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0)

1. 少陽病解第三

少陽為遊部。其氣遊行三焦。循兩脅。輸腠理。是先天真元之氣。所以謂之正氣。正氣虛。不足以固腠理。邪因腠理之開。得入少陽之部。少陽主膽。為中正之官。正氣雖虛。不容邪氣內犯。必與之相搏。搏而不勝。所以邪結脅下也。往來寒熱。即正邪相爭之象。更實更虛。

所以休作有時。邪實正虛。所以默默不欲飲食。仲景於表症不用人參。此因正邪分爭。正不勝邪。故用之扶元氣。強主以逐寇也。若外有微熱。而不往來寒熱。是風寒之表未解。不可謂之半表。當小發汗。故去人參加桂。心煩與咳。雖逆氣有餘。而正氣未虛。不可益氣。故去人參。

如太陽汗後。身痛而脈沉遲。與下後協熱利。而心下硬。是太陽之半表半裡症也。表雖不解。裡氣已虛。故參桂兼用。是知仲景用參。皆是預保元氣耳。更有脈症不合柴胡者。仍是柴胡症。本論云。傷寒五六日頭汗出。微惡寒。手足冷。心下滿。口不欲食。大便硬。脈細者。

此為陽微結。半在裡。半在表也。脈雖沉緊。不得為少陰者。陰不得有汗。今頭汗出。故可與小柴胡湯。此條是少陽陽明並病。而脈症俱是少陰。五六日又少陰發病之期。若謂陰不得有汗。則少陰亡陽。亦有反汗出者。然亡陽與陰結。其別在大便。亡陽。則咽痛吐利。除陰結則不能食。

而大便又反硬也。亡陽。與陰陽結。其別在汗。亡陽者。衛氣不固。汗出必遍身陽結者。熱邪閉郁。汗衹在頭也。陽結陽微結之別。在食。陽明陽盛。故能食。而大便硬。此為,純陽結。少陽陽微。故不能食而大便硬。此為陽微結。故欲與柴胡湯。必究其病在半表。然微惡寒。

亦可屬少陰。但頭汗出。始可屬少陽。故反覆講明頭汗之義。可與小柴胡而勿疑也。所以然者。少陽為樞。少陰亦為樞。故見症多相似。必於陰陽表裡辨之真。而審之確。始可一劑而瘳。此少陰少陽之疑似症。又柴胡症之變局也。

少陽居人身之半。脅居一身之半。故脅為少陽之樞。而小柴胡為樞機之劑也。岐伯曰。中於脅。則入少陽。此指少陽自病。然太陽之邪。欲轉屬少陽。少陽之邪。欲歸併陽明。皆從脅轉。如傷寒四五日。身熱惡風。頭項強。脅下滿者。是太陽並病。將轉屬少陽之機也。以小柴胡與之。

所以斷太陽之來路。如陽明病發。潮熱大便溏。小便自可。胸脅滿不去者。是少陽陽明並病。此轉屬陽明之路也。以小柴胡與之。所以開陽明之出路。若據次第傳經之說。必陽明始傳少陽。則當大便硬而不當溏。當曰胸脅始滿。不當曰滿不去矣。又陽明病。脅下硬滿。不大便而嘔。

舌上白苔者。此雖已屬陽明。而少陽之症未罷也。蓋少陽之氣。遊行三焦。因脅下之阻隔。令上焦之治節不行。水精不能四布。故舌上有白苔。而嘔。與小柴胡。轉少陽之樞。則上焦氣化始通。津液得下。胃家不實。而大便自輸矣。身濈然而自汗解者。是上焦津液所化。故能開發腠理。

白話文:

《少陽病解第三》:

少陽經氣如同巡行的部位,其氣機遊走在三焦之間,沿著兩側脅肋運行,輸布於肌肉紋理。這股氣是人體先天的真元之氣,故稱為「正氣」。當正氣衰弱時,無法固護體表,外邪便趁機侵入少陽所主的區域。少陽與膽相關,負責決斷功能,即使正氣虛弱也不會容許邪氣內侵,必與之抗爭;若抗爭失利,邪氣便會滯留在脅肋下。病人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,正是正邪交戰的表現,雙方此消彼長,因此症狀呈現間歇性發作。邪盛正虛時,病患會表現出沈默寡言、食慾不振。

張仲景在治療單純表證時不用人參,但此證因正邪相持、正氣不敵,故用人參來扶持元氣,強化自身以驅逐外邪。若體表有輕微發熱卻無寒熱交替,屬風寒表證未解,不能稱為半表證,應微微發汗,因此去除人參改加桂枝。出現心煩或咳嗽,雖氣逆明顯但正氣未衰時,不宜補氣,故去人參。

如太陽病發汗後身痛脈沈遲,或誤下後出現熱性腹瀉伴隨心下硬滿等症狀,屬太陽病的半表半裡證,此時表邪未解而裡氣已虛,故人參與桂枝並用,可見仲景使用人參意在預先護持元氣。另有脈象看似不符合柴胡湯證,實則仍屬柴胡證的情況。如《傷寒論》所載:傷寒五六日出現頭部出汗、輕微怕冷、手腳冰涼、心窩脹滿、食慾差、大便硬、脈細等症狀,此屬「陽微結」,病位半在裡半在表。脈雖沈緊卻非少陰病,因少陰病不應有汗,現見頭汗故可用小柴胡湯。

此條文描述的是少陽與陽明合病,症狀脈象卻類似少陰病(五六日正值少陰病好發時期)。若強調少陰病不應有汗,須知少陰亡陽證也會反常出汗,但亡陽證與陰結證的區分關鍵在大便:亡陽證會伴隨咽痛、吐瀉;陰結證則是不能進食且大便反而硬結。亡陽與陽結的鑒別在於汗出範圍:亡陽因衛氣不固而全身大汗;陽結因熱邪鬱閉僅頭部汗出。陽明純陽結與少陽陽微結的差異在飲食:陽明熱盛能食且便硬;少陽陽氣微弱則不能食而便硬,故需用小柴胡湯。

處方前須確認病位偏半表,但微惡寒也可能屬少陰,唯有「頭汗」特徵才明確指向少陽,因此特別詳述頭汗的意義,此時投予小柴胡湯可無疑慮。少陽與少陰同屬人體氣機樞紐,症狀易混淆,必須精準辨別表裡陰陽,方能一劑見效。此為少陰與少陽的疑似證,也是柴胡湯證的特殊變化。

少陽位於人體半表半裡,脅肋又是軀幹的中央部位,故脅部是少陽經氣運轉的樞紐,小柴胡湯即針對此樞機而設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到:「邪中脅部則入少陽」,此指少陽本經發病。但太陽病邪欲轉至少陽,或少陽病邪欲傳陽明時,皆從脅部轉移。例如傷寒四五日出現身熱怕風、頸項僵硬、脅下脹滿,是太陽病將轉至少陽的徵兆,此時給予小柴胡湯可阻斷太陽病邪深入。

又如陽明病發潮熱、大便溏軟、小便正常但胸脅持續脹滿,屬少陽陽明合病,是病邪轉向陽明的跡象,予小柴胡湯可開啟陽明出路。若拘泥於傳經順序(陽明→少陽),此時應見大便硬而非溏軟,胸脅脹滿應是新發而非持續。另有一種陽明病出現脅下硬滿、便秘嘔吐、舌苔白膩,雖屬陽明但少陽證未解──因少陽氣機受阻影響上焦運化,津液不得布散而嘔吐,此時用柴胡湯轉動少陽樞機,上焦功能恢復後津液下行,腸胃通暢則大便自通,若見全身微微汗出而解,此汗即是上焦輸布的津液所化,故能通暢腠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