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9)
卷下 (9)
1. 少陽病解第三
少陽處半表半裡,司三焦相火之遊行。仲景特揭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為提綱,是取病機立法矣。夫口、咽、目三者,臟腑精氣之總竅,與天地之氣相通者也,不可謂之表,又不可謂之裡,是表之入里,里之出表處,正所謂半表半裡也。三者能開能合,開之可見,合之不見,恰合為樞之象。
苦、乾、眩者,皆相火上走空竅而為病,風寒雜症咸有之,所以為少陽一經總綱也。如目赤、兩耳無聞、胸滿而煩,只舉中風一症之半表裡;《內經》之胸脅痛而耳聾,只舉得熱病一症之半表裡,故提綱不與也。
少陽之表有二:脈弦細、頭痛、發熱,或嘔而發熱者,少陽傷寒也;耳聾、目赤、胸滿而煩者,少陽中風也。此少陽風寒之表,而非少陽之半表。陽明風寒之表,亦有麻黃、桂枝症。少陽風寒之表,既不得用麻黃、桂枝之汗,亦不得用瓜蒂、梔豉之吐法,發汗則讝語,吐下則悸而驚。
是少陽之和解,不特在半表而始宜也。少陽初感風寒,惡寒發熱與太陽同,不得為半表,惟寒熱不齊,各相迴避,一往一來,勢各兩分,始得謂之半表耳。往來寒熱,有三義:少陽自受寒邪,陽氣尚少,不能發熱,至五六日,鬱熱內發,始得與寒氣相爭,而往來寒熱一也;或太陽傷寒,過五六日,陽氣已衰,餘邪未盡,轉屬少陽,而往來寒熱二也;若風為陽邪,少陽為風藏,一中於風,但往來寒熱,不必五六日而始見,三也。太陽之身寒,在未發熱時,如已發熱,雖惡寒而身不再寒。陽明之身寒,惡寒衹在初得之一日,至二日則惡寒自罷,便發熱而反惡熱。
惟少陽之寒熱,有往而復來之異:寒來時便身寒,惡寒而不惡熱;熱來時便身熱,惡熱而不惡寒,與太陽之如瘧,發熱惡寒,而不惡熱;陽明之如瘧,潮熱惡熱,而不惡寒者不侔也。蓋太陽為嫩陽,如日初出,寒留於半表者不遽散,熱出於半里者未即舒,故見此象耳。然寒為欲去之寒,而熱為新熾之熱,寒固為虛寒,而熱亦非實熱,故小柴胡湯治熱,而不治寒,預補其虛,而不攻其實也。小柴胡為半表設,而其症皆屬於里,蓋表症既去其半,則病機偏於向里矣。惟往來寒熱一症,尚為表邪未去,故獨以柴胡一味主之,其他悉屬用里藥。凡里症屬陽者,多實熱;屬陰者多虛寒,而少陽為半里,偏於陽,偏於熱,雖有虛有熱,不盡屬於虛也。仲景又深以裡虛為慮,故於半表未解時,便用人參以固里。寒熱往來,病情見於外;苦喜不欲,病情得於內。看苦、喜不欲等字,非真嘔真滿,不能飲食也。
看往來二字,即見有不寒熱時。寒熱往來、胸脅苦滿,是無形之表;心煩喜嘔、默默不欲飲食,是無形之裡。其或胸中煩而不嘔,或渴,或胸中痛,或脅下痞硬,或心下悸,小便不利,或咳者,此七症皆偏於里,惟微熱微寒為在表,皆屬無形,惟脅下痞硬為有形,皆風寒通症,惟脅下痞硬,為少陽總,是氣分為病,非有實熱可據,故皆從半表半裡之治法。
白話文:
少陽病解第三
少陽位於半表半里之間,主導三焦相火的運行。張仲景特別提出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作為提綱,是依據病機來確立治法。口、咽、目這三個部位是臟腑精氣的總竅,與天地之氣相通,既不能稱為純表證,也不能稱為純里證,而是表邪入裡、里邪出表的交界處,正是所謂「半表半里」。這三個部位能開能合,開則顯現症狀,合則隱而不見,恰如樞機的特性。
口苦、咽乾、目眩等症狀,都是相火上衝至空竅所致,風寒或雜病皆可能引發,因此成為少陽病的總綱。例如目赤、耳聾、胸滿而煩,僅是少陽中風表現出的半表裡症狀;《內經》提到的胸脅痛與耳聾,則是熱病引起的半表裡症狀,故未被列入提綱。
少陽的表證分兩種:
- 少陽傷寒:脈弦細、頭痛、發熱,或嘔吐兼發熱。
- 少陽中風:耳聾、目赤、胸滿而煩。
但這些仍屬少陽風寒表證,而非真正的「半表」。陽明風寒表證有麻黃湯、桂枝湯之症,而少陽風寒表證既不能用麻黃、桂枝發汗,也不能用瓜蒂、梔豉催吐,誤汗會導致譫語,誤吐下則引發心悸驚懼。
因此,少陽病的和解之法,並非僅限於半表才適用。少陽初感風寒時,惡寒發熱與太陽病相似,尚未顯現半表特徵;唯有當寒熱交替、相互消長,才可稱為半表。寒熱往來有三種情況:
- 少陽自感寒邪,初期陽氣不足未能發熱,五六日後郁熱內發,始與寒氣交爭而寒熱交替。
- 太陽傷寒五六日後,陽氣衰退,余邪傳入少陽而寒熱往來。
- 風屬陽邪,少陽為風藏,若中風邪則立即寒熱往來,不必等五六日。
太陽病的怕冷在未發熱時明顯,發熱後雖惡寒但不再身寒;陽明的怕冷僅見於初病一日,次日即轉為發熱惡熱。唯獨少陽的寒熱交替獨特:寒時身寒惡寒不惡熱,熱時身熱惡熱不惡寒,與太陽的瘧狀(發熱惡寒但不惡熱)、陽明的瘧狀(潮熱惡熱但不惡寒)不同。少陽如同初升的太陽,半表之寒未散,半里之熱未舒,故現此象——寒為將退之虛寒,熱為新盛之虛熱,故小柴胡湯以清熱為主,兼補虛而不攻實。
小柴胡湯雖為半表而設,但症狀多偏里(因表證減半,病機偏里),僅寒熱往來一症屬表邪殘留,故以柴胡主之,其餘用藥皆調里。里證屬陽者多實熱,屬陰者多虛寒,而少陽半里偏陽偏熱,雖兼虛熱,非全屬虛。張仲景更重視里虛,故在半表未解時即用人參固里。
寒熱往來反映外在病情,口苦、喜嘔、不欲食則體現內在病機。觀察「苦、喜、不欲」等字眼,可知並非真嘔吐或完全不飲食;「往來」二字亦提示有不寒不熱的間隙。寒熱往來、胸脅滿悶屬無形之表;心煩喜嘔、默默厭食屬無形之里。若出現胸中煩而不嘔、口渴、胸痛、脅下痞硬、心下悸、小便不利或咳嗽,此七症皆偏里,僅微熱微寒屬表,且多為無形之邪,唯脅下痞硬為有形。但皆為風寒通症,唯脅下痞硬為少陽獨有,屬氣分病變,無實熱可據,故皆以半表半里之法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