。若真陰為邪熱所逼,則水隨火勢外越,故反見汗出。仲景治療少陰里證,在附子湯中加入人參,是補腎中陰液而止汗。脈陰陽俱緊、口中氣出等條文,屬於少陰經的論述,王叔和將其編入脈法內容,故各家見解不一。

少陰經脈聯絡肺臟通於鼻,故鼻中流涕;經脈上循舌根,故舌苔滑潤;少陰大絡灌注下肢諸絡以溫暖足脛,故足部發冷。此證不稱為亡陽,是因無汗出,內無吐利。口中氣出、唇口乾燥、鼻中涕出,此為內熱;脈陰陽俱緊、舌苔滑、蜷臥足冷,又是內寒。少陰為樞機,故見寒熱相持之證。口、舌、唇、鼻等半表半里之證,恰與少陽病的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相對應。不可妄加治療,以防陰陽相持未定,若清火、溫補等法運用不當,不如靜待其變。至七日陽氣來復,微微發熱、手足轉溫,是陰得陽解的徵兆。若八日之後反發高熱,再加吐利,即是亡陽之危候。若反見微寒加重,表寒過甚,上焦受邪則欲嘔;若腹痛加劇,是里寒過甚,中焦受邪則欲利。當此陰寒極盛之際,應急救陽氣,才不致被假熱迷惑而誤治。

“但欲寐”即“不得眠”,但欲寐是病情表現,須問診得知;不得眠是病狀,可望診觀察。欲寐屬陰虛,不眠屬煩躁,治法各異。

三陽經中唯少陽無承氣湯證;三陰經中唯少陰有承氣湯證。少陽為陽經樞機,陽氣稍虛即陷於陰分,故不可妄下而傷元陽;少陰為陰經樞機,陽氣有餘則傷陰液,故當急下以存真陰。少陽屬木,畏克伐脾土,故無下證;少陰屬水,尤畏脾土克制,故需急下。真陰不可虧虛,亢陽不可順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