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6)
卷下 (6)
1. 陽明病解第二
非惟陽明不敢用二方,即太陽亦棄之久矣。
陽明之表有二:有外邪初傷之表;有內熱達外之表。外邪之表,只在一二日間;其症微惡寒,汗出多,或無汗而喘者是也。內熱之表,在一二日後;其症身熱汗自出,不惡寒,反惡熱是也。表因風寒外來,故仲景亦用麻黃桂枝二湯汗之。表因內熱外發,故仲景更制梔子豉湯,因其熱而吐之。
後人認不出陽明表症,一二日既不敢用麻黃,二三日來又不知用梔子豉湯。不識仲景治陽明之初法,所以廢棄陽明之吐法。必待熱深實極,以白虎承氣投之,是養虎遺患也。
六經傷寒,惟陽明最輕者,以陽明為水穀之海,穀氣足以勝邪氣;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,氣血足以禦寒氣;陽明居兩陽合明之地,陽氣足以禦陰氣也。陽明受邪,一日惡寒,與太陽同;二日便不惡寒,反惡熱,故內經曰:「二日陽明受之。」以陽明之症,在二日見,非謂陽明之病,在太陽交也。仲景曰:「傷寒三日陽明脈大。」要知陽明傷寒,祗在一日二日即寒去而熱生;三日見陽明之脈大,則全無寒氣,便是陽明之病熱,而非復前日之傷寒。始雖由於傷寒,今不再稱傷寒,以傷寒之劑治之矣。
陽明之惡寒,二日自止,固與他經不同;其惡寒微,又不若太陽之甚。陽明在肌肉中蒸蒸發熱,但熱無寒,與太陽翕翕發熱,寒束於皮毛之上者不同。陽明自汗,亦異於太陽中風之自汗。太陽雖自汗,而出之不利,有執持之意,故其狀曰:「漐漐。」陽明自汗,多有波瀾搖動之狀,故名之曰:「濈濈。」
太陽之脈浮而緊者,必潮熱;太陽之脈但浮者,必無汗;陽明脈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二經表症、表脈,不同如此。
今傷寒書,以頭痛分三陽;陽明之痛在額,理固然也。然陽明主裡,頭痛非其本症。內經曰:「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以其脈連風府,故頭項痛也。」「七日太陽病衰,頭痛少愈也。」「二日陽明受之,其脈夾鼻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,鼻乾不得臥。」是內經以頭痛屬太陽,不屬陽明矣。仲景有陽明頭痛症二條。一日陽明病,反無汗,而小便利;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厥者,必苦頭痛。若不咳不嘔,手足不厥者,頭不痛。此頭痛在二三日,而不在得病之一日;且因於嘔咳,而不因於外邪也。一日傷寒不大便,六七日頭痛不熱者,與承氣湯。此頭痛反在太陽衰時,而因於不大便;即內經所云:「䐜脹而頭痛」,非因於風寒也。其中風傷寒諸條,俱不及頭痛症;則陽明頭痛,又與太陽迥別矣。
本論云:「陽明病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。」此處當直接梔子豉湯主之句;若發汗三段,因不用此方,而妄治所致,仍當梔子豉湯主之。仲景但於結句一見,是省文法也。後人竟認梔豉湯,為汗下後救逆之劑。請問未汗下前,仲景何法以治之乎?要知咽燥、口苦、腹滿而喘,是陽明裡熱;發熱汗出、不惡寒、反惡熱,是陽明表熱。因陽明之熱,自內達表,則里症為重;故此條敘症,以里症列表症之前;任梔子以清裡熱,而表熱亦解。
白話文:
《陽明病解第二》:
不但陽明病不敢用麻黃、桂枝兩方,連太陽病也早已棄之不用。
陽明病的表證分兩種:一是外邪初侵體表的證候,二是內熱向外透發的證候。外邪引起的表證僅在一兩天內出現,症狀為輕微怕冷、出汗多,或無汗而氣喘;內熱透發的表證則在一兩天後顯現,症狀為身體發熱、自汗、不怕冷反而怕熱。若表證因風寒外襲引起,張仲景仍用麻黃湯、桂枝湯發汗治療;若表證因內熱外發,仲景則另創梔子豉湯,順應熱勢用吐法治療。
後世醫家辨識不出陽明病的表證,初起一兩天不敢用麻黃湯,兩三天後又不懂用梔子豉湯,不理解仲景治療陽明病的初始方法,因而廢棄了陽明病的吐法。非要等到熱邪深重、實熱極盛時,才用白虎湯或承氣湯,這無異於養虎為患。
六經傷寒中,陽明病多屬最輕,因陽明胃為水穀之海,穀氣充足能壓制邪氣;陽明經為十二經脈之首,氣血旺盛可抵禦寒氣;陽明處於陽氣匯聚之地,足以對抗陰氣。陽明受邪第一天怕冷與太陽病相同,第二天便轉為不怕冷反怕熱,故《內經》說:「第二天病傳陽明。」意指陽明症狀在第二天顯現,而非指陽明病由太陽轉變而來。仲景言:「傷寒第三天陽明脈大。」須知陽明傷寒僅在一兩天內寒退熱生;第三天見脈大時已無寒象,全然是陽明熱病,而非先前傷寒。此時病因雖原屬傷寒,但治療不再用傷寒方劑。
陽明病的怕冷在第二天自止,本與他經不同,且其惡寒輕微,不似太陽病劇烈。陽明病發熱如蒸騰自肌肉透出,純熱無寒,與太陽病寒束肌表的翕翕發熱不同。陽明的自汗也異於太陽中風的自汗——太陽自汗黏滯不暢,如「漐漐」狀;陽明自汗則如波瀾搖動,故稱「濈濈」。
太陽脈浮緊必伴潮熱;太陽脈單純浮必無汗;陽明脈單純浮則必有盜汗。兩經表證與脈象差異明顯。
現今傷寒論述以頭痛區分三陽經,陽明頭痛在前額雖合常理,但陽明主裡,頭痛非其本症。《內經》載:「傷寒第一天太陽受邪,因脈連風府,故頭項痛」「第七天太陽病衰,頭痛稍減」「第二天陽明受邪,脈沿鼻絡於眼,故身熱目痛、鼻乾難眠。」可見《內經》將頭痛歸屬太陽而非陽明。仲景提出兩條陽明頭痛:一是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通利,兩三天後嘔咳、手足冰冷者必頭痛(若無嘔咳肢冷則不痛),此痛在病後兩三日,且由嘔咳引起,非外邪所致;二是傷寒便秘六七日,頭痛但不發熱,用承氣湯治療,此痛出現於太陽病衰時,源於腹脹便秘,即《內經》所謂「䐜脹頭痛」,與風寒無關。其餘中風傷寒條文皆未提及頭痛,足見陽明頭痛與太陽頭痛截然不同。
仲景原文:「陽明病脈浮緊,咽乾口苦、腹滿氣喘、發熱汗出、不惡寒反惡熱、身重」之後,本應直接接「梔子豉湯主之」;後文「若發汗」三段是誤治後的變證,仍該用梔子豉湯救治。仲景僅在結尾點明此方,是省略筆法。後人誤以為梔子豉湯只用於汗下後的救逆,試問未經誤治前,仲景原欲如何處置?須知咽乾口苦、腹滿氣喘屬陽明裏熱;發熱汗出、怕熱不怕冷屬陽明表熱。因陽明熱邪自內透表,裏證為本,故此條先列裏證後述表證,用梔子清裏熱,表熱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