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7)
卷下 (7)
1. 陽明病解第二
用香豉以瀉腹滿,而身重亦除。後人不能於仲景書中,尋出陽明之表,而遠引《內經》熱府論之目痛鼻乾,不得臥以當之,不得仲景陽明治表之法,妄引痘科中葛根、升麻以主之。不知《內經》因論熱病,而只發陽明經病之一端;仲景立陽明一經,是該內外症治之全法。又不知目痛鼻乾,
是陽盛陰虛,法當滋陰清火,而反發陽明之汗。若上而鼻衄,下而便難,是引賊破家矣。要知是風寒之表,則用麻黃而治;如是內熱之表,即荊、防、薄荷皆足以亡津液,而成胃實,在用者如何耳。治陽明內熱之表有三法:如熱在上焦者,用梔子豉湯吐之,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
胃家不實矣。熱在中焦者,用白虎湯清之,胃火得清,胃家不實矣。熱陷下焦者,用豬苓湯利之,火從下泄,胃家不實矣。要知陽明之治表熱,即是預治其里。三方皆是潤劑,所以存津液,而不令胃家實也。後人因循升麻、葛根之謬,竟不察仲景治陽明表症之法。
太陽以心胸為里,故用辛甘發散之劑,助心胸之陽,而開玄府之表,不得用苦寒之劑,以傷上焦之陽也。所以宜汗而不宜吐。陽明以心胸為表,當用酸苦湧泄之劑,引胃脘之陽,而開胸中之表,不得用溫散之劑,以傷中宮之津液也。故法當吐,而不當汗。陽明當吐,而反行汗下溫針等法,
以致心中憒憒、怵惕、懊憹、煩躁、讝語、舌苔等症,然仍不離陽明之表。太陽當汗而反吐,便見自汗出而不惡寒、飢不能食、朝食暮吐、不欲近衣、欲食冷食等症。此為太陽轉屬陽明之表,皆是梔子豉湯症。蓋陽明以胃實為里,不特發熱、惡寒、汗出、身重、目疼、鼻乾謂之表,一切虛煩、
虛熱,如口苦、咽乾、舌苔、喘滿、不得臥、消渴,而小便不利,凡在胃之外者,悉屬陽明之表。但除胃口之熱,便解胃家之實。此梔子豉湯,為陽明解表和里之聖劑也。
按:傷寒脈浮、自汗出、淅淅惡寒,是陽明表症;心煩小便數、腳攣急,是陽明里之表症。斯時用梔子豉湯吐之,則胃陽得升,惡寒自罷,心煩得止,汗不自出矣;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小便自利,其腳自伸矣。反用桂枝發汗,所以亡陽。其咽中干、煩躁、吐逆,是梔子生薑豉湯症。
衹以亡陽而厥,急當回陽,故改用甘草乾薑湯。服之後,仍作芍藥甘草以和陰,少與調胃承氣以和里,皆因先時失用梔豉,如此挽回費力耳。
按仲景云:「病如桂枝症,則便不得鑑定為太陽中風。」凡惡風、惡寒、發熱,而汗自出者,無論太陽、陽明中風、傷寒,皆是桂枝症矣。太陽病頭項強痛,而此云頭不痛、項不強,便非太陽症。《內經》曰:「邪中於膚,則入陽明。」此云胸中疼硬、氣上衝、咽喉不得息,是陽明受病無疑也。
雖外症象桂枝,而病在胸中,不在營衛,便不是桂枝症,故立瓜蒂散,所謂「在上者,因而越之」也。此與前條本陽明病,仲景不冠以陽明者,以不關於胃實,而未見不惡寒之病情耳。
白話文:
《陽明病解第二》:
使用香豉來消除腹脹,連帶使身體沈重的症狀也得以解除。後人未能從張仲景的著作中找出陽明治表的方法,反而引用《內經》「熱府論」中提到的目痛、鼻乾、失眠等症狀來對應,卻未掌握仲景對於陽明治表的正確治則,錯誤地沿用治療痘疹的葛根、升麻等藥。殊不知《內經》在論述熱病時,僅提到陽明經病的部分表現;而仲景確立陽明病的治法,則是全面涵蓋內外病症的治療原則。
此外,目痛、鼻乾屬於陽盛陰虛,本應滋陰清火,卻反而發汗治療陽明。若造成上部鼻血、下部便祕,無疑是引邪入裡、加重病情。須知若是風寒表證,可用麻黃治療;但若是內熱表證,連荊芥、防風、薄荷這類藥都可能耗損津液,導致胃腸燥結,關鍵在於如何辨證用藥。
治療陽明內熱表證有三法:
- 上焦熱:用梔子豉湯催吐,使上焦氣機通暢,津液下行,胃腸不燥結。
- 中焦熱:用白虎湯清熱,胃火消退,胃腸自然不實。
- 下焦熱:用豬苓湯利水,火熱從下而洩,胃腸亦不燥結。
須知陽明治表熱,實質是預先調理裡熱。這三方均為潤燥之劑,旨在保存津液,避免胃腸實熱。後人沿用升麻、葛根的錯誤用法,完全忽略仲景治陽明表證的正確方略。
太陽病以心胸為裡,故用辛甘發散藥助陽氣、開腠理,禁用苦寒傷上焦陽氣,宜汗不宜吐。陽明病則以心胸為表,當用酸苦湧洩藥引胃陽上行、開胸中鬱熱,不可用溫散藥耗損中焦津液,故宜吐不宜汗。若陽明應吐反誤用汗、下、溫針,會導致心煩、驚悸、躁動、譫語、舌苔厚等症狀,但仍在陽明表證範疇。
若太陽病誤吐,會轉為自汗、不怕冷、飢不欲食、食後嘔吐、怕熱喜冷等症,此為太陽轉陽明表證,皆屬梔子豉湯證。陽明以胃實為裡證,但發熱、惡寒、汗出、身重、目痛、鼻乾等屬表證;其他虛煩虛熱如口苦、咽乾、舌苔、喘滿、失眠、消渴、小便不利等,只要在胃之外,均屬陽明表證。只需清除胃熱,即能緩解胃腸實結,故梔子豉湯是陽明解表調裡的聖藥。
補充說明:
傷寒脈浮、自汗、微惡寒屬陽明表證;心煩、小便頻數、腳抽筋屬陽明裡之表證。此時用梔子豉湯催吐,可升胃陽、止惡寒、除心煩、斂汗液;上焦通暢後,津液下行,小便自利,腳抽筋亦解。若誤用桂枝發汗,會亡陽傷津,出現咽乾、煩躁、嘔逆等症,當用梔子生薑豉湯。若已因亡陽而四肢冰冷,急用甘草乾薑湯回陽,再以芍藥甘草湯養陰,少量調胃承氣湯和裡。這些補救措施皆因初期未用梔豉湯所致。
仲景言:「病症類似桂枝證,未必是太陽中風。」凡惡風、惡寒、發熱、自汗者,不論太陽或陽明中風、傷寒,皆可視為桂枝證。但太陽病應有頭痛項強,若無則非太陽證。《內經》雲:「邪侵肌膚,可入陽明。」若有胸中硬痛、氣上衝、呼吸不暢,即屬陽明受病。雖外症似桂枝證,但病位在胸不在表,故非桂枝證,而用瓜蒂散「因勢越邪」。此條雖未冠「陽明病」,因未涉及胃實且仍有惡寒,但仍屬陽明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