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8)

1. 陽明病解第二

上越、中清、下奪,是治陽明三大法。發汗、利小便,是陽明經兩大禁。然,風寒初入陽明之表,即用麻黃桂枝發汗者,是急於除熱而存津液,與急下之法同。若脈浮、煩渴、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利小便者,亦以清火而存津液。而又曰:汗多者不可與豬苓湯。要知,發汗、利小便,是治陽明權巧法門,非正治法。

陽明之病在熱實。宜無溫補法矣。而食谷欲嘔者,是胃口虛寒,故不主內熱也。然,胃口雖虛,胃中猶實,仍不失為陽明病。與吳茱萸湯,散胃口之寒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則溫補又陽明之從治法。若胃口虛熱者,用白虎加人參,是陽明又有涼補法也。此二義,又是治陽明權巧法門。

本論云: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。其人反能食、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矣。蓋陽明為三陰之表,故三陰皆看陽明之轉施。三陰之不受邪,藉胃為之蔽其外也。胃氣和,則能食不嘔,故邪自解,而三陰不病。胃陽虛,邪始得入三陰。故太陽受邪,腹滿而吐,食不下;少陰受邪,欲吐不吐;厥陰受邪,飢不欲食,食即吐蛔。若胃陽亡,則水漿不入而死。要知,三陰受邪,關係不在少陽、太陽,而全關係陽明。

陽明以太陰為里,是指牝臟言。太陰亦以陽明為里,是指轉屬言也。腎者胃之關。木者土之賊。故三陰亦得以陽明為里。三陰為三陽之裡,而三陰反得轉屬陽明為里。故三陰皆得從陽明而下,則陽明又是三陰實邪之出路也。既為三陰之表以御邪,又為三陰之裡以逐邪。陽明之關係三陰重矣。

白話文:

《陽明病解第二》

治療陽明病有三個主要方法:清洩上焦、和中清熱、瀉下通腑。發汗和利小便是陽明病的兩大禁忌。然而,當風寒初犯陽明表證時,立即使用麻黃桂枝發汗,是為了迅速清除熱邪而保存津液,這與急下法的原理相同。若出現脈浮、煩渴、小便不利,用豬苓湯利小便,也是為了清熱火而保全津液。但需注意:出汗過多者不可用豬苓湯。要明白,發汗和利小便只是治療陽明病的權宜之法,並非正治。

陽明病的本質在於熱實,一般不宜用溫補法。但若進食後想嘔吐,這是胃氣虛寒,不屬於內熱證。雖然胃氣虛弱,但胃中仍有實邪,仍屬於陽明病。此時用吳茱萸湯散胃中寒氣,使上焦暢通、津液下行、胃氣調和,這種溫補法屬於陽明病的從治法。若胃氣虛熱,則用白虎加人參湯清補,這是陽明病的涼補法。這兩種方法也是治療陽明病的靈活變通之法。

《傷寒論》提到:傷寒三日,三陽經傳變完畢,邪氣應傳入三陰。若患者反而能進食、不嘔吐,說明三陰未受邪。陽明是三陰的表層屏障,三陰是否受邪取決於陽明的狀態。三陰之所以不受邪,是靠胃氣在外抵禦。胃氣調和則能食不嘔,邪氣自然消散而三陰無病;胃陽虛弱,邪氣才會侵入三陰。例如:太陰受邪會腹滿嘔吐、食不下嚥;少陰受邪則欲吐不吐;厥陰受邪時雖覺飢餓卻不想進食,進食後甚至吐出蛔蟲。若胃陽衰敗,連水都無法進食,便會致命。可見三陰受邪的關鍵不在少陽、太陽,而在陽明。

陽明以太陰為裏,是從臟腑關係而言;太陰以陽明為裏,則是從病勢轉屬角度而言。腎如同胃的關卡,肝木會克犯脾土,因此三陰也以陽明為裏。三陰本是三陽的裏層,卻又通過轉屬陽明為裏,故三陰實邪可借陽明通道排出體外。陽明既是三陰的外衛以抵禦邪氣,又是三陰的內途以驅逐邪氣,足見陽明對三陰的影響至關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