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2)
卷下 (2)
1. 大陽病解第一
與小腸之太陽。同為受盛之器耳。不得渾膈膜之上。為父之太陽也。仲景以心為太陽。故得外統一身之氣血。內行五臟六腑之經隧。若膀胱為州都之官。所藏精液。必待上焦之氣化。而後能出。何能外司營衛。而為諸陽主氣哉。岐伯聖人。南面而立。前曰廣明。後曰太衝。太衝之地。
名曰少陰。是心腎為一身之大表里也。膀胱與腎為表裡。第足經相絡之一義耳。是表裡亦何常之有。如太陽與少陽並病。刺肺俞。肝俞。豈非肝居膽外。為少陽之表。肺居心外。為太陽之表耶。少陰病。一身手足盡熱。以熱在膀胱。必便血。夫熱在膀胱。而仍稱少陰病。是知膀胱屬腰以下之陰。
得為少陰之府。不得為六經之太陽。故不稱太陽病。又太陽不解。熱結膀胱。其人如狂。以太陽隨經。瘀熱在裡。熱在下焦。下血乃愈。蓋太陽位最高。故太陽病。以頭項強痛為提綱。此云熱結在下焦。是太陽陽邪。下陷之變也。其云隨經。云在裡。是知膀胱屬在下焦。為太陽之根底。
而非主表之太陽。為太陽之經隧。而非太陽之都會。為太陽主血之裡。非為諸陽主氣之太陽也。明矣。
傷寒最多心痛。以心當太陽之位也。心為君主。寒為賊邪。君火不足。寒氣得以為之。所以名為大病。今傷寒家。乃以太陽為寒水之經。是拘於膀胱。焉水府。因有以寒召寒之說。而不審寒邪犯心。水來剋火之義矣。夫人傷於寒。熱雖甚不死者。以寒所在。是邪之所留。熱之所在。
是心之所主也。如初服桂枝而反煩解。半日而復煩。大青龍之煩躁。小青龍之水氣。十棗瀉心之心下痞硬。白虎五苓之燥渴心煩。皆心病也。若妄治後。叉手冒心。恍惚心亂。以下,逆滿。往往關心。是心病為太陽本病也。然心為一身之主。六經皆能病及。故陽明有憒憒。怵惕。
懊憹。等症。少陽有煩悸。支結等症。太陰之暴煩。少陰之心中溫溫欲吐。厥陰之氣上撞心。心中疼熱。皆心病也。何前輩反有傷足不傷手之說。夫心主營。肺主衛。風寒來傷營衛。即是手經矣。且大腸接胃。俱稱陽明。小腸通膀胱。俱稱太陽。傷則俱傷。何分手足。如大便硬。
是大腸病。豈專指胃言。小便不利。亦是小腸病。豈獨指膀胱。且汗為心液。如汗多亡陽。豈獨亡坎中之陽。而不涉膽中之陽耶。因不明仲景之六經。故有傳經之妄耳。
人皆指太陽經絡行於背。而不知背為太陽之所主。競言太陽主營衛而不究營衛之所自。衹知太陽主表。而不知太陽實根於裡。知膀胱是太陽之裡。而不知心肺是為太陽之裡。因不明內經之陰陽。所以不知太陽之地耳。內經以背為陽。腹為陰。五臟以心肺為陽。而屬於背。故仲景以胸下。
心下。屬三陽。肝脾腎為陰而屬於腹。故仲景以腹中之症屬三陰。以陰陽內外相輸之義也。營衛行於表。而發源於心肺。故太陽病。則營衛病。營衛病。則心肺病矣。心病則惡寒。肺病則發熱。心病則煩。肺病則喘。桂枝療寒。芍藥止煩。麻黃散熱。杏仁除喘。所以和營者。
白話文:
大陽病解第一
太陽與小腸同為受納傳化的器官,不應將橫膈膜以上的部分混淆為太陽。張仲景認為心屬於太陽,因此心能統攝全身氣血,並在五臟六腑的經脈中運行。而膀胱僅是儲藏精液的器官,需依靠上焦的氣化功能才能排出,怎可能主導營衛、成為諸陽氣的主導?岐伯聖人以面向南為基準,前方稱為「廣明」,後方稱為「太衝」。太衝所在之處名為少陰,可見心與腎是人體表裡的核心。膀胱與腎雖為表裡關係,但這僅是足經相連的一方面,表裡關係並非固定不變。例如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時,針刺肺俞、肝俞,豈不是因為肝在膽之外,為少陽之表;肺在心之外,為太陽之表?少陰病患者若全身與手足發熱,因熱氣在膀胱,可能出現便血。此時熱雖在膀胱,仍稱為少陰病,可知膀胱屬於腰以下的陰部,是少陰之腑,而非六經中的太陽,故不稱太陽病。另,太陽病未解,熱結於膀胱,患者可能狂躁,因太陽經的瘀熱內陷下焦,須下血才能痊癒。太陽位於最高處,因此太陽病以頭項強痛為主要症狀。此處說熱結在下焦,是太陽陽邪下陷的變證;所謂「隨經」「在裡」,說明膀胱屬於下焦,是太陽的根基,而非主表的太陽;是太陽經脈的通道,而非太陽的中心;是主血之裡,而非主氣之太陽。由此可明確理解。
傷寒病常見心痛,因心處於太陽之位。心為君主,寒為邪氣,若君火不足,寒邪便乘虛而入,故稱為大病。現今傷寒學派誤將太陽視為寒水之經,拘泥於膀胱為水腑的說法,提出「以寒召寒」的理論,卻忽略寒邪侵犯心臟、水剋火的本質。人受寒傷後,即使發熱嚴重也不致死,因寒邪所在為病邪滯留之處,而熱象則反映心之主導。如服桂枝湯後反見煩躁又緩解,半日後再煩躁,或大青龍湯證的煩躁、小青龍湯證的水氣、十棗瀉心湯證的心下痞硬、白虎湯與五苓散證的燥渴心煩,皆與心相關。若誤治後出現手按胸口、心神恍惚、心下逆滿等症狀,也往往與心有關。可見心病是太陽病的根本。然而心為全身主宰,六經病變皆可能影響心。例如陽明病有昏沈、驚恐、懊惱等症;少陽病有心煩心悸、胸脅支結等症;太陰病的突然煩躁、少陰病的心中溫溫欲吐、厥陰病的氣上衝心與心中疼熱,均屬心病。為何前人卻有「傷足不傷手」之說?心主營,肺主衛,風寒侵襲營衛即是手經受病。且大腸連接胃,同稱陽明;小腸與膀胱相通,同稱太陽,受病時皆受影響,何必區分手足?如大便硬結屬大腸病,豈僅指胃?小便不利亦屬小腸病,豈獨指膀胱?何況汗為心液,若汗多亡陽,豈只損失腎陽而不涉心陽?正因不明張仲景的六經理論,才有傳經之謬說。
多數人知太陽經絡行於背部,卻不知背為太陽所主;只談太陽主營衛,卻不深究營衛的源頭;僅知太陽主表,而不知太陽實根於裡;知膀胱是太陽之裡,卻不知心肺才是太陽的內在基礎。因不領會《內經》的陰陽理論,故無法理解太陽的真正定位。《內經》以背為陽、腹為陰,五臟中以心肺屬陽而歸於背,因此張仲景將胸下、心下歸於三陽;肝脾腎屬陰而歸於腹,故腹中症狀屬三陰。此為陰陽內外相互關聯之理。營衛運行於體表,但源於心肺,因此太陽病會影響營衛,營衛病則心肺受累:心病則惡寒,肺病則發熱;心病生煩,肺病生喘。桂枝治寒,芍藥止煩;麻黃散熱,杏仁平喘,皆是調和營衛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