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傷寒法祖》~ 卷上 (16)
卷上 (16)
1. 平脈準繩第七
是陰極似陽。知反照之不長。餘燼之易滅也。是為徹底看法。更有真陰真陽之看法。如凡陰病見陽脈者生。陽病見陰脈者死也。成注只據傷寒立言。觀凡字則知脈法不專為傷寒說。亦不是按承上文擴充之見。仲景治法。以脈以胃氣為本。觀名陰名陽。見此等脈狀。尚是陰陽之名。
而非陰陽之實。因胃氣稍虛。則陰陽偏重。較之平脈有餘名陽。不足名陰耳。此陽病兼外傷六氣言。陰病兼內傷精氣言。若專指傷寒之陰症陽症則淺矣。陽脈指胃脘之真陽。內經所謂二十五陽者是也。陰病見陽脈。是胃氣來復。五臟沖和之氣發見。故主生。內經所云。別於陽者知病起時也。
陰脈指五臟之真陰。因胃脘之陽不至於手太陰。五臟之真陰來見也。陽病見陰脈。是脈無胃氣。故主死。內經所謂別於陰者。知死生之期也。要知沉澀弦弱遲。是病脈。不是死脈。其見於陽病最多。陽病浮大動數滑不休即為死脈。陰病見浮大動數滑之脈多。陰極似陽。未必即可生之機也。
若真臟脈至。如肝脈之中外急。心脈堅而搏。肺脈大而浮。腎脈如彈石。脾脈如距啄。皆反見有餘之象。豈可以陽脈名之。經曰。邪氣來也緊而疾。穀氣來也徐而和。則又不得以遲數論陰陽矣。仲景表裡臟腑之法。則又以浮沉遲數為大綱。浮沉是審起伏。遲數是察至數。浮沉之間。
遲數寓焉。脈之不浮不沉而在中。不遲不數而五至者。謂之平脈。是有胃氣。可以神求。不可以象求也。若一見浮沉遲數之象。斯為病矣。浮沉遲數。本不可以表裡臟腑分。今既有陰陽之可名。即以,陽表陰里。腑陽臟陰。定其為陰陽所在耳。試觀脈之浮為在表。應病亦為在表。
然浮脈亦有里症。或表邪初陷。或里邪初欲出。究竟不離於表。故主表其大綱也。沉象在裡。應病亦為在裡。沉脈亦有表症。或陽病見於陰而危。或陰出之陽而愈。究竟病根於裡。故主裡其大綱也。數為陽。陽主熱。而數有沉浮。浮數應表熱。沉數應裡熱。雖數脈多有病在臟者。
然其由必自腑。蓋六腑為陽。陽脈縈其腑。故主腑其大綱也。遲為陰。陰主寒。而遲有浮沉。浮遲應表寒。沉遲應裡寒。雖遲脈多有病在腑者。然其根必自臟。蓋五臟為陰。陰脈縈其臟。故主臟其大綱也。脈狀總總該括於浮沉遲數。然四者之中。又以獨浮。獨沉。獨遲。獨數。
為準則。而獨見何部。即以其部定表裡臟府之所在。病無遁情矣。然陰陽之十脈。表裡臟府之四診。皆指脈之體用言。而診法之體用。則又以病為體。而脈為用矣。請以浮脈言之。其他可類推。如浮脈者病在表。則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症。然浮有不同。有但浮者。有三部皆同息數無遲數。
其氣象亦無滑澀動弦大小。此太陽之脈體然也。因風寒在表。而巨陽之陽御之。內無太過不及之病。故見此象。此病脈中之平脈。故可用麻黃湯。發汗而頓解。然此脈不可多得。所以發熱即有發熱之脈象。惡寒即見惡寒之脈象。如寸口脈浮而緊。是浮為風象。緊為寒象也。此為陽中有陰。
白話文:
《平脈準繩第七》
這是陰極似陽的現象,如同落日余暉不會長久,殘火容易熄滅。這是徹底觀察病情的看法。還有關於真陰真陽的判斷方法:凡是陰病出現陽脈的人可以生,陽病出現陰脈的人會死。成無己的註解僅針對傷寒而論,看到“凡”字便知脈法並不專為傷寒而說。仲景的治療方法以脈象和胃氣為本,觀察陰陽命名,這類脈象僅是陰陽的名稱,而非陰陽的實質。
因胃氣稍虛,陰陽失衡,比平脈有餘稱為陽,不足稱為陰。這裡陽病兼指外感六氣,陰病兼指內傷精氣。如果僅指傷寒的陰症陽症,理解就膚淺了。陽脈指胃脘的真陽,即《內經》所說的“二十五陽”。陰病見陽脈,表示胃氣恢復,五臟衝和之氣顯現,故主生。《內經》雲:“辨於陽者,知病起時。”陰脈指五臟的真陰,因胃脘之陽未達手太陰經,五臟真陰顯現。陽病見陰脈,表示脈無胃氣,故主死。《內經》所謂“辨於陰者,知死生之期。”
須知沈、澀、弦、弱、遲是病脈,非死脈,常見於陽病。陽病若見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不休,即為死脈。陰病多見浮、大、動、數、滑之脈,陰極似陽,未必是生機。若真臟脈現,如肝脈內外急、心脈堅而搏、肺脈大而浮、腎脈如彈石、脾脈如鳥啄,皆反見有餘之象,豈能稱為陽脈?《內經》曰:“邪氣來也緊而疾,谷氣來也徐而和。”不可單憑遲數論陰陽。
仲景的表裡臟腑之法,以浮、沈、遲、數為大綱。浮沈審脈之起伏,遲數察脈之至數。浮沈之間,遲數寓焉。不浮不沈而居中,不遲不數而五至者,稱為平脈,是有胃氣的表現,可憑神會而非形象判斷。一旦見浮沈遲數之象,即為病脈。浮沈遲數本不可單憑表裡臟腑劃分,但既有陰陽之名,便以陽表陰里、腑陽臟陰定其歸屬。
試觀浮脈主表,對應病症亦在表,但浮脈亦有里症,或表邪初陷,或里邪欲出,終究不離表,故以表為大綱。沈脈主里,對應病症亦在里,但沈脈亦有表症,或陽病現陰而危,或陰出陽而愈,終究病根在里,故以里為大綱。數為陽,主熱,數有沈浮——浮數主表熱,沈數主里熱。雖數脈多病在臟,但其由必自腑,因六腑為陽,陽脈縈腑,故以腑為大綱。遲為陰,主寒,遲有浮沈——浮遲主表寒,沈遲主里寒。雖遲脈多病在腑,但其根必在臟,因五臟為陰,陰脈縈臟,故以臟為大綱。
脈象總歸浮沈遲數,但四者中以獨浮、獨沈、獨遲、獨數為準則,獨現某部即定其表裡臟腑所在,病情無所隱藏。陰陽十脈、表裡臟腑四診,皆指脈的體用,而診法的體用則以病為體、脈為用。以浮脈為例,其餘可類推:浮脈病在表,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症。但浮脈有異——有單純浮者,三部同息數無遲數,氣象亦無滑澀動弦大小,此乃太陽經脈之體。因風寒在表,太陽之陽抵御,內無太過不及之病,故見此象。此乃病脈中之平脈,可用麻黃湯發汗速解。然此脈少見,故發熱即有發熱之脈象,惡寒即見惡寒之脈象。如寸口脈浮而緊,浮為風象,緊為寒象,此乃陽中有陰。