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3)

1. 大陽病解第一

正所以寧心也;所以調衛者,正所以保肺也。麻桂二方便是調和內外,表裡兩解之劑矣。如大青龍,用石膏以治煩躁;小青龍,用五味乾薑以除咳嗽。皆於表劑中,即兼治里。後人妄為仲景方治表而不及里,曷不於藥性一思之?太陽主表,為心君之藩籬,猶京師之有邊關也。

風寒初感,先入太陽之界。惟以得汗為急務。自汗而解,猶邊關之有備也;必發汗而解,是君主之令行也。若發汗而汗不出,與發汗而汗仍不解,是君主之令不行也。夫汗為心液,本水之氣。在傷寒,為天時寒水之氣;在人身,為皮膚寒濕之氣;在發汗,為君主陽和之氣也。

君火之陽內發,寒水之邪外散矣。故治太陽傷寒,以發汗為第一義。若君火不足,則腎液輸於心下者,不能入心為汗,又不能下輸膀胱,所以心下有水氣也。故利水是治傷寒之二義。若君火太盛,有煩躁消渴等症,恐不戢而自焚。故清火是太陽之反治法。若君火衰微,不足以自守,風寒內侵於臟腑,必扶陽以御之。故溫補是太陽傷寒之從治法。其他救敝諸法,種種不同,而大法不外乎此。

發汗利水,是治太陽兩大法門。發汗分形層之次第,利水定三焦之高下,皆所以化太陽之氣也。發汗有五法:麻黃湯,汗在皮膚,是發散外感之寒氣;桂枝湯,汗在經絡,是疏通血脈之精氣;葛根湯,汗在肌肉,是升提精液之清氣;大青龍,汗在胸中,是解散內擾之陽氣;小青龍,汗在心下,是驅逐內蓄之水氣。其治水有三法:乾嘔而咳,水入即吐,是水氣在上焦;在上者汗而發之,小青龍五苓散是也;心下痞硬,硬滿而痛,是水氣在中焦;中滿者瀉之於內,用十棗湯、大陷胸湯是也;熱入膀胱,小便不利,是水氣在下焦;在下者引而竭之,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是也。

太陽之根即是少陰。緊則為寒,本少陰脈。太陽病而脈緊者必無汗。此雖太陽能衛外而為固,令汗不出,亦賴少陰能藏精而為守,故不得有汗也。人但知其表實,而不知其里亦實,故可用麻黃湯而無患。若脈陰陽俱緊,而反汗出者,是陽不固而陰不守。雖稱亡陽,而陰不獨存。此屬少陰者,是指太陽轉屬少陰,而非少陰本病。

太陽之虛,不能主外,內傷真陰之氣,便露出少陰之底板。少陰陰虛,不能主內,外傷太陽之氣,便假借太陽之面目。所以太陽病而脈反沉,用四逆以急救其里;少陰病而反熱,用麻辛以微解其表。此表裡雌雄相應之機也。

傷寒一日太陽受之,即見煩躁,是陽氣外發之機。六七日乃陰陽自和之際,反見煩躁,是陰陽內陷之兆。所云陽去入陰者,指陽邪下膈言,非專指陰經也。或入太陽之府,而熱結膀胱;或入陽明之府,而胃中乾燥;或入少陽之府,而脅下硬滿;或入太陰而暴煩下利;或入少陰而口苦燥干。

白話文:

《大陽病解第一》

調養心神,是為了安定心志;調節衛氣,是為了保護肺臟。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種方劑,正是用來調和內外、同時解除表證與裡證的藥物。例如大青龍湯用石膏治療煩躁,小青龍湯用五味子和乾薑消除咳嗽,都是在解表的方劑中兼顧治療裡證。後人錯誤認為張仲景的方劑只治表而不及裡,為何不去思考藥物的性質呢?

太陽經主管體表,如同保護心君的屏障,好比京城周圍的邊關。風寒之邪最初侵襲人體時,首先進入太陽經的範圍。此時應以發汗為首要任務。自發汗而病解,如同邊關防備嚴密;必須通過發汗才能解除病邪,則是君主的命令得以執行。如果發汗但汗不出,或發汗後病仍未解,則是君主的命令未能貫徹。

汗為心液,本源於水氣。就傷寒而言,它是天時寒水之氣;在人體則體現為皮膚寒濕之氣;在發汗過程中,則依賴君主(心火)的陽和之氣。當心火的陽氣充足時,寒水之邪便能向外散發。因此治療太陽傷寒,發汗是首要方法。

若心火不足,腎中的津液無法上達化為汗,也無法下輸膀胱,導致心下有水氣,因此利水便成為治療傷寒的第二重要方法。若心火過盛,出現煩躁、消渴等症狀,則需清火以避免火勢過旺傷身,這是太陽病的反治法。若心火衰弱,無法抵禦風寒入侵臟腑,則需溫補陽氣來抵禦病邪,這是太陽病的從治法。其他救急方法雖多,但主要原則不外乎這些。

發汗和利水是治療太陽病的兩大法門。發汗需分層次進行,利水則需根據三焦高低來調節,這些都是為了調和太陽之氣。發汗有五種方法:

  1. 麻黃湯使汗出於皮膚,疏散外感寒邪;
  2. 桂枝湯使汗出於經絡,疏通血脈精氣;
  3. 葛根湯使汗出於肌肉,升提精液清氣;
  4. 大青龍湯使汗出於胸中,解散內擾的陽氣;
  5. 小青龍湯使汗出於心下,驅逐體內積聚的水氣。

利水有三種方法:

  1. 水氣在上焦(如乾嘔、咳嗽、飲水即吐),可用小青龍湯或五苓散發汗而解;
  2. 水氣在中焦(如心下痞硬、脹滿疼痛),需瀉下治療,如十棗湯或大陷胸湯;
  3. 水氣在下焦(如熱入膀胱、小便不利),需引邪下行,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。

太陽經的根基在少陰經。脈緊屬寒,是少陰脈的特徵。太陽病若見緊脈,必定無汗。這不僅因為太陽能固衛體表,使汗不得外發,也依賴少陰能守藏精氣,因而不能出汗。世人只知表實而不明裡亦實,因此可用麻黃湯而無虞。若脈陰陽俱緊反而出汗,則是陽氣不固、陰氣失守,雖稱為亡陽,實則陰亦不存,此屬太陽轉屬少陰的情形,並非少陰本身的疾病。

太陽虛弱,無法主外,內傷真陰之氣,便顯露少陰的實質;少陰陰虛,無法主內,外傷太陽之氣,便假借太陽的表象。因此太陽病見脈沈時,須用四逆湯急救其裡;少陰病反見熱象時,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解其表,這是表裡相應的道理。

傷寒一日太陽受邪,若見煩躁,是陽氣外發的徵兆;六七日本應陰陽自和,卻反見煩躁,是陰陽內陷的徵象。所謂「陽去入陰」,是指陽邪下入膈內,並非專指陰經。邪氣可能進入太陽之腑,熱結膀胱;或入陽明之腑,胃中乾燥;或入少陽之腑,脅下硬滿;或入太陰經,暴發煩躁下利;或入少陰經,口苦燥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