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下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)

1. 卷下

2. 大陽病解第一

仲景六經,各有提綱一條,猶大將立旗鼓,使人知所向。故必擇本經至當之脈症而標之。讀者須用緊記提綱,以審病之所在。然提綱可見者祇是正面,讀者又要看出底板,再細玩其四旁,參透其隱曲,則良法美意,始得了然。如太陽總綱,提出脈浮、頭項強痛、惡寒八字,是太陽受病之正面。

讀者要知三陽之脈俱浮,三陽俱有頭痛症,六經受寒俱各惡寒,惟頭項強痛,是太陽所獨也。故見頭連項而強痛,知是太陽受病,蓋太陽為諸陽主氣,頭為諸陽之會,項為太陽之會故也。如脈浮惡寒發熱,而頭不痛,項不強,便知非太陽病;如但頭痛,不及於項,亦非太陽定局矣。

如頭項強痛,反不惡寒,脈反沉,不可為非太陽病。故溫邪內發,或吐後內煩,或濕流關節,或病關少陰,法當救里者也。因當浮不浮,當惡不惡,故為之反,所謂看出底板法者以此。

前輩以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、七日復傳之說拘之,故至今不識仲景所稱之太陽病。

太陽病,有身痛、身重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鼻鳴、乾嘔、嘔逆、煩躁、胸滿、背強、咳、渴、汗出、惡風、無汗而喘等症。仲景以其或然或否,不可拘定,故散見諸節,而不入提綱。又太陽為巨陽,陽病必發熱,提綱亦不言及者,以初受病者,或未發故也。其精細如此,故診者於頭項強痛之時,

必須理會此等兼症,更細審其惡寒惡風之病情,有汗無汗之病機,已發熱未發熱之病勢,以探其表症之虛實,是從旁細看法也。即於此處辨其有汗是桂枝症,無汗是麻黃症,無汗煩躁,是大青龍症,乾嘔發熱而咳,是小青龍症,項背強𠘧𠘧,是葛根症,用之恰當,效如桴鼓。

前輩以桂枝主風傷衛,麻黃主寒傷營,大青龍主傷寒見風,中風見寒,分三綱鼎立之勢拘之,所以埋沒仲景心法,又敗壞仲景之正法。脈浮,只講得脈體之正面,診者當浮中審其脈勢之強弱,脈息之遲數,脈象之緊緩滑澀弦芤。故太陽一經,有但浮、浮弱、浮緩、浮緊、浮遲,

浮數等症,散見於諸條。或陽浮而陰弱,或陰陽俱緊,或陰陽俱浮,或尺中遲,或尺中微,或寸緩、關浮、尺弱,必細細體認,以消息其里之虛實,此是從中索隱法。若謂脈緊是傷寒,脈緩是中風,脈緊有汗是中風見寒,脈緩無汗是傷寒見風,夫既有傷寒中風之別,更有傷寒中風之渾,

使人無下手處矣,豈可為法乎?凡見脈浮遲、浮弱者,用桂枝;浮緊、浮數者,用麻黃,不必於風寒之分,但從脈之虛實而施治,是仲景活法,是亦仲景之定法。今傷寒書,皆以膀胱為太陽,故有傳足不傳手之謬。不知仲景書,只宗陰陽之大法,不拘陰陽之經絡也。夫陰陽者,散之可千,

推之可萬。以心為陽中之太陽,故更稱巨陽以尊之。又中身而上,名曰廣明。太陰之前,名曰陽明。廣明亦君主之尊稱。廣明居陽明之上,故六經分位,首太陽,次陽明。又腰以上為陽,膀胱位列下焦之極底,其經名為足太陽,以手足陰陽論,實陰中之少陽耳。以六腑為陽論,

白話文:

太陽病解第一

仲景劃分六經,每一經都有一條提綱,就像大將樹立旗鼓,讓人知道方向。因此,必須選擇該經最典型的脈象與症狀作為標誌。讀者務必牢記提綱,以判斷病位所在。然而,提綱僅顯示病症的表面,讀者還需深入觀察背後的原因,推敲周邊症狀,探究潛藏的細節,才能真正領會其中的精妙。

例如,太陽病的總綱是「脈浮、頭項強痛、惡寒」八個字,這是太陽病的典型表現。但要明白,三陽經的脈象都可能會浮,三陽皆可能有頭痛,六經感受寒邪也都會有惡寒,唯獨「頭項強痛」是太陽病的特有症狀。因此,如果頭痛連及頸項且僵硬疼痛,即可確定是太陽受病,這是因為太陽經主管諸陽之氣,頭部是諸陽匯聚之處,而頸項則是太陽經的主要循行部位。

如果見到脈浮、惡寒、發熱,但頭不痛、頸項不僵硬,就不是太陽病;如果只有頭痛而未牽連頸項,也不算典型的太陽病。

假使頭項強痛,反而沒有惡寒,脈象反而沈,也不能斷言不是太陽病。例如溫病由內發作,或嘔吐後內生煩躁,或濕邪流注關節,或病症涉及少陰,此時應該先救里。正因脈象該浮卻不浮,該惡寒卻不惡寒,才會稱為「反常」,這就是從「底板法」來推斷病症。

過往醫家拘泥於「一日太陽、二日陽明、七日再傳」的說法,導致至今未能真正理解仲景所說的太陽病。

太陽病的症狀還包括身痛、身重、腰痛、骨節疼痛、鼻鳴、乾嘔、嘔逆、煩躁、胸滿、背僵、咳嗽、口渴、汗出、惡風、無汗而喘等。仲景認為這些症狀或有或無,不能一概而論,因此分散在條文中,並未列入提綱。此外,太陽為「巨陽」,陽病必然發熱,但提綱並未提及發熱,是因剛受病時可能尚未發熱。這種細膩的區分,要求醫者在患者出現頭項強痛時,必須考量其他兼症,仔細觀察惡寒惡風、有汗無汗、是否發熱等情況,從而判斷表證的虛實,這便是「從旁細看法」。

在這些細節中,可以區分:

  • 有汗是「桂枝湯證」,
  • 無汗是「麻黃湯證」,
  • 無汗且煩躁是「大青龍湯證」,
  • 乾嘔發熱咳嗽是「小青龍湯證」,
  • 頸背僵直繃緊是「葛根湯證」。

若能準確辨證用藥,效果立竿見影。

前人以「桂枝湯治風傷衛,麻黃湯治寒傷營,大青龍湯治風寒兼受」的理論將三者分立,如此刻板區分,反而埋沒了仲景的心法,也扭曲了仲景的原意。

脈浮僅是脈象的表現之一,醫者應從浮脈中進一步分析脈勢強弱、脈搏快慢,以及緊脈、緩脈、滑脈、澀脈、弦脈、芤脈等不同脈象。因此,太陽病可能出現單純浮脈、浮而弱、浮而緩、浮而緊、浮而遲、浮而數等情況,分散在條文中。或者表現為陽浮陰弱,或陰陽俱緊,或陰陽俱浮,或尺脈遲,或尺脈微,或寸緩、關浮、尺弱。必須細緻辨別,以推斷體內虛實,這是「從中索隱法」。

如果單純說脈緊是傷寒、脈緩是中風,或脈緊有汗是風寒相混、脈緩無汗是寒中夾風,這種過度區分反而讓人無所適從,怎能作為準則?

臨床中見脈浮遲或浮弱,可用桂枝湯;見脈浮緊或浮數,可用麻黃湯。不必糾結風寒之分,只需根據脈象虛實用藥,這才是仲景的靈活原則,也是他的固定法則。

現今傷寒書籍多以膀胱為太陽經,因此產生了「傳足不傳手」的謬論。殊不知仲景的理論只遵循陰陽的整體法則,不拘泥於經絡的分類。陰陽之理,可廣泛推衍。

如將心視為「陽中之太陽」,故稱其為「巨陽」以示尊崇。人體中段以上稱為「廣明」,太陰之前則是「陽明」。「廣明」亦有君主的尊稱,位居陽明之上,因此六經排序先太陽、次陽明。此外,腰部以上屬陽,膀胱位於下焦最底部,其經脈雖名為「足太陽」,但從手足陰陽角度來看,實際屬於「陰中之少陽」。若以六腑為陽的理論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